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展示《资本论》当代价值

——《资本论》及其手稿研究新作简评

作者:史彦虎    发布时间:2014-04-11   
分享到 :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入选者聂锦芳及其团队近年来潜心于“《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再研究,他们依据最新的权威而完整的文献资料和对全球化境遇下现实发展的新理解,力图从文献(文本)、思想和当代性三个维度进行融经济学、哲学与社会理论于一体的深入探讨。最近出版的《马克思“巴黎手稿”再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资本总体性——关于马克思资本哲学的新探索》(人民出版社)、《马克思〈资本论〉研究读本》(中央编译出版社)以及《<资本论>及其手稿再研究:文献、思想与当代性》(经济科学出版社)展示了他们在这一领域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纵观这些研究著述,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文献考证方面辨析毫芒。过去的《资本论》研究一般是都笼而统之地依据“通行本”三卷来进行的,而这些著述则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ARX/ENGELS GESAMTAUSGABE)及大量第一手资料,澄清了所谓《资本论》的文献实际是一个庞大的“手稿群”,由于马克思生前并未完成整理工作,并且在不断的修改、补充和反思中,所以作者认为只有把各手稿综合起来考察,才能理解其复杂的探索路径、论证逻辑和复杂内涵,特别是他们对第一卷6个版本内容差异详尽的甄别,显现了相当高的文献学水准。此外,他们还特别按照“原始顺序版”重新编排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中文翻译,这是汉语学界这一版本的首次刊出。

第二,文本思想的独到阐发和深刻分析。作者认为,马克思透视资本现象的最根本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总体性”。而根源于资本有机体的重要属性的总体性,是一个包含经济意义的哲学概念。资本有机体只有超越经济领域,发挥总体性的作用和功能,才能建立起以资本为中心的社会关系,实现资本的经济目的和社会功能。鉴于资本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需要鼓励资本的发展进而推进社会变革,同时也要求我们决不能放任资本恣意横行,破坏社会文明与进步。为此作者以马克思的总体性思维方法为指导,深入探讨了资本总体性范畴的哲学含义、资本有机体的构成、资本总体性的生成与展开以及资本总体性的作用,并提出了在当代驾驭资本总体性的基本途径和策略,这体现了作者在新的时代境遇下对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思路和观点的继承和推进。

第三,《资本论》当代价值的客观估价。作者认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席卷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化态势,直接关乎《资本论》当代价值的重估。对于全球化,目前不同的人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评价,但就实际状况而言,资本的全球化仍然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在当代的资本全球化进程中,一方面《资本论》所研究过的诸如雇佣劳动、“物奴役人”的现象、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等等情况依然存在,它们所由产生的那些经济根源、社会实质与功能也不能说与马克思的时代相比已经完全消失。但当代的全球化更多地表现为各个国家的经济主体在生产之外的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的经济活动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急速展开,尤其他们注意到,在最近30年中国的发展中,资本所发挥的巨大的作用。以这样的情形来看当代资本,就不能说它仍然“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肮脏的鲜血”,实际上,经过变化、修正和转换,较之过去它某种程度上更代表着一种规则、尺度、秩序、进步甚至文明,资本继续改变着世界的面貌,但它所造成的不完全是对立、冲突,更不是充斥着“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般的惨烈,形成的是差异、等级、多元、示范、导引和推动。这样说来,处于当代全球化态势下的“资本”已经不完全是《资本论》中批判的那个“资本”了。这就提醒我们,必须注意《资本论》当代解释力的界域,正视时代变迁所导致的差池,写出它的新篇章。

这些著述表明,聂锦芳及其团队的研究无论是在方法论的反思和创新、还是过去较为薄弱的文献考证方面的突破性进展以及最见功夫的文本思想分析和理论建树上,都达到了我国《资本论》研究的新水准,这些成果不仅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内涵和宽广的理论视界,有助于矫正长期以来存在的误读和曲解,而且具有填补这一文本个案研究空白、凸显其思想史贡献和当代价值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