凝视经典

——论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应注意的四个联系

作者:冯志斌    发布时间:2011-05-16   
分享到 :

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一个半世纪以来,一直存在一个如何科学把握的问题。那么,如何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呢?本文认为应注重以下四个联系。

一、联系中西国情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什么是国情?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总体状况,主要包括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主要从西方的英法德俄等国的具体国情出发,通过调查研究,进行科学分析,阐述其基本思想,得出基本结论,但对东方落后国家的革命、建设道路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艰苦探索。由此,我们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必须联系中西国情。

  1.联系西方国家的国情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研读经典著作时,要搞清楚自己所研读的经典著作是以哪个或哪些国家为研究对象,分析著作中描述的是哪个或哪些国家的国情,其具体国情有什么特点,包括其社会性质、主要矛盾、生产力发展状况、历史文化传统、自然资源分布、人口数量和素质等,都要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西方国家具体国情的基础上,深刻研读经典著作,研究经典著作的重要结论产生的前提条件,这些重要结论与具体国情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必然性的关系呢还是偶然性的关系,对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2.深刻分析中国国情,比较中西国情差异。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中国国情,以便从总体上把握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建设的发展规律,确定革命和建设的性质、对象、任务、领导权、动力、前途、发展阶段、总路线,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的国情不仅与欧洲各国不同,而且同美国、俄国也大不一样,具有极大的特殊性,这一点须特别注意。在深刻分析中西国情的基础上,比较中西国情的优势与劣势,比如西方国家封建社会的历史远远短于中国,民主政治发达于中国,人民对人权的重视程度远高于中国;西方国家科技文化发达于中国,人民也富裕于中国;中国人口众多,人口素质有待提高,市场潜力巨大,人力资源丰富,国土面积较大,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等。

  3.确定经典著作重要结论的局限性和普适性。在比较中西国情优劣势的基础上,研究经典著作重要论断的局限性和普适性,如果是具有局限性的论断,就要看它适合哪个或哪几个国家的国情,以它为指导来认识个别国家的国情,做到对症下药;如果描述的是几个国家或世界范围的普遍情况,提出的论断具有普遍适应性,就要以它为指导来认识所有国家的国情,在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具体对策,进而付诸行动,达到改造的目的。联系中西国情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利于我们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抵制和批判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失败论,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要求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个别结论区别开来,认识马克思主义个别结论的局限性,抵制教条主义危害,避免把个别结论当作普遍真理来指导实践而造成重大损失;有利于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强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使命意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规律,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形成新的指导思想,实现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彻底改观。

  二、联系中西社会历史环境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所赖以产生的中西社会历史环境,在经历了160多年的变化之后,已今非昔比。那么,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尤其是要把握经典著作的重要结论,就必须联系当时的和当今的社会历史环境。

  1.联系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研读经典著作时,要熟悉经典著作所产生的社会历史环境、写作目的和要解决的中心问题,产生那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那个问题有什么特点,解决那个问题有什么有利因素或不利因素,采取什么方式方法解决,那种方式方法在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下能否行得通,最终是否解决了那个问题,解决与否的结果造成了什么影响。还要分析著作中所作的重要论断与当时社会历史环境的关系,它们是只适用于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还是能够适用于一切社会历史环境,它们的局限性和恒久性是什么,从而作出其过时与否的结论,以便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们。

  2.联系当今的社会历史环境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了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必须先把当今的社会历史环境与过去相比较,搞清楚当今社会历史环境与当年相比,发生了什么样的巨大变化。例如,马克思当年所讲的劳动者与现今的劳动者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有什么区别,当年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在当代是否存在,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是否还想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有没有能力吃掉资本主义国家;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与经典作家当年所设想的有什么区别,社会主义国家的监督制度与经典作家的设想和施行有什么差别,现今的无产阶级专政与经典作家的设想有哪些不同,现今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权利现状与经典作家所要求的有哪些反差。当今的自然环境、科学技术、国际关系和人的思想行为与经典作家所在的社会历史环境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在掌握社会历史环境差异性的基础上,总结社会历史环境变化对运用重要结论的影响。

3.确定经典著作重要结论的时代价值。在把握了社会历史环境的差异性之后,就可以确定经典著作重要结论的时代价值了,即搞清楚哪些结论还有用,哪些结论已过时。搞清楚经典著作中所阐述的思想、得出的结论哪些是个别结论,具有时代局限性,只适合当时的社会条件,对当时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具有指导意义,哪些是一般原理,具有适应一切时代的特征,对当代以至于未来社会仍具有长远的指导价值。在弄清一般原理和个别结论的条件下,进一步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确定对哪些论断应该进行修正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哪些已经过时的结论应该断然摒弃以避免误导社会主义发展、延缓社会主义进程,对哪些结论应该继续进行验证以求真伪,对哪些结论应该继续进行探索以赋予新的含义、指导新的实践,对哪些基本原理应该毫不动摇地继续坚持以指导社会发展,对哪些思想应该结合时代特征把它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如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尤其是对那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批判过的在当时看来是资本主义的负面的东西在经过160多年的发展完善后的如资本主义的监督和制衡制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制度、保护公民人权制度等等,今天我们能否借鉴它的积极的一面以消除我国目前存在的社会严重弊端,这一点很值得研究,应引起学界、国家领导的反思和足够重视。

三、联系社会现实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关怀现实。从1848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的那一天起,就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灵魂是它的现实关怀——关怀人类的现实的解放和幸福问题,因而任何将马克思主义纯粹经院哲学化的做法都是极端错误的,都会将马克思主义引入歧途。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其他思想理论研究相区别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现实关怀。而现实是发展变化的,那么来源于现实的马克思主义也应该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p681)其基本原理也绝不是僵死不变的,而是内在地包含着发展的规定性,随着其产生的具体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比如,马克思在当年提出资本主义积累这一基本原理时就指出:这一规律像其他一切规律一样,在其实现过程中会由于各种各样的情况而有所变化。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根据变化的社会现实不断发展,因此马克思晚年就提醒人们注意,不要把《资本论》中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一般原理,当作世界各国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否则,就会在给予他过多的荣誉的同时,也就无可避免地给予他过多的耻辱。也就是说,社会现实发生了变化,与其相适应的基本原理要么不再适应,要么必须随之发生变化。马克思认为,极为相似的事变发生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2](p341342)如果不根据变化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即现实来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个别论断,而对其完全照搬,那就不是在真正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恰恰相反,是在歪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成灵丹妙药,医治百病,直接用以解决当前发生的特殊而又复杂的问题。对当前的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关怀就在于关怀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要关怀诸如所有制问题,剩余价值问题,分配问题,阶级问题,人民民主专政问题,政治文明建设问题、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全球化问题包括政治多极化还是单极化、文化多元化还是一元化,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祖国统一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人民军队建设问题等等。要特别重视恩格斯关于人与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民主政治建设、全球化、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与社会主义关系的思想;列宁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加深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在当今的中国和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最大的现实关怀首先是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及其关系(包括过渡方式)的认识。思考社会主义与民主政治(尤其是被误译为所谓资产阶级法权公民权利”)的关系,思考马克思主义与自然法(天赋人权”)的关系,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不可推卸的时代责任。[3]

四、联系实践发展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经典著作之所以经典,就在于经典作家紧随实践发展,深入研究了迫切要求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破解了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难题,今天我们仍然要极度关注中国、世界的重大实践问题。

  1.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使用了世界历史性的世界交往世界市场这样的概念,表达了他们的全球化思想。比如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4](p276)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统一的民族[4](p277)这几段话就反映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包括物质生产全球化、精神生产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民族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继续研究下去,还会发现更多的全球化思想。当今世界面临共同利益、共同危机的全球化,我们能否把全球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按规律办事,这是亟需解决的一个重大实践问题。

  2.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中提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例如共产主义所造成的存在状况,正是这样一种现实基础,它使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状况不可能发生 [4](p122)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p294)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至今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2](p757-758)上文就表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提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物质条件和科技、人文条件,描绘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蓝图。当前要结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深化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研究,重点研究人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等。

  3.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政治文明和执政党建设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执政党建设的思想特别丰富,马克思、恩格斯的党内民主思想主要有:明确了党内民主原则,即一人一票制原则;揭示了党内民主的实质,即在党内事务中所有盟员一律平等;确立了党内民主的重要保障机制,即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列宁发展了党内民主思想:强调了无产阶级政党是按民主原则建立的;首次采用了民主集中制的提法,使其成为发展党内民主的一个根本组织制度;阐明了党内民主的内涵,即全体党员选举委员会的委员、决定无产阶级政治运动的问题、确定党组织的策略方针;党内的一切事务由全体党员直接或者通过代表,在一律平等和毫无例外的条件下来处理;党的所有负责人员、领导成员、所有机构都由选举产生,必须向党员报告工作,并可以撤换;党内民主将随形势的变化而扩大,党在任何时期都应尽一切可能发展党内民主;使党内民主权利制度化,使民主机制有效运转;必须保障任何少数和任何忠实的反对派的权利。今天,除了把上述思想落到实处外,还应根据我国现实,重点研究列宁关于党和国家的监督问题并提出具体对策。特别对列宁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政治体制改革、反对官僚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思想更要进行深入研究,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执政党建设建言献策。

  总之,只有联系中西国情、社会历史环境、社会现实和实践发展,才能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用以解决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夏凡。MEGA研究的反思和展望[]。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8(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