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德国老人的高尚心愿

——塞德尔藏书索赠记

作者:李跃群    发布时间:2012-03-22   
分享到 :

2001年4月18日,中央编译局文献信息部收到由中国驻德国大使馆负责托运而至的一批较为珍贵的外文图书,从而了却了一位德国老人的高尚心愿。

这位德国老人名叫赫尔玛·塞德尔,时年已逾八旬,长期从事中德友好工作。塞德尔老人认识许多中国朋友,并通过和中国驻外同志的友好交往,特别是她1985年之后的多次访华,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她认为,中国是迄今为止保持文化传统最好的文明古国,也是最有希望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她把世界未来发展的希望和她个人的良好愿望都寄托在中国身上。

塞德尔老人非常关注中国的发展,她知道中国改革开放后发展很快,但仍有一些贫穷落后的区域,为了表示她的同情与帮助,曾多次慷慨解囊在中国的西部地区进行扶贫工作。特别是上个世纪末,她在中国内蒙古的磴口县投资100多万元,开发了120多公顷的沙漠建造农场,并不顾年逾八旬的高龄乘车前往内蒙古,深入磴口县,调查当地民情,了解投入资金的使用情况。

2000年3月,塞德尔老人被检查出患了癌症。对此,塞德尔老人很坦然,并不惧怕,她把人的生与死看得很平常,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应该大惊小怪,只是觉得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想在去世前做完两件她认为是最重要的大事。她在给中国的朋友写信时说,她面临两种选择:一是花很多钱为自己输血和换血,以维持她衰老的生命;另一个是花一点钱,保障她再活一两年,把她想做的事情做完。她说,她毫不犹豫地作出了第二种选择。

首件大事是她有一笔钱想捐赠给中国继续改造大沙漠。据了解,塞德尔老人在银行有存款,在科隆附近还有房地产,总价值约200万美元。她想把这些钱全部捐赠给中国人民改造大沙漠事业。

塞德尔老人一生未婚,孑身一人。她的家产一部分是祖业留下的,一部分是她自己创造的。塞德尔老人有钱,但她生活很节俭,对自己要求也十分严格。她患癌症后,身体非常虚弱,但每次去医院看病仍坚持乘坐公共汽车,好心的朋友都劝她叫辆出租车,她却不肯。她平时买食品也很少到高档商店,而是到当地最便宜的“阿尔迪”超市去买。

塞德尔老人自己花钱虽然很节俭,但她对自己认为值得赞助的事业却出手大方,她对公益事业或绿色和平组织的赞助一给就是几万,甚至几十万。她在与中国朋友频繁的接触中以及在多次访华的过程中发现,她最值得做的事情,也是最有意义的事业,是要帮助中国改造大沙漠。于是,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改造中国的大沙漠,愿将自己的存款和全部财产捐赠给改造中国大沙漠的事业。这是她认为在有生之年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也是她要完成的第一个愿望。

塞德尔老人最珍视的还有她一生收藏的那些图书。塞德尔老人喜欢买书看书,尤其政治、历史方面的书籍,见了就买。因此,她的私人藏书较多,她想把自己珍藏的图书捐献给中国的一家图书馆,使其充分发挥作用,这是她认为生前要完成的第二件大事。

中央编译局文献信息部获此信息后,部领导极为重视,要求设法索赠该批文献,随即便由专人负责,并根据了解的有关信息进行索赠工作,先后与外交部、新华社、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等单位数十人进行联系,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由于当时信息传递的差异等客观原因,加之一些知情的当事人或退休,或工作变动,致使索赠联系工作遇到诸多困难,几乎中断。然而,塞德尔老人的感人事迹又难以让我们放弃寻觅工作。终于,在经过半年多的不懈努力后,并通过国内外多方友好人士的热情帮助,联系到塞德尔老人个人藏书的有关细节和存放地点,经过与塞德尔老人藏书的代管方进行了多次反复的沟通与协商,在以书面形式承诺对方有关的要求后,藏书的代管方同意将塞德尔老人的尚存图书(部分藏书已捐出)无偿赠送给中央编译局图书馆。随后,我们又对如何托运、如何支付托运费用等问题与中德双方的有关机构进行交涉、达成协议,最终将这批外文图书索赠到中央编译局图书馆。

目前,这批外文图书经过认真整理后已妥善收藏,共2000多册,内容包括政治、历史、传记和文学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塞德尔老人的个人藏书虽已索赠到馆许久,但联系索赠工作的曲折过程仍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特别是塞德尔老人对待人生的价值与热爱中国、捐助中国的事迹,感人至深。因此,每当看到或翻阅这些图书时,就会想起她--- 一位让人充满敬重的德国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