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庐山会议讨论议题考证
1959年庐山会议讨论议题考证
陈自才
1959年庐山会议讨论的问题,究竟是18个还是19个?如果是19个,最后增加的到底是国际问题还是团结问题?对此,目前学术界尚存在分歧。笔者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加以考证,供学界参考。
一、毛泽东最先提出的庐山会议讨论问题是13个还是14个?周恩来何时建议加上国际问题?
为了总结经验教训,统一思想认识,继续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95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在庐山召开扩大会议。
在赴庐山途中,毛泽东一边调研一边思考庐山会议要讨论的具体问题。据《刘少奇传》载,毛泽东早在1959年6月13日的政治局常委会上就提出了庐山会议需要讨论的13个问题。①(注①:参见《刘少奇传》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839页。)《中共党史资料》第28辑刊载的一篇文章披露:“毛泽东到达庐山较早,在6月29日已向先期上山的部分同志提出了13个问题,让大家讨论。”②(注②:王焰:《庐山会议与彭德怀》,《中共党史资料》第28辑,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版,第67页。)尽管这里有两处错讹③(注③:根据《毛泽东传(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记载,毛泽东6月29日并未到达庐山,次日晚11点半才到达庐山脚下;另据《杨尚昆日记》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记载,6月29日毛泽东已经提出了14个讨论问题。),但也可印证“13个问题”之说。
杨尚昆1949年6月29日的日记有这样的记述:(在庐山)晚间与汉口通电话,(得知)常委各同志已到汉,今日举行了会议。主席对此次会议讨论项目,提出了14个问题,包括读书问题、国际形势问题等等。④(注④:参见《杨尚昆日记》上册,第404页。)这表明,到6月29日,毛泽东提出的庐山会议要讨论的问题已经变为14个。据《周恩来传》、《陈云传》、《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等著作记载:增加的问题是国际问题,是由周恩来建议增加的。⑤(注⑤:参见《陈云传》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6页;《周恩来传(1898—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325页;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下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75页。)据杨尚昆的日记,增加国际问题的时间至迟是在6月29日。另据《毛泽东传》介绍:“六月二十八日,他(指毛泽东——引者注)从长沙给正在武汉的周恩来打电话,商量庐山会议召开的具体问题。”“他还告诉周恩来,他出了一些题目让与会者讨论。”⑥(注⑥:《毛泽东传(1949—1976)》下卷,第951页。)由此可以推断,讨论国际问题当是6月28日毛泽东与周恩来的这次通话后列入庐山会议讨论议题的。
综上所述,毛泽东最早提出庐山会议讨论的问题只有13个,而非14个;周恩来建议增加国际问题,13个问题才变成14个问题;这个改变应当发生在6月28日毛泽东与周恩来通电话之后。
二、7月2日下午的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又增加了哪几个问题?当天确定的庐山会议讨论问题到底是18个还是19个?
7月2日下午,毛泽东主持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庐山会议的议题和开法。会议确定庐山会议讨论的问题由原来的14个增加到18个,并决定第二天印发与会者分组讨论。《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对此均作了清楚的说明:“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九日,毛泽东在同各协作区主任座谈时,提出了在庐山会议上准备讨论的若干问题。七月二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开会确定为十八个问题,印发庐山会议各同志。”①(注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33页;《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24页。)《刘少奇传》等著述也认为此时提交庐山会议讨论的问题是18个。②(注②:参见《刘少奇传》下册,第839页。)但是,《杨尚昆日记》却记载:7月2日下午开会,除了此前提出的14个问题外,“又增加了5个问题”,“共19个问题”。③(注③:《杨尚昆日记》上册,第406页。)《周恩来传》、《彭德怀传》、《彭德怀年谱》等均持同样观点:7月2日的常委扩大会议讨论确定了19个问题。④(注④:分别参见《周恩来传(1898—1976)》下卷,第1324页;《彭德怀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586页;《彭德怀年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38页。)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究竟是18个问题还是19个问题?
原来,毛泽东在7月2日夜间给杨尚昆写了一封信,要求把原来印发18个问题提纲的文件收回,换发已修改成19个问题的新文件。《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均如是说:“七月三日,毛泽东对这个提纲又作了修改,即本篇(指有19个议题的《庐山会议讨论问题》——引者注)”。⑤(注⑤:参见《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第333页注释;《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册,第424页注释。)《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还刊印了毛泽东给杨尚昆的指示信:“尚昆:此件再印,换发,原发件收回。”指示信末尾标注的时间是“七月三日一时半”⑥(注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第332页。)。按照中国传统习惯,这还是7月2日,只不过是夜里而已。正因如此,经常工作到深夜⑦(注⑦:仅以1959年7月前半个月为例,《杨尚昆日记》明确记录夜间就寝时间的有:4日夜3时半、8日夜1时半、13日夜3时,记录夜间看完电影后办公的有:1日、5日,当然还有几日工作到深夜而未作明确记录的情况。参见《杨尚昆日记》上册,第405—412页。)的杨尚昆才会把7月3日的事情记录在7月2日的日记里——下午新增加的4个问题加上夜里新增加的1个问题,自然是“又增加了5个问题”,共19个问题。
综上可见,7月2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确定的庐山会议讨论问题在6月29日协作区主任座谈会的14个基础上又增加了4个,从而变成18个;会后,毛泽东连夜将其修改为19个,并指示杨尚昆换发;杨尚昆工作到深夜,写日记时仍将此当成7月2日的事情;但是,7月3日与会者分组讨论时拿到的提纲的确是19个问题,以至于不少参会者认为,前一天的讨论问题就是19个。同样,我们也能看出,《周恩来传》、《彭德怀传》、《彭德怀年谱》等著述关于7月2日就确定了19个讨论问题的观点,以及《毛泽东传》中“当天夜里,毛泽东把十九个问题重新修改一遍”
⑧(注⑧:《毛泽东传(1949—1976)》下卷,第966页。)的说法,虽不尽确当,但也绝不是无端揣测。
三、毛泽东最后补上的一个问题到底是团结问题还是国际问题?
如前所述,7月2日夜毛泽东又增加了一个问题。那么,这个问题是什么呢?
一段时间以来,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最后增加的是国际问题。如前所述,这种说法不准确,国际问题在6月28日毛泽东与周恩来通电话后,至迟在6月29日协作区主任座谈会上就增加了。因此,毛泽东连夜增加的最后一个问题可以肯定不是国际问题。
根据《杨尚昆日记》可以断定,它就在那“5个问题”之中,即(1)团结问题;(2)农村初级市场的恢复问题;(3)体制问题;(4)协作关系问题;(5)加强工业管理和提高产品质量问题。⑨(注⑨:参见《杨尚昆日记》上册,第406页。)到底是哪个问题引起毛泽东高度重视,需要连夜增加上去,并收回原件换发新件呢?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所著《毛泽东传(最新版全译本)》的一张图片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是团结问题,图片①(注①:参见[美]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最新版全译本)》(插图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内容就是毛泽东修改的关于庐山会议讨论问题的讲话提纲。
该图片(如右)非常清晰地显示:毛泽东在原来打印的第十七个问题(农村党团基层组织的领导作用问题)和第十八个问题(国际问题)之间用笔加写了团结问题,并在前面写上序号“十八”,而将原国际问题前面的序号“十八”改写成“十九”。②(注②:参见[美]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最新版全译本)》(插图本),第336页。)
行文至此,人们自然会产生疑问:这不是与《毛泽东文集》第8卷所披露的情况相矛盾吗?确实有这样的问题。该书所列“庐山会议讨论的十八个问题”中有团结问题,却没有国际问题。③(注③:参见《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5—82页。)
这是否意味着最后增加的一个问题是国际问题呢?当然不是。理由有四:第一,按常理,如果毛泽东连夜紧急加上的是国际问题,那么此后的会议应该突出这方面内容,而事实并非如此。第二,国际问题早在6月29日已经成为庐山会议14个讨论问题之一,到7月2日下午略去,而到当日夜里又重新加上,如此周折,可能性不大。第三,《杨尚昆日记》、《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和《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以及特里尔著《毛泽东传(最新版全译本)》的图片已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有力证明了最后增加的不是国际问题,而是团结问题。第四,《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根据毛泽东修改件或手稿刊印”的资料,和《毛泽东传(最新版全译本)》中来自“毛泽东修改件”的图片,其可信度高于《毛泽东文集》中“根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谈话记录稿刊印”的资料。
〔作者陈自才,山东鲁东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山东烟台264025〕
(来源:《党的文献》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