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全球化思想研究述评

作者:刘明华 郭强    发布时间:2011-09-27   
分享到 :

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和影响最大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 以下简称《宣言》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功与金融危机造成的资本主义大面积萧条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此背景下,国外学者对《宣言》的“全球化思想”研究也取得了积极进展。朱美荣先生的《国外学者聚焦发表160周年<共产党宣言>》一文,曾有过比较精当的概括。

结合其他相关材料综合来看,国外学界的主要研究成果可归纳为:第一,高度赞赏《宣言》对全球化的准确预见。约翰·米克尔思威特指出:“马克思预言了资本将突破民族国家的界限,使国与国之间相互联系,这在今天已成为‘全球化这一现实。他也预言了全球化将使资本主义危机更深重,今天这也正成为事实。”[1]约翰·卡西迪认为:“他写下了关于全球化……等的动人段落,现代经济学家们又碰到了这些问题,他们有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步马克思的后尘。”[2] (P1)艾瑞克·霍布斯邦也认为:“《共产党宣言》令人震惊地预见到了全球化的性质及其后果。”[1]第二,全球化的实质是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际扩张。爱德华·S·赫尔曼指出:“跨国公司的头面人物操纵了全球化的进程,并使之为他们的利益服务。”“全球化及其规则是用来弱化民选政权,以支持上等公民——跨国公司支配的体制。这个过程播下自我破坏的种子,它只为全球少数人服务,因而损害大多数人,孕育金融的不稳定性并且加剧环境的危机。如果不遏制这个过程,它的破坏趋势可能会产生一种爆炸。”[3]第三,全球化造成了强资本、弱劳工的局面。约翰·卡西迪断言:“在过去20 年间最大的赢家显然是那些控制了生产资料的人——总经理和大股东。”[2] ( P8)第四全世界范围内将形成新的阶级划分。阿里夫·德里克认为:发达国家的人民是管理者,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边缘化的国家的人民将成为底层劳动收稿日期者。第五,全球化的结果将是资本主义制度推行到全世界。伊藤诚认为:《宣言》中的“按照自己的形象,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这一论述可以原封不动地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的全球化经营的作用。而且,作为全球化的经济体制,以发达国家大企业为中心的财富积累和第三世界各国庞大的贫困积累,作为世界规模上的两极分化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再现了《共产党宣言》的两极分化论的正确性。”[2](P159)总起来说,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宣言》对全球化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开拓、启发和指导作用。但这些研究多从资本主义的视角来解读和分析,没能把视野扩大到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整个世界。

自上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中国加入WTO,马克思的全球化思想日渐引起国内学界的关注。有关《宣言》全球化思想的研究成果开始出现,但数量不多。截止到2010年底,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收录的题名包含“《共产党宣言》”、“全球化”的论文共计62篇,发表时间均在2000年之后,而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则没有检索到结果。200010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举行“《共产党宣言》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结集出版为《<共产党宣言>与全球化》,是目前所仅见的一部专著。这表明,《宣言》全球化思想的研究,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上,都亟待加强。据笔者目力所及,目前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主要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关于《共产党宣言》中是否有全球化思想,虽然有个别文献提到过否定意见,但并没有注明观点出处。这表明,否定说虽然有,但为数很少。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宣言》虽然没有明确使用过“全球化”概念,但已经提出了资本主义扩张、世界交往、世界历史和世界革命等与全球化紧密相关的重要概念,同时也对全球化现象和进程进行了深刻阐述。这说明《宣言》确有关于全球化问题的丰富思想。学界还提出了如下依据:《宣言》问世的时代正是世界范围的联系和交往已经开始并日趋紧密的时期,是全球化发展过程的重要阶段;对人类解放共同命运的关注,决定了马、恩向来都是从人类整体和全世界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问题,《宣言》也不例外;《宣言》问世时,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已经形成,这为他们从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宏观视角把握全球化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据此,有学者提出,判断《宣言》中是否有全球化思想,不能只看《宣言》否使用过“全球化”概念还要看全球化是从什么时代开始的,《宣言》是怎样具体论述的。从这两点判断,《宣言》不但处于全球化形成的重要阶段,而且还有关于全球化现象的经典论述。[ 4]还有学者从文本研读入手,对《宣言》的全球化思想作了有说服力的论证。“通过对《宣言》文本的细读和研究可以看出,其全球化语境是确凿无疑的,这不仅表现在绪言、主体、结语和七篇序言等各个部分,更重要的是还表现为整体架构和宏观脉络。”[5]

关于《宣言》全球化思想的理论基础,学界一般认为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有学者总结为:由分工和交往的扩大而引起的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民族的、地域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所造成的世界统一市场,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基本方式;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资本主义世界化的过程,它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充满矛盾的。[6]有学者则认为:世界历史的形成基础是各民族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及由此造成的交往的普遍发展;世界历史的诞生标志是资产阶级开辟的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走向共产主义;世界历史的发展道路既有共同性、普遍性,也有多样性、特殊性。[7]也有学者认为:《宣言》全球化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地理理论;地理转型、空间转移和非均衡地理发展是资本主义积累中的重要因素,全球化实质是资本积累及其矛盾的空间转移与扩展。[8]

关于《宣言》全球化思想的具体内容,学者视角各有不同,但基本上可归纳为整体性研究、具体性研究两大类。

整体性研究方面:有学者认为,全球化趋势根源于资本无限增殖和扩张本性,有其经济上的必然性;当时全球化趋势及实质是将资本主义推行到全球,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但全球化的最终结果将导致共产主义新社会形态的出现。[9]有学者认为,《宣言》关于全球化的思想包括:全球化建立在生产力、分工和交往基础之上;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全球交往相关性、社会整体相关性等特点;全球化就其本质而言是共产主义的,它的根本旨义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10]有学者认为,全球化的内容,即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球化;全球化的特征,即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民族的交往与联系,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全球化的主体是资产阶级;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发展;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全球化的前景是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11]还有学者把《宣言》全球化思想的研究拓展到了七篇序言认为:“七篇序言中的全球化思想有三重视域,即《共产党宣言》的全球传播,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社会主义的全球拓展。”[12]

具体性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宣言》的经济全球化思想。有学者认为,《宣言》论述了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即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分工世界市场的形成;资产阶级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动机,是不断获取最大剩余价值的资本内在本性;其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手段,是低廉的商品价格;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后果是资本的全球化,以及相应的文化、政治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最终结果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 13]有学者认为,《宣言》的经济全球化思想主要是:经济全球化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而形成的;肇始的主要原因是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既有利于加强各国的联系、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会对东方弱小国家形成挑战和威胁。[ 14]有学者认为:《宣言》关于经济全球化问题的论述,除了极个别论断外都不是针对社会主义而言;从世界历史理论到国际价值理论,再到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跨越问题等似乎在逻辑上稍显松散;这是与当时马、恩的思想进展和革命实践进程紧密相关的,反映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15]也有学者对《宣言》的文化全球化思想进行了探讨,认为:文化全球化是一种客观历史进程,有其必然性;文化全球化其实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扩张;只有在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全球文化才可能最终形成。[16]

关于《宣言》全球化思想的现实意义,学界的研究可归纳为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大方面。

在理论意义方面,有学者认为,目前的全球化实际上是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它在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扩展到全球的同时,也把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弊端扩散到全球,造成种种社会冲突和危机,这会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为实现新的理想社会而奋斗。不仅如此,资本主义全球扩张所造成的世界性生产体系、金融体系、知识体系和管理体系,客观上也为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准备了必要的条件。[17] ( P281-292)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按其制度特征、形成基础、发展趋势、发展要求和条件来说,与全球化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既已现实地成为全球化的推动力量,也能够有效应对全球化挑战并从中获益。[17] ( P276-281)有学者认为,《宣言》的世界史观不仅提出了观察全球化的新思路和新视角,而且提出了一种应对全球化的新思维方式,即从世界历史的视角来审视民族国家的发展。具体说来,就是要在同资本主义的联系中重新认识社会主义;要自觉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找准自己在世界格局中所处的位置,做到扬长避短,争取主动;全球交往本身所体现的相互依赖性,往往是以利益冲突和竞争为前提的,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出积极的全球发展战略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实践意义方面,有学者认为,《宣言》通过对世界市场——殖民扩张——世界历史这个过程的内在透视,深刻揭示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就是:“后发”国家的后发优势如何得以发挥。[ 6]有学者提出全球化是企业不断扩大销路和利润的需要,其主要特征是世界性的生产和消费。发展中国家最关键的任务是建立能够利用世界市场资源的新工业文明。因此,我国必须大力推进市场经济与民主改革,调动各方面的资源与创造力,才能应对全球化的挑战。[17] ( P180-185)还有学者指出,在对待文化全球化方面,我们既要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面对和参与全球文化共享,同时也要警惕资本主义文化的渗透性、弥散性,反对文化优越论和文化霸权主义。[18]

关于《宣言》全球化思想的不足之处,有学者认为,把世界划分为“文明”民族和“野蛮”民族,容易造成误解;强调了全球化过程中资本主义矛盾的扩张,忽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区域性组织和国家的调节作用;强调了全球化过程中无产者的同质化,低估了资本对无产阶级的分化作用;关注了快速城市化的工业无产者,忽视了农村、农业和农民。[ 8]有学者认为,《宣言》没有预见到科技进步逐渐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因素,没有估计到技术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对缓和资本主义矛盾的巨大作用,没有预见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通过自我调整和改革容纳生产力发展的可能性,没有预见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无产阶级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各国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复杂性、曲折性。[17](p252-254)

参考文献:
[ 1] 朱美荣. 国外学者聚焦发表160周年的《共产党宣言》[ 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4).

[ 2] 俞可平. 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美

[ 3] [美]爱德华·赫尔曼.全球化的威胁[ 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5).

[ 4] 刘志明.马克思、恩格斯是否研究过全球化问题[ J].社会科学论坛,2002(11).

[ 5] 刘明华.《共产党宣言》全球化语境解析[ 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1).

[ 6] 张立波.世界历史、全球化和社会主义的前景——“北京大学《共产党宣言》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纪要[ J].北京大学学报,2001(2).

[ 7] 张立.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看当今全球化的现实定位[ J] . 理论月刊,2011(11)

[ 8] [英] 戴维· 哈维. 马克思的空间转移理论——《共产党宣言》的地理学[ J] . 郇建立,译.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

[ 9] 程恩富,朱富强. 经济全球化: 若干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解析[ J] . 上海经济研究,2002(2).

[ 10] 贾英健. 论马克思的全球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J] . 唯实,2002(2).

[ 11] 朱宗友.《共产党宣言》中的全球化思想探析[ J] .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8(4).

[ 12] 刘明华.《共产党宣言》序言全球化思想的三重视域[ J].社会主义研究,2010(5).

[ 13] 刘继荣,张振鹏.《共产党宣言》的经济全球化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J] .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8(4).

[ 14] 田洪,邹再进. 论《共产党宣言》 对经济全球化研究的贡献及其在当代的指导作用[ J] .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3(3).

[ 15]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理论的历史与逻辑基础——论经济全球化的马克思主义观[ J] .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1).

[ 16] 魏海香.“文化全球化” 范畴的逻辑规定性[ J] . 贵州社会科学,2007(1).

[ 17]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共产党宣言》与全球化[ 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 18] 杜书瀛. 从《共产党宣言》 谈到文化艺术的全球化与民族性问题[ J]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2).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