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势下的两岸统一之路——学习胡锦涛《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2-17   
分享到 :

新时势下的两岸统一之路

——学习胡锦涛《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王淑翩

20053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民革、台盟、台联界委员联组讨论时,发表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讲话。讲话就台湾问题总结了四点意见: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2、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3、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4、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这是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和江泽民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一段时期以来我党对台政策新趋向的系统性总结。这四点意见是当前指导对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未来两岸关系走向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要深刻理解这四点意见及其所蕴含的重要意义,首先必须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台湾问题的形成与发展有所了解。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即提出了“解放台湾”的口号。然而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解放台湾的计划被搁置。朝鲜战争结束后,针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提出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主张。1963年,周恩来将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提出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可以由蒋介石继续管理台湾,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待时机成熟与蒋协商决定后进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台政策有了新的发展。叶剑英在1981年提出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点意见,其中谈到“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随后,邓小平在1983年总结出对台政策的六条意见,正式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确立了未来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框架。

然而,随着台湾经济的腾飞,主张“台湾独立”的分裂言论日渐猖獗。同时,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使得两岸关系更加复杂。在此背景下,江泽民于1995年提出八项主张,再次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基本原则,并对“台独”势力提出严正警告,明确表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同一时期的台湾岛内,长期执政的国民党由于自身形象老化、丑闻不断渐渐丧失民心。最终,民进党利用台湾民众对国民党的不满,在李登辉的支持下,于2000年在台湾大选中获胜,成为执政党。

2000年以来,民进党领导人陈水扁不断鼓吹“两岸分裂分治”、“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渐进式台独”,在台海关系上屡屡玩火,试图通过种种手段造成“台独”的既成事实。2004年,陈水扁通过一次“意外”的“枪击事件”连选连任后,更是错误地认为岛内民心可恃、“台独”时机已到,公然抛出在2008年前实现“公投、制宪、建国”的“台独时间表”,将两岸关系推向一个极度危险的边缘。

就在“台独”势力不断高涨、台湾政坛“独”风肆虐的同一时期,台湾民间与祖国大陆的交往却在日益增多。据台湾媒体报道,2004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贸易总额估计为616.39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33.1%,占台湾外贸总额的18%,比前年增加0.9%。【中国台湾网,200534日。】据台湾当局经济主管部门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累计自1991年至200411月底,台商赴祖国大陆投资案共计32990件,总投资金额达404.71亿美元;2002年至2004年台湾对祖国大陆投资占整体对外投资的比重突破50%,祖国大陆已占据台湾地区对外投资的首位。【中国台湾网,2005111日。】两岸经贸联系越来越密切,势不可挡。另一方面,两岸在体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人员、学术交流不断深入发展。2004年,台湾居民来大陆达360多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探亲、交流达14万多人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任何一个没有被“台独”宣传迷惑双眼的台湾人,都可以看出台湾未来的发展是和祖国大陆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这一时期的两岸关系可以用“官冷民热”四个字来形容。少数“台独”分子竭力鼓吹“台独”的声音,并不能掩盖广大台湾民众企盼和平发展、两岸共赢的强烈愿望。这一事实在2004年底进行的台湾“立委”选举中得到明显的体现,以民进党为首的泛绿阵营原本以为胜券在握,结果却惨败于以国民党为首的泛蓝阵营。主张维持两岸现有关系的泛蓝阵营的胜利反映了岛内民心所向,对“台独”势力是一个极大的打击,使其不得不重新考量,放缓“台独”脚步,在表面上对大陆做出缓和姿态。

2004年底的“立委”选举结果表明,台湾绝大多数民众并不赞同陈水扁当局的“台独”冒险行动。未来的对台政策应当如何发展?是放任“台独”势力继续误导台湾民众,裹挟岛内民意进行“公投制宪”,还是主动出击,以灵活多变的政策让更多的台湾民众认识到祖国大陆的诚意与决心,争取最大多数的台湾民众迈上祖国统一之路?

在台湾局面出现微妙变化的关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敏锐地注意到台湾岛内民意的变化,预见到民意对岛内政治势力可能产生的影响,牢牢抓住这一发展两岸关系的历史机遇。

2005年初开始,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对台政策新举动悄然浮出水面:促成台商春节包机,“双向、对飞、不中停”直达台湾,大陆民航客机首次以正常方式直飞台湾,写下两岸关系史的崭新一页;以近几年罕见的姿态与规格,派两位高层官员专程赴台吊唁已故的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以显示对逝者的敬意和对台湾民众的尊重;在纪念江泽民八项主张发表10周年之际,由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发表题为《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继续争取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统一的方向发展》的政策讲话,显示出促进两岸交流、改善两岸关系的真诚愿望。总体来看,2005年初的两岸政治关系呈现出如下态势:缓和、和平、合作、双赢成为两岸民众及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望,由2004年陈水扁连选连任,鼓吹2008年“公投制宪”带来的两岸关系危机开始有所缓解。然而,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台独”势力只是暂时受挫,其推进“台独”、分裂中国的本性并没有改变。

正是在这样一个希望大于失望、机遇大于挑战的背景下,胡锦涛在20053月的讲话中提出了新形势下关于台湾问题的四点意见。

逐条分析这四点意见,首先应该看到,这四点意见在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基础上,继承了江泽民八项主张的核心内容:强调“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1995130日。】调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针对台海关系的新动向,这四点意见也着重体现了以下对台政策的新趋向:

一是将台湾问题上升到关系中国国家核心利益的高度上来。

胡锦涛提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的核心利益。任何人要危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十三亿中国人民坚决不答应。在反对分裂国家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决不会有丝毫犹豫、含糊和退让。‘台独’分裂势力必须放弃‘台独’分裂立场,停止一切‘台独’活动。”这个提法可以说彻底打消了“台独”分子对“渐进台独”所抱的幻想,以前所未有的强硬姿态警告“台独”分子,台湾问题涉及到国家的核心利益,中国政府是不会在这个问题上有任何退缩,做出任何让步的。

二是以最大的诚意、结成最广泛的战线,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

胡锦涛在讲话中提出,在承认“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愿意与包括民进党当局在内的任何人举行会谈。欢迎“台湾任何人、任何政党朝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方向所作的努力”,并愿意“对任何有利于维护台海和平、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意见和建议”做出正面回应。阐明只要“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九二共识’,不管是什么人、什么政党,也不管他们过去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我们都愿意同他们谈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问题”,这一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既往不咎的宽阔胸怀。为了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对于任何人、任何势力,只要其从现在起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支持发展两岸关系,中国共产党都愿意与之展开对话。同时进一步提出“也愿意在双方共同努力的基础上寻求接触、交往的新途径”,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最大诚意,愿意接受台湾方面提出的任何有利于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意见和建议,愿意寻求任何新方法、新手段、新途径促进两岸官方或民众之间的交流往来,为最终实现祖国统一铺平道路。

这些意见对“台独”势力起到了一定的分化瓦解作用,也使民进党内一些并不赞同“台独”的人士放下包袱,能够采取积极的态度加入到反对“台独”势力的阵营中;同时使台湾人民及国际社会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对维护海峡两岸和平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所抱的最大的诚意和决心。

三是充分表达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胡锦涛的讲话从战略高度认识与评价台湾同胞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指出“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是发展两岸关系、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重要力量;要“尊重他们、信赖他们、依靠他们”;强调了大陆对台政策的四个“只要”原则:“只要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促进两岸交流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维护台海地区和平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做,并且一定努力做好。”全篇讲话充满了对台湾同胞的深情厚意,将祖国大陆对台湾民众的同胞情、同胞爱,充分地展现在台湾民众的面前,对化解某些台湾民众心理上对大陆的对立情绪、加深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亲情、扩大“反独统一”阵线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另一方面,这也是对少数“台独”分子长期蒙骗台湾民众、鼓吹“台独”的一个有力反击。

正如中外媒体所普遍认为的,胡锦涛的四点意见的最大特征就是“硬的更硬,软的更软”。它以一系列刚柔并济、灵活多变的政策取得两岸关系的主导权及话语权,因此也被普遍认为是大陆对台政策的新思维。

这一系列新思维、新政策,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主动性。确立目标,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手段积极主动地采取行动。

二是灵活性。不拘泥于旧有观念与传统手法,采取一切有利于祖国统一的手段反对“台独”,加强台湾民众与大陆的联系。

三是务实性。从一件件小事入手,从台湾民众的实际利益与需求出发,一点点培养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与亲切感,从根本上杜绝“台独”思想的生存土壤。

胡锦涛的这篇重要讲话,从两岸关系新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对台工作的新思路,在这一讲话的指引下,涵盖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以促进两岸交流、打击“台独”势力为目标的一系列重大举措相继开始实施:

首先,在法理方面,20053月全国人大正式出台了《反分裂国家法》。从战略层面看,《反分裂国家法》毫无疑问是中国共产党反对台湾当局推动“法理台独”的一次精密部署,是先发制人、化被动为主动之举;从法律层面看,《反分裂国家法》将“台独”问题的界定从政策层面上升到了法律层面,对什么是分裂、什么是“台独”划出了一条明确的法律底线。这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法律基础上建构完成对台政策,在法律基础上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推进两岸关系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其次,在政治方面,促成了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等相继来大陆访问,进一步缓和了两岸气氛,增进了两岸同胞的相互理解与信任。胡锦涛与连战、宋楚瑜会见所取得的诸多重要共识,强化了两岸三党在认同“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这一重大原则问题上的共同政治基础,就两岸经贸文化交流议题达成诸多一致,表明了携手推动两岸更密切的互动的态度。20057月,在“七七事变”68周年之际,新党主席郁慕明又率团访问大陆,调动了两岸同胞的共同历史记忆与情感。连、宋、郁回祖国大陆访问在台湾民众及国际社会中引起极大的轰动,打破了台湾政坛长期存在的“红色恐惧”,为两岸政党交流打开了大门,为未来可能进行的两岸政党谈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台湾在野政党的破冰之旅及其所取得的众多成果赢得了岛内民众的广泛支持,使得陈水扁进退失据,成为对“台独”势力的又一次沉重打击。

再次,在两岸民间经贸文化互动方面,大陆采取了更加灵活务实的态度,出台了多项有利于稳定两岸关系、促进两岸交流的政策措施。包括简化台湾同胞往来大陆的出入境手续;宣布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湾进行观光旅游;实行在大陆就学的台湾学生与大陆学生同等收费;向台湾民众赠送一对大熊猫;举办大型论坛,邀请台湾百余名基层县市议员与大陆地方人大代表一起进行交流;单方面宣布对台湾15种水果实行零关税,并在通关检疫、产地认证及购销渠道等方面采取变通办法,以便让台湾果农早得实惠;推出300亿元人民币开发性贷款,以支持在祖国大陆的台资企业发展;在“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把台湾纳入中国区域发展规划;举行一系列大型活动纪念台湾光复60周年。这一系列举措,使两岸民众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得到加深,让普通台湾民众感受到那份来自祖国大陆的真挚关心与善意,使他们中一部分人过去因误导和历史原因而产生的对大陆的误解甚至敌意大幅下降,“台独”宣传失去了过去的“魔力”。这一系列成果的取得,为推动两岸更多、更深入、更广泛的交流合作,并为最终促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胡锦涛总书记的这篇讲话,有效地起到了争取台湾民众,促进两岸之间政党、文化、经贸交流,分化瓦解“台独”势力的作用,为未来举行和平谈判、促进祖国统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尽管“台独”势力不会轻易放弃分裂活动,尽管两岸统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坚信,在这四点意见的指导下,两岸关系终将揭开一个广泛交流、双赢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王淑翩,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实习员,北京 100017]

(来源:《党的文献》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