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历史进程——兼论编修改革开放史的若干思考

作者:宋月红    发布时间:2017-07-28   
分享到 :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历史进程

——兼论编修改革开放史的若干思考

宋月红

 

〔摘要〕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至1991年年底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完成,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研究这段历史,总结历史经验,应深刻认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与确立,深刻反映当代中国在这段历史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和军队、外交建设,以及党的建设,深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发展道路。

〔关键词〕改革开放;党的十三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在党史国史上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由此,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逐步展开和深入推进。在改革开放历史发展进程中,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改革开放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1991年年底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完成,则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奠定更加坚实的经济社会基础和条件。由前者发端的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进程,是改革开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意义的历史阶段。在这一历史阶段,国际上发生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谷。然而,在当代中国,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初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历史发展进程与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鲜明主题就是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从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至1991年年底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完成,期间召开中共十三大,创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推动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到一个新高度新境界。然而,历史发展总不是笔直、一帆风顺的。因在当时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的背景下发生1989年政治风波,改革开放遭遇严重干扰、面临严峻考验。经过平息政治风波、打破西方国家制裁、治理整顿,改革开放迎来新局面。因此,根据中共十三大的历史地位和平息政治风波的历史意义,可以将这段历史大致分为三个具体阶段:(11984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中共十三大召开前;(2)中共十三大召开至1989年政治风波发生前;(31989年政治风波发生、平息至治理整顿完成。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至中共十三大召开前,以《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通过为发端,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推进。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上和党内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新的不正之风,严重影响着社会风气好转和党对改革开放的领导。党领导改革开放,首先应该把党建设好,深入开展全面整党工作。全面整党是改革开放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而整党又加强和改善了党对改革开放工作的领导,促进和保证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在政治建设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发展,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主的机构改革试点推进,农村基层政权体制改革全部完成,国家行政监察体制恢复重建;在经济建设上,超额完成“六五”计划,稳步实施“七五”计划,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确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开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正面教育;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沿海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积极推进。这一阶段的主要历史特点是:改革开放开始全面展开,经济体制改革突破性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上日程,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改革配套进行;经济社会建设与党的建设相结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尖锐复杂,至关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

从中共十三大召开至1989年政治风波发生前,中心任务是加快和深化改革。十三大作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形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7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立“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1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不仅如此,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工作取得新的进展。然而,实行价格“双轨制”,在搞活经济的同时,也给“官倒”等腐败行为的发生提供了空间,但价格改革又遭遇挫折,使得经济发展进入治理整顿状态。这一阶段的鲜明特征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确立为标志,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达到新境界。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理论成果,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政治路线。

从政治风波发生、平息至治理整顿完成,改革开放经受住严峻考验。平息政治风波、打破西方国家制裁、保持政治稳定和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成为这一时期党和政府的主要工作。党召开十三届四中全会,进一步稳定全国局势,继续搞好治理整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加强党的建设、民主和法制建设,实现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交接;在经济建设上,完成“七五”计划,制定实施“八五”计划;外交工作则积极应对急剧变化的国际格局,全面开展睦邻外交。这一阶段的历史发展表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改革开放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治理整顿与改革开放互为基础与条件,即在治理整顿中坚持改革开放,通过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治理整顿。

二、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党领导和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既是党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重探索史,又是党在改革开放中加强自身建设和治国理政的发展史。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深深蕴含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全部历史中,也具体地、历史地体现在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至1991年年底治理整顿完成这一历史阶段中。

(一)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改革开放的思想理论来源和精神动力,又是改革开放理论发展的根本主题和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上,这段历史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其主要内容包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商品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两个基本点相互结合、缺一不可;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来实现国家统一;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同国外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其中核心问题是,必须破除离开生产力来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念,从根本上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种种空想的界限。上述12个方面的思想理论成果,成为随后召开的中共十四大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历史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的活动史,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革开放史同样是改革开放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进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指导下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进程。它历史地表明,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史的实质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史。那种否定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的谬论,在历史事实和历史发展面前都已宣告破产。

(二)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动力,也形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史国史的鲜明主题

这一时期,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面展开,政治体制改革也从酝酿、探索到正式提上日程,并与经济体制改革协同推进。改革开放主要是指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体制机制的配套改革。在改革开放思想史上,邓小平在19808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就已提出政治体制改革。1986610日,他在听取经济情况汇报时发表谈话指出:“不搞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适应形势。改革,应该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且应该把它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邓小平:《在听取经济情况汇报时的谈话(1986610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0页。】不久,他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强调,“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邓小平:《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1986628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页。】。在筹备召开中共十三大时,党中央认为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全党工作日程的时机已经成熟。十三大提出“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整体方案,并指导了其后的简政放权、政府机构改革、公务员制度建立,以及民主法制建设等。尽管发生了政治风波,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并没有因此而动摇。1989531日,邓小平在同两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说:“改革开放政策不变,几十年不变,一直要讲到底。……要继续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连语言都不变。十三大政治报告是经过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一个字都不能动。”【邓小平:《组成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集体(1989531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6页。】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史和实践史都表明,那种关于改革开放只有经济体制改革而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评论,是不符合改革开放历史发展实际的,因此也是站不住脚的。

三、编修改革开放史的若干思考

关于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至1991年年底治理整顿完成这段历史的研究和编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逐步展开。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为契机,一批综合性的国史著作出版问世,并且相当一部分著述以中共党史、中国当代史的面貌出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史研究深入发展,对这段历史的研究也不断拓展和深化,如何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陈明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2009年版。】、有林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红旗出版社1993年版。】等,《当代中国丛书》各卷对这段历史也以专题史或地方史的形式作了阐述。同时,关于这段历史的文献整理与研究,特别是《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以及《邓小平文选》《陈云文选》《江泽民文选》等,不仅奠定第一手的史料基础,而且蕴含着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对于研究和编纂这段历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这一历史阶段,改革开放任务尖锐复杂、艰巨繁重,改革开放实践艰辛探索、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历史进程波澜壮阔、成就巨大。然而,已有研究成果大多是把这段历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进行表述,而且反映的也只是这段历史的基本脉络与主干。当代中国研究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多卷本)【人民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年版。】的基础上接续研究和编纂改革开放史,并将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以来至199210月中共十四大之前的历史设为一卷,就是要把这段历史相对独立出来,并作为专门史或阶段史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和编纂。

编修这段历史,应注重从本体论上认识和把握其发展进程、主要成就和历史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全面地反映改革开放的面貌,以及在改革开放中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通过这一时期的改革发展,人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向着小康迈进。国家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和综合国力都迈上一个大台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示出强大生命力。

这段历史尽管很短,但由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需要处理和解决的基本矛盾问题已经暴露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改革开放经受住了严峻挑战和考验,积累了重要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仅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而且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第二,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同时加强党对改革开放的领导。党之所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根本在于党的先进性。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一定要把党建设好,对于改革开放也是如此。但党的先进性不是一劳永逸的,这就需要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从严管党治党。党永葆先进性,才能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并领导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

第三,坚持全面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协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等配套改革。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但改革开放初期,“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突出特点,需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改革是包括开放的,开放也是改革。中国要发展起来,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需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

编修这段历史,应着力围绕党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如何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记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和发展,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同时,围绕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体制机制的改革,记述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遵循历史发展与认识逻辑的统一。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统一起来,将思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历史发展之中去考察,并以各个阶段的形势、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为主题,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和军队、外交建设,以及党的建设,从整体上统筹研究,融会贯通,深刻反映各领域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发展逻辑。

融入“大历史”观念。把这段历史放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史国史中认识和把握,放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历史进程中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和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统一关系。同时,把党史国史与世界史相联系,注重从世界史角度反映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史国史发展的时代背景、国际因素和世界意义;把党史国史与地方史结合起来,注重从地方史的角度深化和拓展改革开放历史的内涵。

(本文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北京 100009

(来源:《北京党史》201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