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1943年正式发表的缘由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8-06   
分享到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1943年正式发表的缘由

王建国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形成于19425月,但直到194310月才正式发表。这其中有什么深层考虑?本文试作探析。

一、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的缘由

要分析《讲话》迟至194310月才发表的原因,首先要搞清楚毛泽东19425月为什么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主要有"革命战线说""整风运动说""辔头说""平息争论说" 等。【参见刘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3—85页。】这些看上去相左甚远的观点,却大多又有共同的不足,即离开毛泽东的有关论述去探讨召开座谈会的缘由。

其实,毛泽东对召开座谈会的缘由进行过清楚的说明。《讲话》的"引言"指出:"今天邀集大家来开座谈会,目的是要和大家交换意见,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我们今天开会,就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饭,第847848页。】528日,也就是座谈会结束后的第五天,在中央学习组会上,毛泽东更为明确地指出:"党中央关于知识分子的决定已经有了,但是对于文学艺术工作,我们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很好的决定。现在我们准备作这样一个决定,所以我们召集了三次座谈会,有一百多同志到了,有党内的,也有党外的。这次会开得还算好,其目的就是要解决刚才讲的相结合的问题,即文学家、艺术家、文艺工作者和我们党的干部相结合,和工人农民相结合,以及和军队官兵相结合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25页。】

在座谈过程中,毛泽东发现,延安文艺界―部分人"离彻底地运用马列主义的思想,达到革命性、党性与艺术工作的完全的统一还差得很远"【《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27页。】。由此,他在5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讲到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结论问题时指出,"延安文艺界中小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浓厚""必须整顿文风,必须达到文艺与群众结合"。会议同意毛泽东指出的延安文艺界中存在的这种偏向,并决定"今后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都要根据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所作的结论,经常有计划地召集文艺界的党员开会,加强党对文艺界整风运动的领导"。【参见《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81—382页。】523日,毛泽东通过为座谈会做"结论"的方式,语重心长地说:"文艺界中还严重地存在着作风不正的东西,同志们中间还有很多的唯心论、教条主义、空想、空谈、轻视实践、脱离群众等等的缺点,需要有一个切实的严肃的整风运动。""为要领导革命运动更好地发展,更快地完成,就必须从思想上组织上认真地整顿一番。而为要从组织上整顿,首先需要在思想上整顿,需要展开一个无产阶级对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斗争。"【《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75页。】

由此可见,毛泽东不仅清楚地交待了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动机,而且淸楚地说明了文艺界整风运动的由来。

二、《讲话》当时没发表的原因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当时报纸上没有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解放日报》编辑这样回忆:"报上之所以没有发表消息,是毛主席不让发表。他说这是些新问题,很复杂,他要多考虑考虑,也多听听意见。"【黎辛:《关于"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讲话〉的写作、发表和参加会议的人》,《新文学史料》1995年第2期。】《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初拟稿"的记忆是:"稿子(指《讲话》一引者注)整理后并没有立即发表,其原因,一是他要对稿子反复推敲、修改,而他当时能够抽出的时间实在太少了;二是要等发表的机会。到1943 1019日鲁迅逝世7周年时,讲话全文正式在《解放日报》上发表。"【参见《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初拟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60页。】

在上述史料的基础上,有学者进一步分析:"即使整理花去一两个月的时间,也不致等到次年10月才发表,如果为了等到合适的时机,如鲁迅逝世纪念,那194210月也是一个机会的,讲话稿整理出来,也不致在当年10月以后。因此,唯一的解释,恐怕是毛泽东对这篇稿子刻意求精,反复修改。"【陈晋:《文人毛泽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贩,第240页。】这一观点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同。

关于《讲话》推迟发表的原因,笔者认为,胡乔木的谈话记录可作参考:"(有同志提到有人回忆,座谈会后曾印过一个没有整理的记录稿)这个有可能。(有同志问为什么过了年多才发表?)那是因为整理费一点时间。整理后,毛主席看过就放到那里了。发表还要找个时机,同鲁迅纪念日可能有点关系。"胡乔木还这样说:"当时有记录,我根据记录作了整理,主要是调整了一下次序,比较成个条理,毛主席看后很满意。”【《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57—58页。】毛泽东既然很满意,反复修改的可能性也就不是很大。

笔者认为,《讲话》当时之所以没有发表,主要是因为在当时条件下《讲话》不适宜公开发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民族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团结一致、共御外侮,成为当时全国民众面临的最急切解决的问题。1937825日,毛泽东为中央宣传部起草的关于形势与任务的宣传鼓动提纲,即《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列举"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呼吁:"全国人民除汉奸外,都有抗日救国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和武装抗敌的自由。""全中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参加抗战,实行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55页。】 这里的"人民"显然包含了一切愿意抗战的阶级和阶层。而在《讲话》中,毛泽东对"人民"进行了新的解释:"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是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所以我们的文艺,第一是为工人的,这是领导革命的阶级。第二是为农民的,他们是革命中最广大最坚决的同盟军。第三是为武装起来了的工人农民即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队伍的,这是革命战争的主力。第四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他们也是吊:命的同盟者,他们是能够长期地和我们合作的。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55—856页。】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剥削阶级被排除在"人民大众"之夕卜,这与当时的"主流话语"存在明显不同。《讲话》如果公开发表,无异于宣告中共的政策已经发生了重大调整。

毫无疑问,毛泽东对重要论著的发表是相当谨慎的。1940215日,毛泽东将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以《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为题在《中国文化》上发表。220日,又以《新民主主义论》为题在《解放》上发表。两个文稿同一天定稿,但无论是内容还是文章结构,都有明显区别。【王建国:《〈新民主主义论〉几个问题的辨析》,《党的文献》2009年第4期。】这说明毛泽东在文章发表前对文章可能产生的影响就进行了预估。延安文艺座谈会举行不久,中共中央于19426月作出了《关于纪念‘七七’抗战五周年的决定》:"抗战第六个年头,将是接近于战败日寇的年头,同时也是抗战最困难而应做绝大努力的年头,我们全国军民必须团结一致,渡过目前的困难……为此必须:拥护蒋委员长领导抗战建国,加强国共合作,加强全民族的团结,改善各抗日党派间的关系……"【《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03页。】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将《讲话》"放一放"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讲话》1943年正式发表时的历史语境

《讲话》之所以选择在194310月发表,可能与以下三方面原因有密切联系。其一,与国共之间冲突加剧有关。19433月,蒋介石发表了《中国之命运》,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斗争大肆攻击。【参见蒋中正:《中国之命运》,正中书局1946 年版,第208页。】515日,共产国际宣布解散。"国民党乘共产国际解散机会,准备以武力进攻陕甘宁边区,迫我就范。同时发动宣传攻击,以造成反共舆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71页。】面对国民党咄咄逼人的攻势,共产党人只能进行反击。1943712日,毛泽东亲自为《解放日报》写社论,严厉质问国民党:"你们在第三国际解散之后所忙得不可开交的,单单就在于图谋'解散'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906页。】721日,《解放日报》发表了经过毛泽东审阅的《评〈中国之命运〉》,认为国民党是"实际上主张买办的封建的法西斯主义,或新专制主义(虽然形式上仍戴着‘三民主义’的帽子)"【陈伯达:《评〈中国之命运〉》,华北新华书店1949年版,第1页。】。821日,《解放日报》社论指出:"各国共产党的国际联合的解散,理论上和实际上都没有影响任何一个国家的共产党的存在,但是意大利法西斯党(世界历史最早最久的法西斯党)的解散,理论上和实际上却都影响了一切国家的法西斯党的存在。国民党显然也是受了严重的影响。"【《胡乔木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8页。】 共产党的反击是十分坚决的,中共中央甚至强调:"‘团结则存,分裂则亡’的口号在今天是不适用了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第104页。】

其二,与中共党内的"阶级教育"有关。在对国民党进行反击和批驳的同时,中共中央加强了 "阶级教育"1943711日,中央总学委下发通知,要求"提髙干部与群众的阶级觉悟""号召全体党员加紧锻炼自己的阶级意识"。【参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第75页。】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转变,标志着共产党重新提起"阶级意识"713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刘少奇在会上提出:"在宣传工作上应采用新的方针。不要怕蒋介石投降分裂。要抓住蒋介石的流氓政治。对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要痛驳。"【《刘少奇年谱》上卷,人民出钣社1996年钣,第427—428页。】723日,刘少奇致电华中的陈毅、饶漱石:"在重庆与蒋关于改善国共关系的谈判没有获得任何具体结果,蒋在三月间出版《中国之命运》一书,其中心目标就是反对共产主义与共产党,并为内战作准备,最近且利用共产国际解散机会,宣传取消共产党,取消边区,调集大军于边区附近,企图压迫我党作城下之盟。"明确要求"在党内加紧阶级教育"。【参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第80—81页。】730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同样要求"次广大深入的有计划的阶级教育"【《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第83页。】。88 曰,毛泽东严肃指出:"看样子国民党是下决心要同我们打了,他们没有一时一刻不是在想要消灭我们。"【《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1—62页。】1014日,毛泽东再次强调:"阶级教育即时事教育,这次大规模地进行了三个月,还要继续做……"【《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72页。】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中共中央决定:"立即着手用大力准备在今年的十月革命节,进行普遍盛大热烈的纪念……宜传人民大众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共产党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要在干部与人民中极大的提离对于革命事业的胜利信心。"【《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第105页。】很显然,在这种强化阶级意识的环境下,发表《讲话》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其三,与宣传"毛泽东同志思想"密切相关。194378日,《解放日报》发表了由王稼祥署名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 这一概念,并且认为"这是引导中国民族解放和中国共产主义到胜利前途的保证"。【参见《中国共产党直传工作文献选编》(2),学习出版社1996年版,第515页。】1020日,中共中央下发通知:"毛泽东同志在1942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建设理论建设的事业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是毛泽东同志用通俗语言所写成的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教科书。此文件决不是单纯的文艺理论问题,而是马列主义普遑真理的具体化,是每个共产党员对待任何事物应具有的阶级立场,与解决任何问题应具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典型示范。各地党收到这一文章后,必须当作整风必读的文件,找出适当的时间,在干部和党员中进行深刻的学习和研究,规定为今后干部学校与在职干部必修的一课,并尽量印成小册子发送到广大的学生群众和文化界知识界的党外人士中去。"【《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第102页。】117日,中共中央宜传部再次强调指出:"毛泽东同志讲话的全部精神,同样适用于一切文化部门,也同样适用于党的一切工作部门。全党应该认识这个文件不但是解决文艺观文化观问题的教育材料,并且也是一般的解决人生现与方法论问题的教育材料。"【《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2),第545页。】中共中央将《讲话》定位为"思想建设理论建设的事业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可见《讲话》发表与宣传"毛泽东同志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来源:《党的文献》201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