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称赞东固革命根据地的一份重要文献

作者:    发布时间:2013-12-12   
分享到 :

毛泽东称赞东固革命根据地的一份重要文献

——解读《前委来信(摘要)》

余伯流

东固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早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位于江西吉安、泰和、兴国、吉水、永丰五县之交,面积2000平方公里,人口约15万人。陈毅曾诗称东固为“东井冈”。

本期《党的文献》刊登的《前委来信(摘要)》,是1929413日红四军前委书记毛泽东在江西于都以四军前委名义,写给湘赣边界特委的一封指示信。该信对东固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给予了称赞和肯定,是研究东固根据地和井冈山根据地后期斗争的一份重要历史文献。

毛泽东写这封信的背景是:19291月中旬朱毛红军下山后,一路很不顺利,红四军的两个团遭到赣敌李文彬旅、刘士毅旅的围追堵截,原定“围魏救赵”、解井冈之危的战略构想已无法实现。红四军在危难中进抵东固,于218日与江西红军二、四团会师,休整一星期。“东固会师”后,红四军首次入闽,喜获长岭寨大胜,320日前委在汀州决策以赣南、闽西20余县实行武装割据,开创中央苏区。45日,毛泽东在瑞金前委扩大会议上向中央提出“一年争取江西”的战略计划,411日又在于都联席会议上制定了实施这一计划的行动措施,413日即给湘赣边特委写了上述指示信。当日,红五军军长彭德怀携带此信从于都重返井冈山。

这封指示信的主要内容有三:

一是充分肯定东固革命根据地的政权斗争经验。毛泽东说,“这番我们到东固,则另是一种形式”,东固“秘密割据”的政权形态是“必要”的,“在接近总暴动之前,这种形式是最好的,因为这种形式取得了群众而不致失掉群众”;只要不失掉群众,可以坚守“秘密割据”,而不一定要公开打出“苏维埃政权”的牌子。

二是力倡东固“飘忽不定”的战术和“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毛泽东认为红二、四团的兵力相当于红四军的三十一团,“战术是飘忽不定的游击,游击的区域是很宽的”,“消灭了许多靖卫团,打败过三十六旅的七十二团”;指示湘赣边界特委“守势的根据地的观念,以后应该抛弃”,“大小五井、九陇等地,再不必固守了”,要像东固那样,“强敌来了,就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对付他”。

三是决定了湘赣边界红军游击武装的整合、改编:将红五军和袁文才、王佐部队改编为红四军第五纵队(司令员王佐),湘赣边界宁冈、永新、桂东、酃县等11县赤卫队合编为红四军第六纵队(司令员贺国中);“五、六两纵队,边界军委指挥之,彭德怀为书记,属于前委”。

52日,彭德怀持此信回到茨坪,率部收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这封《前委来信》的主要意图和重要作用,就在于介绍和推荐东固革命斗争经验,指导湘赣边特委和红五军开展边界游击斗争。

毛泽东对东固革命根据地极为关注,赞赏有加,一以贯之。除当事人回忆录外,见诸文献记载的就有五次:

第一次是1929320日毛泽东以红四军前委名义报告中央,“我们则已往东固。在东固休息一星期,与江西红军二、四两团会合”,“决定抛弃了固定区域之公开割据政策,而采取变定不居的游击政策(打圈子政策),以对付敌人之跟踪穷追之政策”。这是首肯东固经验。第二次是1929413日,即本文所述指示信。第三次是1929614日毛泽东《给林彪的信》,称赞红二、四团的领导体制是“绝对的党领导”,“四军的同志见了他们简直是惭愧万分”。第四次是193015日毛泽东第二次《给林彪的信》,称赞东固革命根据地为“李文林式”,与“朱毛式、贺龙式、方志敏式”并列为四种根据地“模式”。第五次是19366月毛泽东在保安同斯诺谈话时说,东固、兴国等地的苏维埃运动和游击队“后来成为第三军的核心,而这个地区本身则成为中央苏维埃政府的根据地”。

“上有井冈山,下有东固山”。素有“李文林式”、“东井冈”之称的东固革命根据地,之所以在毛泽东的心中挥之不去、时时念及,与东固革命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的最早崛起和所起的重大作用是密切相关的。

[作者余伯流,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南昌 330077]

(来源:《党的文献》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