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一座桥通向经典

——韦建桦同志在《马克思画传》、《恩格斯画传》、《列宁画传》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作者:韦建桦    发布时间:2012-07-23   
分享到 :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事业不断推进的形势下,中央编译局的同志们经过近三年的辛勤努力,完成了《马克思画传》、《恩格斯画传》、《列宁画传》的编纂工程。今天,在三位革命导师的画传正式出版之际,我们为自己能在传播真理的道路上迈出新的一步而感到欣喜。

三部画传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的引导和激励下孕育产生的。在这个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战略工程中,我们承担了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列宁专题文集》的重要任务。长达六年的认真研究和编译过程,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思想融通今古,博大精深,蕴含着无限生机和魅力。他们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我们每一个人认识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宇宙与人生的宝贵指针。作为经典著作编译和研究工作者,我们的使命是为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译文准确、资料翔实的权威文本;同时,我们也有责任用生动亲切的形式,帮助广大读者克服由于不熟悉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困难,帮助他们全面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从事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的历程,从而激发研读经典的热忱,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样,我们就酝酿并形成了编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画传的思路。

画传历来是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为三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立传,意义重大,然而难点很多。我们的画传不同于文字传记,它必须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让思想的感召力和艺术的感染力融为一体,这对于我们是一个挑战。我们的画传也不同于学术专著,它一方面要求理论表述正确、史实考订精确、文献阐释准确,一方面又要求在吃透精神、把握要旨的基础上做到深入浅出、言近旨远、引人入胜,这对于我们是更大的挑战。我们由此深切地体会到,大众化的普及工作在一定意义上比专业化的研究工作更艰难、更复杂,因而更需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为此,我们要求自己用编译经典著作的科学精神从事编纂画传的工作。我们重新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一系列重要著作,重温他们的思想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我们广泛搜集并研读大量史料和文献,努力概括和提炼三位革命导师生平事业的主线和脉络。我们对画传的总体思路进行反复论证,对各章导言和各节提要进行逐字逐句的推敲,对涉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政党组织、报纸杂志、理论著作、笔记文稿的上千幅图片进行审慎的考证和遴选。从最初拟稿到最后定稿,从文字编撰到图片编排,三部画传经历了数十次修改完善的过程。三年来,编委会全体同志本着尊重历史、贴近现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原则,孜孜不倦地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今天,面对三部崭新的画传,我们不禁回想起大家紧张工作的日日夜夜,回想起自己案头堆积的历次修订稿本。我们将永远铭记自己在这三年中经受的锻炼和考验、获得的启迪和教益。

在三部画传中,我们力求完整而又具体地描述三位伟人的生平事业。我们要让读者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一生是在波澜壮阔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度过的,他们的实践活动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重要篇章,同时也是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生动教材。画传介绍了他们在青少年时代确立的理想和抱负,展示了他们探求真理、投身革命的决心和毅力,再现了他们在数十年间一往无前、百折不回的奋斗历程。作品全景式地展现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画卷,努力使读者置身于扣人心弦的历史情境之中,深刻地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如何把全部生命融入人类进步事业,体悟他们如何在奋斗中诠释人生的意义。

在三部画传中,我们力求准确而又简明地论述三位伟人的理论贡献。我们要让读者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通过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无产阶级政党建设规律,实现了世界思想史上空前伟大的革命。画传综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凸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从理论升华为现实的过程。画传努力用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阐释经典作家重要著作的写作背景、理论要点和历史地位,让读者认识科学理论如何从实践中产生,怎样在实践中发展,以及为什么会成为照亮我们航程的灯塔。

在三部画传中,我们力求真实而又鲜明地展现三位伟人的精神境界。我们要让读者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不只是卓越的思想,而且还有崇高的风范。他们的气节、风骨和胸怀,使一代又一代热爱真理的人们受到巨大的震撼,获得奋进的动力。画传反映了革命导师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显示的胆略和睿智,展示了他们在逆境中焕发的乐观旷达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刻画了他们在治学道路上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品格,同时也描绘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的坦率真诚、质朴谦逊、幽默诙谐的个性,讲述了他们对山川原野和文学艺术的挚爱,以及他们对爱情、亲情、友情的忠诚。总之,画传努力用朴素的细节折射革命导师的人格光辉,以此来印证马克思的名言:“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

为了使画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努力形成贴近当代中国读者需求的新颖的编辑思路和学术风格。

首先,在史实记叙方面,我们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改变历来沿袭的单纯按时间顺序编排的模式,尝试开辟一条使编年叙事与专题介绍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的新路。例如在《马克思画传》中,我们专门设立《划时代巨著〈资本论〉的创作》一章,集中介绍马克思从青年到暮年锲而不舍地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情况,着力描述他呕心沥血创作《资本论》的历程,同时还叙述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的动人情景。本章时间跨度长达五十余年,突破了传记作品的常规写法,但有利于从纷繁的史实中䌷绎出清晰的线索,有助于读者了解马克思的伟大业绩和恩格斯的杰出贡献。

其次,在理论阐述方面,我们特别注意思想历程与实践历程的统一。我们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思想的转变、发展同他们的实践活动的演进、深化看成是相互交融的整体过程。因此读者在画传中可以看到,三位导师的理论创造始终与时代的迫切需要、与他们的可歌可泣的斗争、与工人阶级的革命事业交织在一起。这样,画传就比较真实地还原了科学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真相,避免了史论分离的倾向。在介绍重要文献时,我们充分利用自己多年来在编译研究工作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资料和信息,努力使三部画传对学习经典著作具有切实的参考价值,同时对研究经典作家也具有独立的学术价值。

第三,在整体结构方面,我们在全面介绍三位导师人生轨迹的前提下,突出反映他们与中国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生前高度评价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热情支持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反对封建压迫的斗争。他们对中国革命寄予殷切期望,满怀深情地预言中华民族必将为人类进步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画传集中反映了三位导师对中华民族前途的关注,概述了他们的著作近百年来在中国传播的情况,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历程和深远意义,并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光辉成就来证明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生命力。

第四,在编排设计方面,画传以文为经,以图为纬,经纬交织,图文互补,构成一种立体的叙事语言。这里所说的“文”,包括全书序言、各章导言、各节提要,同时也包括我们选录的经典作家精辟言论以及他们的战友和亲人的回忆。这里所说的“图”,不仅包括大量的历史图片,而且也包括中外名家创作的美术作品。画传的装帧和编排既借鉴传统经验,又大胆运用现代元素,让文字说明、历史图片和艺术珍品彼此呼应、浑然一体。整个版面在视觉上力求做到庄重典雅、疏朗清新,使久远的历史清晰地呈现在当代读者眼前,同时也使抽象的论述变得明白易懂、形象直观,从而使人产生阅读的兴味,给人留下思考的空间。

在许多读者特别是青年朋友心目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形象常常是严肃而又苍老、遥远而又陌生的。我们希望,三部画传能帮助读者走近三位伟人的生活和心灵,发现他们原来是如此朝气蓬勃、无私无畏、可敬可亲。对编译局的同志来说,画传的编纂工程是经典著作编译和研究事业的延伸与补充;我们的全部努力就是建造一座桥梁,让更多的读者走向马克思主义经典。我们热爱这项具有挑战性和开拓性的工作,并将继续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园地上开掘和耕耘,争取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新作品。我们衷心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加深认识,改进工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进一步走向大众、走向青年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