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申报》

作者:李跃群    发布时间:2011-04-06   
分享到 :

《申报》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被称为旧中国的《泰晤士报》和《纽约时报》。

《申报》由英国商人安纳斯特·美查(Ernest Major)等人集资于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办。美查长期侨居中国,精通中文,早先贩卖洋布和茶叶,因经营亏本,转而办报。《申报》最初隔日出版一张,4个月后改为日报。1909年美查将《申报》转让给上海青浦买办席子佩,1912年9月又转让给江浙大资本家张謇、史量才、应季中、赵竹君等人,并推荐史量才为总经理,不久转由史量才个人承办。1934年10月13日史量才被暗杀后,1937年7月《申报》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2月15日,因日军检查新闻,自动停刊。抗战期间,《申报》曾在日伪控制下出版。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接收,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停刊。

《申报》从1872年4月30日创刊到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历时78年,共出版25600号。在《申报》刊行的78年间,正是中华民族的“多事之秋”,它较为全面、详尽地记载了国内外重大事件,可谓政治、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各方面无所不包;重要的政治文件、条约协议、统计资料,无所不载,被史学界誉为中国近现代史百科全书式的文献资料库。特别是《申报》著名的副刊《自由谈》,大量刊发鲁迅、茅盾、叶圣陶、巴金等左翼进步作家的作品,仅从1933年1月至1934年8月,《申报》就发表了鲁迅先生的杂文100多篇,保存了20世纪30年代新文学运动的重要文献,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申报》作为旧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被载入中国新闻发展史册,不仅是因为它出版发行时间最长、内容多元化,还因为它首创了许多重要的新闻形式,比如:从1876年3月30日开始,《申报》增加出版用白话文编写的《民报》两日刊,这是中国报纸业创办最早的增刊,也是最早的白话文报;1881年12月24日,天津至上海的电报线路架设完成后,《申报》首次利用这条线路传送谕旨,这是我国最早使用电讯传递新闻的报纸;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事件、1884年至1885年的中法战争等,《申报》均派记者奔赴战地采访,成为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战事通讯员。此外,《申报》还是最早出版“号外”的中文报纸,等等,均成为我国近代报纸业的典范。

在《申报》出版发行的过程中,最为鼎盛时期是在史量才承办期间。因此,说起《申报》,人们自然会念及为《申报》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史量才先生。

史量才原名史家修,1880年1月2日生于湖熟镇杨板桥村(今属南京市江宁区),年轻时积极寻求救国救民之道,反对腐败的清政府,主张兴教育,办报纸,启迪民智。因此,1912年他接办《申报》后,抱着新闻救国的理想,以办好《申报》作为终生事业,悉心经营,锐意改革,使《申报》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他的声望也日益提高。1931年,史量才在与宋庆龄、杨杏佛、陶行知等人士的频繁接触中,爱国思想得到进一步提高。“九·一八”事变后,他充分利用《申报》大力宣传抗日救国、反对妥协退让,使《申报》成为反对内战、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要求实行民主的阵地。蒋介石政府为控制上海舆论阵地,曾拉拢史量才,给他以“上海临时参议会议长”等荣名高位,但他坚持正义不为利用。最后,蒋介石指使戴笠派遣特务于1934年10月13日杀害了史量才。

史量才生前把世界幸福寄托在完全独立的报纸上,包括经济上的独立,不接受任何政治势力、军阀的津贴;政治上的自主,不听命于任何一个政治集团,不受官方或军阀操纵。“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是史量才掷地有声的誓言。他认为“报纸是民众喉舌,要为人民说话,才站得住脚”。正是史量才对报纸独立品格的追求,使《申报》发扬光大,发展成为旧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也正是他的办报思想与追求,极大地丰富、提升了中国新闻史。在他主持办报22年间,《申报》度过了早期由买办席子佩的经营危机,业务蒸蒸日上,发行量稳步上升,到了1932年日发行量超过15万份,创造了《申报》的黄金时代,为《申报》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史量才先生对《申报》的重要贡献,还在于他不惜重金收回40年的旧申报。1912年10月,史量才正式接办《申报》后,发现《申报》馆竟然没有保存已经出版发行40年的留存报纸,感到十分惋惜。于是,从1913年3月19日开始,一份求诸民间、重金“收回全份旧申报”的广告在《申报》上刊出,并以“尽人事”的毅力长时间连续刊登。终于有一位居住在沪南名叫张仲照的花甲老人,被征收旧申报的广告所感动,将自己订阅并精心收藏了整整40年的旧申报捐赠给了《申报》馆,当史量才见到这位捐报老人和保存完好的旧申报时,似见恩人,如获至宝,感激之情更是无法言表。后来,在《申报》50周年大庆时,史量才在委托黄炎培设计的大型精致纪念册中,将这位老人的照片与《申报》创始人的照片恭印在纪念册的首页。由此可见,收回40年旧申报在史量才看来是何等的重要!这也成为后来报界关于史量才重金收回40年旧申报的一段佳话。

上海图书馆是原版《申报》收藏最全的单位。为了适应研究工作需要,避免这一重要史料的报纸损坏散失,上个世纪80年代初,经上海市委和上海市出版局批准,决定由上海书店负责影印出版《申报》。上海书店为了把《申报》影印好,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除得到上海图书馆的大力支持外,还到北京、南京、桂林、常熟等地图书馆进行《申报》的查核补遗工作,并对原报纸的油迹、污损之处进行了修复,并于1987年10月影印完成了一批《申报》,共500套。

《申报》影印本比原报纸缩小一半,为8开本,全套400册,正文164824页。《申报》的影印出版,在当时是建国后最大的一部纸质出版物,受到文化学术界的普遍欢迎与好评,认为是新闻出版界的一件大事,并于1989年荣获上海市图书一等奖。

《申报》影印出版后很快售罄,仅满足了部分图书馆和研究机构的需求。中央编译局文献信息部收藏的《申报》全套影印本就是在那时斥资“抢购”的,现已妥善收藏,系该部较为珍贵的文献史料。

《申报》的内容丰富,篇幅浩瀚,从中检索所需资料极为不便,可谓大海捞针,故亟需一部查检方便的工具书——“索引”。为此,上海书店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了一套《申报索引》(1919—1949),为查检和利用《申报》浩瀚的文献资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被学术界称作是开启中国近现代史资料宝库——《申报》的一把金钥匙。

中央编译局文献信息部及时配购了《申报索引》(1919—1949),这里不妨也向读者介绍一下编纂这套索引的有关情况及其检索方法。

编纂《申报索引》是我国学术界近一个世纪的夙愿。据悉,早在20世纪30年代,《申报》负责人就曾邀请有关学者搜集资料,准备编纂索引,后因“九一八”事变而中止。解放初期,当时的上海新闻图书馆和报刊图书馆也计划编纂《申报索引》,后因计划变更而未成。到了20世纪60年代,上海出版文献资料编辑所组织力量准备在影印《申报》的同时编纂索引,并为此制订了详尽的计划,但又因十年动乱而停顿。

从1982年起,上海书店开始了索引的编纂筹备工作,1984年编印了《申报分类索引》和《申报主题索引》两种试编本,向全国有关单位和学者征求意见。中央编译局图书馆当年也曾收到上述两种试编本。

1985年初正式启动《申报索引》的编纂工作,由上海书店出版社组织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出版社上海分社《中国百科年鉴》编辑部、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学情报系、上海大学文献信息管理系、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单位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编纂,经过20多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

根据编纂出版规划,全套《申报》的索引将分两个阶段出版,第一阶段,先编纂出版自“五四”运动的1919年至1949年《申报》停刊期间的索引,然后再编制1872年至1918年部分的索引。现在出版的《申报索引》(1919—1949)即是第一阶段的计划,全套30册,16开精装。

《申报索引》采用分类法编制,即把众多纷繁的新闻资料分为A政治、B军事、C外交、D经济、E文化、F历史地理、G社会生活和H国际等若干大类,在每个大类下设二到三级子目。例如:A政治,A2民国政治,A23北洋军阀政府,A23.2立法(国会)等等,而每项类目的条文采摘原则,充分注意了所收资料标题的完整性和信息量,富有关联内容的条文则按类集中排刊,内容衔接,眉目清晰,使《申报索引》摆脱了传统的条文堆砌的编纂方法,形成了主题突出、条目连贯的特点。因此,读者在查找所需资料时,即使不翻阅《申报》,也可以理解文献资料的原意,这或许是《申报索引》不同于一般图书报刊索引的最大特色。

《申报索引》(1919—1949)除了1944与1945年合编为一册外,其他均为每年一册。每册中的主要内容包括:本年大事记、正文、人名索引和《自由谈》索引(《自由谈》的篇名目录和作者索引)。每条注明标题、著者、影印本编号、页码、版区等编号,同时附有人名索引。

这里仅以《申报索引·1919年》和《申报索引·1920年》两册为例作一介绍:

在政治大类中,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在《申报》中有大量消息。《申报索引·1919年》分册在“五四学生运动”专题下,收有800多条信息:对运动的发生与发展的全过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的变化都有详尽介绍。例如围绕五四运动,工、农、商、妇各界活动也有300多条消息。因此,读者阅其条目,一副五四运动各界人民轰轰烈烈反压迫反饥饿反封建的壮烈画卷即可浮现在人们的面前。

中国共产党建党前的活动,索引也作了重点收录。例如李大钊在1920年8月组织了日本亚细亚学生会旅行团和北京学生会的各校代表,在北大召开茶话会,畅谈中日学生间的友好关系,这条消息在以往史料中也是不多见的。

《申报索引·1920年》收录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的资料也有不少是鲜为人知的。如1920年4月毛泽东作为湖南旅京代表与何叔衡等致各报馆函及团体控告湖南军阀张敬尧;周恩来在1920年1月天津学生爱国集会游行时任总指挥,在请愿时被警方拘捕,关押达半年之久,他在狱中写了数万字的小说和散文,抒发革命豪情,出狱后即赴法国勤工俭学。这些新闻报道对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历史无疑是珍贵的资料。

在文化大类中的“中外文化交流”子目下,收录了与国外学者进行文化交流的许多信息,比如美国学者杜威来华讲学的详细过程等。

在社会生活大类中的“自然灾害”子目下,收录了不少有社会影响的条目,如1920年我国北方发生严重灾荒,灾民达数千万,各地人民纷纷进行救灾活动的情况以及北京发生地震历时一分钟的报道等;在“纺织工业”子目下,收录有“荣氏家族”前辈荣宗敬在无锡等地建造纺织厂,为发展我国纺织事业呕心沥血的事迹。这些资料对有关人员研究气象灾害史和近代纺织史,都具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另外,申报馆还曾编辑出版了《申报年鉴》和《申报月刊》,中央编译局文献信息部均有收藏。

(作者:中央编译局马列主义文献信息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