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与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我认为,“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首先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问题,因为马克思主义是通过其经典著作体现和被概括、被认识的。因此只有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才能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蕴含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所以能否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是我们能否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前提和基础。近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列宁专题文集》的编译出版,为我们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权威教材和基本文本。
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精神的特质。既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当作僵化的教条,来要求现实的万古不变;也不能用变化发展的现实,随心所欲地去解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历史结论。更不应苛刻地强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现实作出具体的安排。而要像马克思、恩格斯那样以科学的态度和大无畏的勇气对待现实,面对中国的现实问题。以马克思恩格斯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完善和发展是在不断的批判与反思中完成的科学态度去对待马克思主义。
一、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要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首先就要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文本。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文本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研读去理解。
一是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运动兴起的产物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经典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理解,才能避免用今天的现实去裁剪当时的理论,发生历史的错位。导致对经典著作的历史性误读、误解。如:从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需要出发,我们确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私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采取鼓励措施,对合法的资本收益采取保护政策。对此我们既不能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中没有倡导私有制、市场经济和资本收益,就断定我们的改革是离开马克思主义;况且“我们的市场经济不是以私有制为基础,而是在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坚持公有制为基础,而且公有制将处于主体地位。”同样也不能挖空心思在经典中寻找马克思的理论中包含着对私有制、市场经济和按资分配的肯定与鼓励。
二是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人类先进思想的集大成者
马克思主义充分汲取了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和一些基本理论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因此我们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去孤立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文明不融;也不能形而上学地去解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个别结论,实用主义地用经典作家的个别观点去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其它观点。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的政治公理,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人类社会除了阶级斗争之外也存在着其它的政治公理。不能把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看成是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背叛。同时也要充分借鉴和善于吸取世界各国及其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优秀研究成果,从而更准确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的理解。
同时,马克思主义既然是人类先进思想的集大成者,就必然具有国际性的视野。因此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就要用世界眼光。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是一种国际现象。马克思关注当时的德国国情也关心着当下英国的工人运动和法国的革命,同样也关注世界东方的中国和印度等国。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宗旨,从理论上说是发现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从实践上说是为了解放全人类。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主要体现在其对人类社会普遍发展规律的探索和解释能力,而不是对某个国家的特殊发展规律得出个别的结论。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学习让人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应放在世界范围内的人类实践中。不仅用某个国家的具体实践而且要用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发展现实来检验其理论的正确性。
三是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世界”的理论,必然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的理论从其经典透视出其理论的根本目的,不仅是解释世界,更在于改造世界。因此文本的学习和解读只是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质的一种途径,一种基础性工作,因而本身就有着自己特定的界限以及相应的局限性。尤其应该看到,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其本真精神和活的灵魂,并非自然地存在于既有的文本之中,而是存在于时代的相互作用、相互发明之中,存在于指导人民群众的革命性实践并不断实现自身的改革和创新之中。假如我们过分强调原始文本的权威性,似乎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存在于原始文本中,判断一种观点是不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的标准就在于有没有“文本依据”,那就容易导致封闭化和学院化。这种思路实质上也属于“本本主义”或“原教旨主义”。如果过度强调文本研究的重要性,甚至将之看作是把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唯一途径和方法,就会形成一种极端化的态度,产生误读和误解。
二、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所以我们学习经典应首先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中领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精神的精髓。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精神的精髓
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是指运用一种辩证否定的态度来达到在实践中实现不断破旧立新,以新质代替旧质的勇气和行为,这是一个不断突破既定现实而不断创新生成新事物的过程。批判精神浸透于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之中。在其经典中处处体现。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继承以往的哲学传统。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是马克思现存最早最重要最具学术性的著作。马克思在自己这篇论文的序言中评价自己这篇论文:“我认为,在这篇论文里我已经解决了一个在希腊哲学史上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1]马克思在论述其《博士论文》选题的意义时首先表明要以批判的精神去对待前人、别人已有的结论;马克思在其论文的序言中描述了以前对伊壁鸠鲁哲学的误解和伊壁鸠鲁哲学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马克思要在自己的论文中为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主义和怀疑主义这一组哲学翻案。马克思以科学的态度把握古希腊哲学史和古希腊精神实质。他根本不以德国哲学及其他当下的思想家为限,而是对全部哲学尤其是古希腊哲学进行了深入精到的研究,从中汲取其最有价值的思想,从而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特别对关于希腊哲学的定论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希腊哲学看起来似乎遇到了一出好的悲剧所不应遇到的结局,即平淡的结局。”希腊极盛时期之后产生的“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和怀疑派几乎被看作一种不合适的附加物,同他们的巨大的前提很不相称。”[2]甚至于把他们说成是没落哲学的代表,这几乎成为前人根深蒂固的偏见,马克思则对这些定论持怀疑的批判的态度。在马克思看来,它们并非微不足道,“这些体系是理解希腊哲学的真正历史的钥匙。”[3]
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可见,马克思同古今各种偏见作斗争,马克思把古希腊末期产生的伊壁鸠鲁哲学看作“英雄之死与太阳落山”[4],在这哲学的结局中蕴含了哲学发展过程的全部矛盾,他要通过对结局的分析来研究整个希腊哲学,“就像根据英雄的死可以判断英雄的一生一样。我认为伊壁鸠鲁哲学所占的地位正是希腊哲学的这种形式,——再者,这点应该可以说明,为什么我不把它们说成是伊壁鸠鲁哲学发展条件,而是相反,从伊壁鸠鲁哲学追溯希腊哲学,从而证明他本身表现自己的特殊地位。”[5]马克思对伊壁鸠鲁非常敬仰,认为“伊壁鸠鲁哲学之所以重要,是由于他的素朴性,具有这种素朴性的结论在表达时没有近代所固有的偏见,”[6]赞扬“他的观点和结论的坚定的彻底性”[7]他坚决回击古今哲学家对伊壁鸠鲁的诬蔑,澄清各种误解,并认为轻视和误解伊壁鸠鲁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这种偏见和哲学的历史同样的古老。”[8]马克思同古今各种偏见作斗争,捍卫伊壁鸠鲁就是捍卫自己,在他“不得不去作一些看起来好像是咬文嚼字的琐事”[9]的《博士论文》中,却让我们看到他哲学精神精髓。马克思理解和平反伊壁鸠鲁哲学,就是批判前人和坚持自己的哲学。在《博士论文》中,所关注的问题和研究方法及其批判的精神贯穿了马克思的一生。马克思学说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是由马克思毕生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所组成的有着内在联系的严密的整体。并有其伴随一生的批判精神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俱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第二,马克思主义始终反对树立教条主义的旗帜。马克思给卢格的信大约写于1843年3月至9月间。这些信件以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刻分析和对革命前途的充满信心及不畏困难的精神超乎同时代的一切革命民主主义者。特别是在1843年月马克思于克罗茨纳赫给卢格的信中体现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他说到:“我很高兴,您已下定决心,不再留恋过去,而着意于未来,着意于新的事业。那么,到巴黎去吧,到这个古老的哲学大学—a bsit omen![但愿这不是不祥之兆!]——和新世界的新首府去吧!必须做的事情一定可以做到。所以我毫不怀疑,一切困难都能克服,困难之大我是完全知道的。”马克思接着分析当时的形势:“依我看,内部的困难未必不比外部的障碍更严重。虽然对于‘从何处来’(对封建主义的批判是共同识的)这个问题没有什么疑问,但是对于‘往何处去’这个问题却很糊涂。姑且不谈普遍地存在于各种改革家的观念中的那种混乱状态,就是他们中间每一个人,也都不得不承认他对未来没有明确的概念。然而,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见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在此表明自己与卢格不同的对待革命的态度就是不采取消极态度,而是主张进行坚决的斗争,争取革命的早日胜利。他表示“最先朝气蓬勃地投入新的生活”,为批判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积极工作。马克思特别在所创办的《德法年鉴》这一主张彻底改造社会的定期刊物的任务指出:这个任务就是对现存的封建制度和普鲁士专制国家进行无情的批判。“所谓无情,意义有二,即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临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退缩。”[10]同时,在批判旧世界中,不断总结斗争经验,给群众提出一个“真正的斗争口号”。马克思指出:“所以我不主张我们竖立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相反地,我们应当尽量帮助教条主义者认清他们自己原理的意义。”马克思指出当时充斥社会的各种改革家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教条式地预见未来,宣布一些据说是适合任何时候一劳永逸的决定,但是他们对未来却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的理论也是错误的,“像卡贝、德萨米和魏特林等人所鼓吹的那种实际存在的共产主义。这种共产主义只不过是人道主义原则的特殊表现,它还没有摆脱它的对立面即私有制的存在的影响。所以消灭私有制和这种共产主义绝对不是一回事;”[11]因此马克思在信中说到:“新的刊物不是树立一面教条主义的旗帜,不是要像那些社会改革家一样预见未来,不是要向群众宣布一些一劳永逸、万古不变的决定,而是要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在批判旧世界中创造新世界。为此新的刊物必须把理论批判和政治批判结合起来,因而也就是同实际斗争结合起来,”[12] “什么也阻碍不了我们把我们的批判和政治的批判结合起来,和这些人的明确的政治立场结合起来,因而也就是把我们的批判和实际斗争结合起来,并把批判和实际斗争看做同一件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是以空论家的姿态,手中拿了一套现成的新原理向世界喝道:真理在这里,向它跪拜吧!我们是从世界本身的原理中为世界阐发新原理。”“我们的口号应当是:意识改革不是靠教条,而是靠分析那神秘的连自己都不清楚的意识,不管这种意识是以宗教的形式或是以政治的形式出现。”[13]
第三,马克思主义在批判与反思中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受过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但后来又主动地批判、扬弃他们的哲学思想,把在他们那里以不同形式处于分离状态的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点,从马克思、恩格斯所撰写的一系列著作的名称及其章节名便可得知,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以及“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对黑格尔以后的哲学形式的批判”、“对法国唯物主义的批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在对现实的无情但合理的批判中进行和完成的。
按照传统的理解,哲学关注的是形而上的问题,哲学总追寻一个永恒不变的本体并以此为基础建构人们的认识准则与行为规范。在近代以来,这一不变的本体就是理性。虽然不同的哲学家对理性有着自己的理解,但他们都认为以理性为基础的哲学构成了一个自律的世界,现实世界只应是这一理性世界的体现。从这种理念出发,青年黑格尔派认为:只要改变了意识,就改变了现实,从而以意识的变革替代对历史现实的批判改造。青年黑格尔派的根本错误在于:他们把哲学看作不受历史生活影响的纯粹理念,而没有意识到,这些理念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过程,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因此,真正的哲学革命不是意识的简单更替,而是对哲学得以产生的社会前提的反思。在马克思那里,就是要科学地批判分析产生现有哲学的社会历史、以及这一历史基础上所形成的哲学理念。从而在变革历史的过程中真正地变革哲学。这构成了青年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核心主题。
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就哲学本身的逻辑来批判传统哲学;一是从社会历史生活本身的逻辑来揭示哲学的逻辑及其现实含义,这正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的基本理念。正是这两点才将马克思的哲学与传统哲学区别开来。传统哲学主要关注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关注概念之间的运思过程,而对于马克思来说,这种逻辑关系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揭示哲学与历史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哲学理念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对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的批判,推进到对社会历史生活的批判。
要揭示哲学与社会历史之间的内在关系,揭示哲学的历史生成过程,就需要深入到社会历史生活之中,剖析传统哲学所不关心的社会历史生活,这正是历史唯物主义所要深究的问题。因此,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非哲学”的哲学,这正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特征。而要真正进入到当时的社会生活之中,就离不开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分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分析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问题,也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问题。
总之,从文本出发,经典学习中体会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阐发其当代性,这能消除以传统教科书体系为模式的解释框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误读和遮蔽。重读马克思主义的原著文本,能正本清源,从中我们能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本经过系统整理和阐发,是与现代实践和当今的时代精神完全一致的。正如马克思在他的代表作《资本论》第一卷1872年版“跋”中指出:“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4]所以德里达说:“马克思主义的遗产中有两样极为重要的东西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是特有的”批判精神“,二是关于人类解放的承诺和指向。也就是说马克思这段话不仅仅是对狭义的辩证法的概括,而且是对整个马克思哲学基本精神的概括。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指南。
总之,要真正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就要学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集中体现在原著中,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精髓,也凝结在其中。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只有真信,才能真学真用;只有真信,才能敢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站在时代高度和立足当代课题,精心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从原著中探寻马克思主义思想精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特质,用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立场去分析中国现实,指导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才是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注释:
[1][2][3][4][5][6][7][8][9][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版。第188页,第193页,第189页,第194页,第138页,第39页,第页,第196页,第416页.
[11][12][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版。第416页,第417页,第417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版。第24页。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