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的三篇历史文献解读西柏坡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    发布时间:2013-10-15   
分享到 :

从毛泽东的三篇历史文献解读西柏坡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卢洁

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平山县中部柏坡岭下,曾经是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精神,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西柏坡时期培养起来的。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成功地把西柏坡精神书写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使它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一面永恒的旗帜。而今天,我们要准确、深刻地解读它,必须回溯历史,回到历史文献中去。本文拟从毛泽东主持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时形成的三篇历史文献入手,解读西柏坡精神的核心要素和丰富内涵,展现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传承和发展,体会它的当代价值。

一、西柏坡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

周恩来曾这样写道:“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周恩来在《关于梨菜铁路通过红岩村和新华日报馆旧址问题的请示报告》上的批示,1973226日。】据此,人们常常把西柏坡称作“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而走进西柏坡,迎面就会看到“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巨幅标牌。显然,这里是一段重要历史时期的见证。

全面内战爆发后,19473月起,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从全面进攻转入重点进攻,集中兵力进攻解放区的两翼山东和陕北。313日,胡宗南调集两个整编军为主力,连同其他部队共34个旅、25万人,突袭陕甘宁边区和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在大军压境,双方力量对比101的悬殊情况下,毛泽东作出重要决断:他和中共中央不东渡黄河,留在陕北,拖住西北敌人压力,从战略上减轻其他战场的压力,稳定人心。318日晚,毛泽东、周恩来率中共中央机关撤离延安。19日,国民党军胡宗南部进占延安。10天后,32930日,在枣林沟召开中共中央会议,讨论中共中央机关的行动问题。会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各战场作战;刘少奇、朱德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以刘少奇为书记,前往华北,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411日,周恩来起草了中央工作机构一分为三的通报,叶剑英、杨尚昆组成中央后方委员会。【参见《周恩来年谱(1898—1949)》(修订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747页。】

中央工委需要完成的中央交办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召开全国土地会议。西柏坡因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村子集中、安全,群众基础好,被选定为会址。据杨尚昆回忆:“少奇率领的中央工作委员会要开全国土地会议时,找到了这个地方(指西柏坡——引者注),开会后就没有走,这里成了中央工作委员会办公的地方。”【《杨尚昆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61页。】19477月至9月,在刘少奇主持下,全国土地会议在西柏坡召开,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草案)》。

194815日,刘少奇、朱德、董必武致电请示中共中央:“三交机关(指中央后委机关——引者注)搬到平山与工委会合甚好。陕北中央机关是否亦搬来,搬到平山后,是否应作较长期的打算。”【《刘少奇年谱》(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15页。】1948323日,在转战陕北一年零五天后,党中央东渡黄河,转移华北。4月到达阜平县城南庄晋察冀军区所在地。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机关先期到达西柏坡与刘少奇、朱德会合,毛泽东留在城南庄作去苏联的准备,后因故未能成行。1948527日,毛泽东到达西柏坡。五大书记齐聚至此,标志党中央正式移驻西柏坡。此后到1949323日毛泽东等离开西柏坡赴北平,党中央在西柏坡驻了10个月,300天。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党中央指挥了决定中国命运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制定了筹建新中国的大政方针。

文献档案是历史的实录。在这300天时间里,毛泽东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初步统计,毛泽东在西柏坡时期留下的文献,收入《毛泽东选集》第4卷的有20篇,收入《毛泽东文集》第5卷的有53篇,收入《毛泽东书信选集》的有12篇,收入《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的有21篇,收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45卷的有290篇,而《毛泽东年谱》记载的这一时期毛泽东的文电、讲话、谈话、书信等,大约有390篇之多,数十万字。这是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和精神资源,是西柏坡精神的最直接的文献载体和见证。其中最重要的是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文献,特别是毛泽东在会上所作的报告和总结讲话。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是一次制定夺取全国胜利和胜利后的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会议,也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召开的最后一次中央全会。毛泽东在总结报告中说:“这次二中全会,按其性质来说就是一次党的代表会议。”【《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6页。】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和他19496月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构成了在新中国初期曾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灵魂和基石。会议结束10天后,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进驻北平。

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历史文献,一是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开幕时即194935日所作的报告,编入《毛泽东选集》第4卷,标题是《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二是1949313日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所作的结论的一部分,以《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为题,收入《毛泽东选集》第4卷;三是在1996年出版的《毛泽东文集》第5卷中收入的该结论的另一部分,题为《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总结》。这三篇历史文献可以说是七届二中全会的最重要的基本文献,是在建国前夕,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前夕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在党的全会上对全党的总动员和总要求,集中地反映了西柏坡精神的精髓和核心要素。还有一篇是纪念新中国诞辰60周年时公布的《毛泽东修改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新闻稿》【《党的文献》2009年第5期。】,由胡乔木起草,毛泽东修改了两稿,前后加写和改写了两段重要文字,这也是编辑《毛泽东选集》时整理毛泽东七届二中全会报告的一个基本文献依据。

二、西柏坡精神的内涵

(一)学会原来不懂的东西的学习精神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向全党提出:“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7页。】毛泽东要求接管城市后就要致力于城市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他说:“我们的同志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必须去学习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毛泽东选集》第4卷,1428页。】毛泽东的报告中多次使用“用极大的努力”、“学会”、“学习”等词汇。杨尚昆日记中的记录更为直截了当:“要重新学起,学会管理城市。由学到会,学的任务提出了”,“提出问题——学,解决问题——要会”。【《杨尚昆日记》(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就是说,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变,全党要学会一套新的本领,学会原来不懂的东西,这就是生产和建设的本领。这是对即将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新的要求。

毛泽东为什么把学会新的本领强调得如此之重?他指出:“如果我们在生产工作上无知,不能很快地学会生产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毛泽东选集》第4卷,1428页。】毛泽东正是从中国共产党如何巩固政权、巩固执政地位、执政为民的高度,向全党提出要用极大的努力学会新本领的要求。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成为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基本经验。

(二)对待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

在中国的民主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进行定位、定义的问题,在党内高层曾有不同的认识。有的同志提出将“毛泽东思想”定义为“毛泽东主义”,毛泽东明确表示不同意。他在总结报告中,针对王明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具体运用和发展”的提法,明确表示“不要做这种定义”,指出“我们这一套是一个国家的经验”,“我们不要忙于想宽了,先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做好”,重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的统一”。【《毛泽东文集》第5卷,第259—260页。】他还这样阐述道:“根本是马列,细节是中国;骨头是马列,肉是中国。”【《杨尚昆日记》(上),第44页。】“不要把毛与马、恩、列、斯并列起来”,“如果并列起来一提,就似乎我们自己有了一切,似乎主人就是我,而请马、恩、列、斯来做陪客。我们请他们来不是做陪客的,而是做先生的,我们做学生。对科学的东西不能调皮”。【《毛泽东文集》第5卷,第260页。】他还指出:“中国革命的思想、路线、政策等,如再搞一个主义,那末世界上就有了几个主义,这对革命不利,我们还是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分店好。”【《毛泽东文集》第5卷,第261页。】

为什么在党内高层会存在如此不同的认识?毛泽东分析指出:“我们有些高级干部,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上也有不同的语言,原因是学习还不够。”【《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41页。】为此,他在总结报告中提出要宣传和学习马、恩、列、斯著作,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他列出了干部必读的12本马列主义著作和论述,规定在三年之内看一遍到两遍。他要求高级领导干部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开出书目,以此引导全党学会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这就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

(三)“第一步”和“新起点”意识

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38页。】这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高远、博大的心胸、境界和气概。在毛泽东看来,中国共产党人基本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建立新中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使中国人民站立起来,这些只是实现了党肩负的历史重任的第一步,完成了革命的“上篇”。他接着指出:“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38页。】因此,更重要的是,要把这第一步作为新的历史起点,完成革命的“下篇”,即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建设新中国。这里的“第一步”和“新的历史起点”,彰显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党的宗旨,决心完成党的历史使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凸显的是一种可贵的创业、探索、进取精神。

(四)对中国兴盛的雄心壮志和必胜信念

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阐述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37页。】的发展方向,这也从根本上回答了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一直苦苦求索的“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性课题。对于外界对中国共产党建设能力的质疑,他豪迈地回应并宣告:“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上世界各国工人阶级的援助,其中主要地是苏联的援助,中国经济建设的速度将不是很慢而可能是相当地快的,中国的兴盛是可以计日程功的。对于中国经济复兴的悲观论点,没有任何的根据。”“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33—14341439页。】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是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建立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宣言书,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对中华民族的兴盛的必胜信念。解决民族独立解放后的“兴盛”,也正是毛泽东在前面提出的“序幕”之后的“高潮”。

(五)“两个务必”的警言

经过20余年的武装斗争,面对即将取得武装斗争胜利,建立新的政权,毛泽东始终提醒全党,决不要让胜利冲昏头脑,而是要清醒地认识到“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去“巩固这个胜利”。【《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38页。】面对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历史地位的变化,他在报告中一方面分析指出胜利后党内自身可能生长四种情绪,这就是“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38页。】;另一方面,他又分析指出资产阶级的“捧场”“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38页。】,以此警告全党:要预防资产阶级“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郑重地提出了“两个务必”的历史课题,这就是:“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38—1439页。】对于这个问题,全会形成了共识。朱德在36日的发言中指出:“中国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要把这样的国家建设好,有许多事情要做,我们的科学知识不够,没有什么可以值得骄傲的,骄傲的人往往是幼稚的人。”【《朱德年谱》(新编本)(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5—1326页。】任弼时在13日的发言中提出:“我们要提出节约每一个铜板为着新中国的建设的口号,反对那种以为战争结束可以享福的论调。要认识到建设新中国需要经历艰苦的路程,它比战争还要复杂。要准备捆起肚皮来进行建设。”【《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70页。】

在全会的总结报告中,毛泽东还敲响了反腐败的警钟,指出:“如果国家,主要的就是人民解放军和我们的党腐化下去,无产阶级不能掌握住这个国家政权,那还是有问题的。”【《毛泽东文集》第5卷,第262页。】邓小平37日的发言指出:“在新的形势下,我们不要骄傲。现在党内蜕化思想是存在的,已有端倪,如进了城就不想出城,农民老婆要‘改组’,等等。”【《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06页。】最后,毛泽东再次重申:力戒骄傲。他指出,“这对领导者是一个原则问题”【《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43页。】。他代表中央提议:“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保持艰苦奋斗作风,制止歌功颂德现象。”【《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43页。】这个提议虽然没有写进全会的决议,但为全会接受。【1953812日,毛泽东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说:“七届二中全会有几条规定没有写在决议里面。一曰不作寿。作寿不会使人长寿。主要是要把工作做好。二曰不送礼。至少党内不要送。三曰少敬酒。一定场合可以。四曰少拍掌。不要禁止,出于群众热情,也不泼冷水。五曰不以人名作地名。六曰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这是学生和先生的关系,应当如此。遵守这些规定,就是谦虚态度。”】

“两个务必”的作风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是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乃至历史兴衰成败规律基础上提出的,至今仍是全党的座右铭。它同毛泽东在七大上概括的党的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紧密相连,成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页。】。

三、西柏坡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西柏坡标志着从革命到建设的历史转折。民主革命在这里划上句号,开始了新中国和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之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这个奠基之功,也包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铸就的以西柏坡精神为代表的伟大的探索精神和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始终强调,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他指出,骄傲自满情绪“会妨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个伟大任务的完成”。他说,“我希望,我们所有的同志,首先是老同志,不要翘尾巴,而要夹紧尾巴,戒骄戒躁,永远保持谦虚进取的精神”。【《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0403页。】在党的八大开幕词中,他再次向全党同志提出:“即使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极其伟大的成绩,也没有任何值得骄傲自大的理由。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7页。】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历史转变的新任务,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多次倡导弘扬西柏坡精神。

1984年,邓小平为西柏坡纪念馆题写了馆名。他多次强调,要坚持艰苦奋斗的传统,端正党风,开创新局面。他号召全党发扬“五种革命精神”(即“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页。】,并强调“中青年干部接班,最重要的是接老同志坚持革命斗争方向的英勇精神的班”【《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6页。】。他提出“我赞成陈云同志讲的,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58页。】。他在1989年特别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的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6页。】

1991921日,江泽民来到西柏坡。在参观七届二中全会旧址时,他站在没有扩音设备的主席台上,动情地说:“我到西柏坡,最感动的就是,我来到毛主席当年提出警惕糖衣炮弹的地方。多年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搞和平演变,关键是我们自己不要演变自己,关键是自己!我们牢记毛主席‘两个务必’的教导,我们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并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河北日报》1991926日。】2001年江泽民在河北考察时再次强调指出,要结合新的实际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坚持“两个务必”的教育,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精心谋划得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好事。【参见《人民日报》2001118日。】2001821日,江泽民在谈到党的作风建设时指出:“坚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骄奢淫逸,要作为当前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党的性质、宗旨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党必须坚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这是党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支柱。党要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这一条就不能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9330页。】江泽民强调要坚持“两个务必”,结合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002125日至6日,党的十六大闭幕后不久,胡锦涛率中央书记处同志来到西柏坡学习考察,参观纪念馆、旧址,看望老党员,与当地干部群众召开座谈会。他发表谈话,号召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他说:“我们取得的成就只是在伟大征途上迈出的坚实一步”,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要走的路还长得很,我们肩负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还会很多,我们必须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他总结指出:“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我们党今天的局面。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1页。】他强调,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关键是领导干部以身作则,首先是高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20071015日,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努力;一定要刻苦学习、埋头苦干,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43页。】同年1217日,胡锦涛在《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说: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突出强调“四个一定要”的基本要求,并进一步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际国内对我们喝彩的人多起来了,唱赞歌的人多起来了。在成绩面前,在喝彩声和赞歌声中,千万骄傲不得,千万头脑发热不得。”“越是形势好的时候,我们越要有忧患意识,越要居安思危。”他明确讲,“这是很重要的治党治国的政治经验和政治智慧”。【《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19页。】

西柏坡精神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革命中铸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传承的精神品质和政治本色,是党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发展变化,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任务推进党的自身建设,居安思危、长期执政、永葆先进性的执政经验和基本要求。它始终同理想信念、执政能力、领导水平、党员素质以及反腐倡廉建设等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西柏坡精神是一种宝贵的思想和精神资源,又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将在党的事业中长期发挥思想支撑和精神推动的作用。它将不断地延续和传承下去,推动我们坚定地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前进。

〔作者卢洁,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审,北京100017

(来源:《党的文献》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