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极不平凡历程的忠实记录——写在《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出版之际

作者:陈理    发布时间:2018-11-10   
分享到 :

五年极不平凡历程的忠实记录

——写在《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出版之际

陈理

 

[摘要]《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三册,忠实记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年极不平凡的历程,集中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步伐和成果。这主要体现为:一是科学研判国内外经济形势,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并进而提出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举措,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动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三是突出强调意识形态工作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坚定文化自信,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高;五是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六是以顽强意志品质正风肃纪、反腐惩恶,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七是科学研判国际形势,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重要理念、重大举措,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这一时期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

[关键词]《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性成就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近日出版了,连同20149月出版的《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20166月出版的《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系列。这部文献集很厚重,它以上中下三册、209篇文献、将近200万字的规模,忠实记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年极不平凡的历程,集中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步伐和成果,全面展示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不断展开并不断指导发展着的实践的伟大进程。这部重要文献集的出版,为学习理解把握这五年极不平凡的历程,特别是探究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原因,提供了十分丰富、十分珍贵的权威可靠的文献依据。

经济是基础。要观察一个国家的发展,经济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度。翻开这部文献集,给人很深的一个印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始终对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保持一种清醒的认识,坚定不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多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成为这一时期最突出的中心工作,发展成为这一时期最鲜明的主题。但这一时期的发展,又是在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大潮和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特别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条件下实现的。这既为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也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取得重大成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创立,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使十八大以来经济建设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具有新的时代内涵。

这一时期,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经济形势极其复杂,充满变数,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最直接的影响是中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和不少困难,增长速度从很长一段时期将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回落至7%左右和7%以下。一时间,关于中国经济怎么了的各种疑虑、担忧纷纷出现,唱衰中国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对中国经济怎么看,是这一时期中国发展首先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下了很大功夫来科学研判国内外经济形势。从这部文献集收入的习近平《经济工作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新常态怎么看,新常态怎么干》《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工作着重抓的三件大事》等代表性著作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党中央是如何透过纷繁多样的经济现象,深刻把握经济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准确把握中国经济所处的方位、发生的变化,作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重大判断的。习近平这方面论述十分丰富,思想也极为深刻。无论是对中国经济“三期叠加”的重大判断参见《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73页。,还是中国经济新常态概念的第一次提出参见《人民日报》2014511日。,特别是对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的三个主要特点参见《人民日报》20141110日。、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趋势性变化九个方面参见《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41245页。全面系统的深入分析,集中展示了党中央对变幻莫测、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的研判过程及取得的重要认识成果。习近平说得很清楚,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确实同国际金融危机这一外因的影响有直接关系,但内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因就是我们正面对着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参见《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第91页。概括地说就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不仅是一个客观阶段,更是中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对经济形势的这种深刻认识,紧紧抓住了中国经济的要害和实质,为解决中国经济怎么干问题提供了扎实可靠的基础。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参见《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245页。其结果是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一套政策框架,对指导经济工作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这套政策框架中,新发展理念处于核心地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针对中国经济发展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强调,按照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要坚持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确定这一时期乃至更长时期中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五大发展理念有着非常强的现实针对性,是针对中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是针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

这次全会结束后不久,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又进一步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任务。参见《人民日报》20151111日。这一任务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建设的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进一步回答了中国经济怎么干的问题。习近平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参见《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第112页。他强调,当前一个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就是“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在这套政策框架中,还包括改革、创新等重要内容。无论是新发展理念,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来说,都属于改革的内容。习近平指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是一场深刻变革。参见《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827页。他还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参见《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第116页。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扬改革的旗帜,把全面深化改革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特别是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推进。在以习近平为组长的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直接推动下,这一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得以蹄疾步稳地推进,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推出1500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改革取得的重大突破,为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习近平指出,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要靠创新。参见《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第154页。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中央适应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特别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中国经济由大变强,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习近平进一步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331页。的号召,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纲要》等,明确提出,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这一系列重大理念、重大举措,为成功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乃至这一时期中国各方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更弥足珍贵的是,我们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高了领导经济工作的本领,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对中国经济发展更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是十分宝贵的思想财富。

这一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社会始终保持和谐稳定,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坚强保证。中国的成功,又一次科学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强有力反作用的重大论断。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向世界说明了一个道理: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一种制度模式,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历史终结论”已经终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这部文献集,通篇贯穿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强烈政治自信和制度自信。从书中许多文献中可以看到,五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这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是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所有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也是十八大以来五年间所有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早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就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参见《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2页。随后,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习近平从社会主义源头说起,分六个阶段对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实践,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把握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进行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参见《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18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就像一根红线贯穿整部文献集。习近平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参见《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348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行稳致远,不犯根本性、颠覆性错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二是强调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有一些人总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国发展,说中国改革在某个方面滞后。习近平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不能笼统地说中国改革在某个方面滞后。在某些方面、某个时期,快一点、慢一点是有的,但总体上不存在中国改革哪些方面改了,哪些方面没有改。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习近平深刻指出,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参见《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021页。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立场、原则,是中国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三是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了全面依法治国问题,并通过《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时期提出全面依法治国,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习近平深刻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这三者统一中,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参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四),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700页。可以说,抓住了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也就抓住了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真正打通、有机统一的关键。

四是强调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这一时期党的建设最鲜明的特征。无庸讳言,一段时间以来,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削弱,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地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从根本上扭转了党的领导弱化的状况。习近平反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参见《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355页。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象地说是“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如果中国出现了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局面,不仅我们确定的目标不能实现,而且必定会产生灾难性后果。参见《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1页。我们党90多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极不平凡的历程,都充分印证这一点。

这一时期,政治建设方面还有许多值得记录的重要时间节点。比如,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等,中央分别召开了纪念或庆祝大会,习近平都发表了重要讲话,进行了很好总结,提出了很重要的思想。比如,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参见《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88页。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参见《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5356页。强调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参见《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504页。这一时期,党中央还把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制定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方案,确定时间表、路线图,推动试点先行,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部署开展改革试点。这些重要思想、重要举措,进一步推进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参见《人民日报》201531日。这一时期,党中央突出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仅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进一步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且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无疑把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大大提高了一步。这一时期,党中央把宣传思想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习近平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强调,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参见《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133页。这当中,青少年价值观养成问题尤其重要。这是因为,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抓住了青少年价值观养成问题,就抓住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建设。习近平对此有许多重要论述,这部文献集收入了习近平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发表的题为《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在北京大学发表的《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等代表性文稿。

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思想文化建设有一个很好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十八大以来,为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党中央先后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等重要会议,习近平都发表了十分重要的讲话。思想文化领域曾将这几次重要会议称之为“一总四分”。此外,中央还召开了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习近平也发表了重要讲话。以此为框架,关于思想文化建设的四梁八柱建构了起来,并扎实推进。这无疑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体现。

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既然位列“总”,其地位和作用自然特别重要。习近平站在党和国家全局高度,深刻阐述了事关宣传思想工作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特别是明确把“两个巩固”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习近平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参见《人民日报》2013821日。。这些重要论述,直指整个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核心要义,为这一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的开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其他几个会议也十分重要,各有特点。比如,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特别有温度。讲话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要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鼓舞人们在黑暗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参见《人民日报》20141016日。

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特别强调党性原则。讲话强调,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党性原则不仅要讲,而且要理直气壮讲,不能躲躲闪闪、扭扭捏捏。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媒体格局如何变化,党管媒体的原则和制度不能变。参见《人民日报》2016220日。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特别具有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感。讲话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辅相成的。网络已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习近平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参见《人民日报》2016420日。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特别强调加强理论研究,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讲话强调,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参见《人民日报》2016518日。

民生是跟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领域,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这一时期,针对随着经济增速下行,财政收入增速相应减缓带来的不利影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高。这一时期,社会建设领域新理念新思想新举措不断,其重要进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十八届一中全会刚刚结束,习近平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郑重表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69页。。这句话语言平实,但意蕴深刻,温暖人心,把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更加直接鲜明形象地表现出来,把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执政为民的一面鲜艳旗帜和响亮口号。这篇重要讲话不仅是习近平个人文稿的开篇,而且实际上成为这部文献集、成为党中央这五年治国理政的一个基调,鲜明昭示了我们党始终如一的人民立场。它与习近平随后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提出的“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8页。,可谓异曲同工,是我们党初心和使命的生动写照。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进一步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对这一时期的民生建设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是强调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习近平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参见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425页。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这一时期的民生建设,正是紧扣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来推进的。关于教育,强调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多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关于收入分配,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抓紧抓实抓好。强调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关于社会保障,强调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设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参见《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第40476777页。关于住房,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第93页。这个定位,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关于医疗卫生,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等等。这部文献集收入的民生建设的文件十分丰富,内容涉及民生建设的多个重大问题,包括: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关于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等等。这些都是跟人民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大政策,都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大礼包,有力地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这一时期值得大书特书的还有扶贫脱贫。十八大以后,习近平第二次到地方调研就是去河北阜平考察扶贫问题。此后,每年春节前夕,习近平都到贫困地区进行调研,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习近平先后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还多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审议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情况的汇报,强调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特别是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方略,为这一时期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五年来,脱贫攻坚战取得巨大成就,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成为这一时期民生建设的一大亮点,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三是创新社会治理。一个好的社会,既要充满活力,又要和谐有序。如何确保中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五年来,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同时,党中央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习近平围绕社会治理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举措。比如,强调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要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要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强调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强调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把安全生产作为发展的一条红线,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参见《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第147148153页。强调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673页。;强调要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参见《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第152页。等等。特别是创造性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大理论,强调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参见《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4页。推动这一时期国家安全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初步构建了国家安全体系主体框架,形成了国家安全理论体系,完善了国家安全战略体系,建立了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牢牢掌握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全局性主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牢靠安全保障。参见《人民日报》2018418日。今天的“中国之治”与“世界之乱”形成鲜明对照,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治理的成功,彰显了中国制度的优势,也为五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特别是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和推动这一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这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一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位列第一的,首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提出与实施。习近平一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参见《人民日报》201694日。他强调,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参见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第18页。,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参见《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432119123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826页。“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第16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一新理念,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比如,把山水林田湖看作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强调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参见《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831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

二是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空前。这既体现在治标方面,也体现在治本方面。最集中的体现,就是把污染防治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一起作为要坚决打好的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在先后制定实施“大气十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373页。“水十条”《人民日报》2015417日。“土十条”《人民日报》201661日。等硬措施的基础上,国务院又专门部署实施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特别是通过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发展方式,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尤以钢铁、煤炭方面去产能力度最大。国务院先后下发《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从2016年开始,用35年的时间,煤炭行业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至1.5亿吨。

在治本方面,这一时期先后制订实施了一系列严格的制度规定,特别是建立并实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习近平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五年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既有宏观方面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等重大改革,也有跟13亿多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垃圾分类制度的普遍推行。特别是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参见《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99109页。考核评价体系的这一变革,不仅对经济建设影响很大,对生态环境影响也十分直接。

三是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重点。这一时期,特别强调从民生角度来看待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参见《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8页。并深刻指出,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这样的状况,必须下大气力扭转。参见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第18页。他强调,要坚定推进绿色发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参见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第20页。这些重要论述,既是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又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

四是加强生态建设国际合作。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要贡献。中国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实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倡议二十国集团发表了首份气候变化问题主席声明。习近平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积极引领和推动国际气候谈判,为这次会议成功通过《巴黎协定》作出重要贡献。习近平在大会开幕式上郑重承诺,中国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参见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67页。中国还支持非洲增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所有这些,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负责任大国的风范,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这一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但如果说哪方面建设最为抢眼,无疑首推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这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工作的最大亮点,也是五年来成就和变革的根本原因。早在十八届一中全会结束后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就明确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参见《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70页。习近平是这样说的,更是坚定不移带领全党这样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面对党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顽强意志品质正风肃纪、反腐惩恶,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

一是由中央八项规定破题,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开始就把党风廉政建设紧紧抓在手上,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习近平指出,改进工作作风的任务非常繁重,中央八项规定是一个切入口和动员令。参见《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49页。表面上看,中央八项规定的内容都是十分具体的事情,涉及关于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等具体内容《人民日报》2012125日。,但其成功之处,恰恰在于它的具体,特别是党中央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一直坚持不懈地抓落实。习近平指出,我们抓中央八项规定贯彻落实,看起来是小事,但体现的是一种精神。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就是要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党中央是言出纪随,寸步不让,绝不只是口上说说、纸上写写、墙上挂挂,而是要让全党全社会感到我们共产党是能办成事的,而且是认真办事的。通过持之以恒抓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由风起青萍之末,渐成燎原之势,最终改变了中国。

为了进一步解决作风问题,党中央决定自20136月起分两批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并把其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四风”问题。经过全党上下努力,这次教育实践活动进展有序、扎实深入,取得重大成果。习近平在总结大会上充分肯定了实践活动取得的成就,并从六个方面深刻总结了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新认识和新经验。参见《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8591页。随后,党中央又相继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并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这些集中教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自我革命精神,有力地推动了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的社会革命。

二是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的一个鲜明特点,是突出强调纪律和规矩。习近平指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要靠严明纪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围绕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铁的纪律对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强调没有规矩不成其为政党,更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并首次对党的规矩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了全面系统深刻的论述。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党章。十八大结束后不久,习近平就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的文章,强调党章是党的总章程,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的重要主张,规定了党的重要制度和体制机制,是全党必须共同遵守的根本行为规范。明确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参见《人民日报》20121120日。

在所有纪律和规矩中,习近平特别强调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强调政治纪律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方面必须遵守的规矩,是党的纪律中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根本保证。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就要切实做到“五个必须”参见《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350351页。,坚决防止“七个有之”参见《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第105106页。。党的十八大以来制定实施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重要文件,对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出明确规定,使纪律和规矩意识在党内进一步恢复和确立起来。

三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广大党员、干部和各级党组织明确提出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的要求,这对进一步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顾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始终是我们党坚持的一个重大政治原则和政治优势,是我们开展党的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这一时期,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华民族正处于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加强党的团结统一,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来引领。五年来,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党和国家根本利益所在。党的十九大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又进一步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分别写进党章和载入宪法。这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增强“四个意识”,最根本的就是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全党的核心地位,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四是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顽强的意志品质亲自领导和推进这场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既十分明确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我们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页。,又十分清醒地判断“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第17页。,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深得党心民心,广大干部群众拍手称快、坚决拥护。可以说,这是五年来人民群众最满意的一件事情。

加强党的建设的这些重大举措,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为这一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这部文献集中,有关国际形势和外交工作的内容占有很大的分量。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今天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正在经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这一时期国际形势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既给中国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只有从全球的视野、国际的背景,才能正确看待和科学把握这一时期中国的发展。

从这部文献集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如何科学研判国际形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动中国发展的。这当中,既有对国际形势的深刻洞察和科学判断,强调当前世界经济虽然总体保持复苏态势,但面临增长动力不足、需求不振、金融市场反复动荡、国际贸易和投资持续低迷等多重风险和挑战参见《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370页。,又提出一系列极具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的中国方案、中国主张,强调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参见《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260页。,要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要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坚持与时俱进,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参见《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572574页。既有对中俄、中美大国关系的运筹,强调中俄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组双边关系,一个高水平、强有力的中俄关系,不仅符合中俄双方利益,也是维护国际战略平衡和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保障参见《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262页。;又强调要在新起点上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参见《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689页。,中美应该而且可以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大国冲突对抗的新路参见《人民日报》201369日。;还强调要共同努力建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参见《人民日报》201442日。。既有经略周边的匠心,将周边国家作为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践行亲、诚、惠、容的理念,又注意厚植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坚持正确义利观,强调对非合作要讲真、实、亲、诚,并积极倡导和践行多边主义,高度重视联合国的作用,支持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发挥积极作用。既积极分享中国的发展机遇,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又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强调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参见《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354页。通过这一系列重要理念、重大举措,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这一时期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

这当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两件大事:一是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主张,一是提出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这堪称这一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经典代表作。

20153月,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发表题为《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的主旨演讲,提出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参见《人民日报》2015329日。同年9月,习近平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参见《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695698页。这一全新理念,是在国际形势深刻复杂变化的历史条件下,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时代之问的深刻思考,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的科学回答。一经提出,便受到国内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不仅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国特色外交高举的一面旗帜,而且已经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产生了日益广泛而深刻的国际影响。参见《新华每日电讯》2017212日、《人民日报》2017113日。

“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载体和实践平台,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20139月、10月,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期间,先后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一带一路”建设不仅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为中国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发展空间,而且也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它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一经提出,便迅速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支持。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中央召开“一带一路”座谈会,强调要把握重点方向,聚焦重点地区、重点国家、重点项目,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不仅造福中国人民,更造福沿线各国人民;强调“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必须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以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思维,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中国还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从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等方面阐述“一带一路”的主张与内涵,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方向和任务。同时还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要举措。几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推进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为重点,扎实推进,已有超过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到合作中来,“一带一路”建设的内容也被纳入到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的重要决议中。这标志着经过几年的努力,经过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一带一路”建设完成了总体布局,已经从理念进入到行动、从规划进入到实施的新阶段,正在向落地生根、持久发展的阶段迈进,展现出充满希望的前景。

总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使中国站在了国际道义的制高点。在一些国家内顾倾向加剧、反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中国以实际行动向国际社会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始终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五年来,类似的重大思想、重大举措,还有很多。比如,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历史任务,形象有力地表达出来,把中国人民奋斗的昨天、今天和未来联系起来,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力量包括台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团结起来、凝聚起来,把中国人民的奋斗与世界人民追求联通起来,一经提出便获得了国内外广泛认同,成为引领五年发展的一面鲜艳旗帜和响亮口号。这部文献集收入了习近平《中国梦,复兴路》《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代表性文献。

又如,在经济社会方面,作为千年大计的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格外引人注目。这部文献集收入了习近平2017223日在河北安新主持召开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座谈会时的讲话要点《规划建设雄安新区》。

再如,这一时期着眼于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全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特别是形成了习近平强军思想。这部文献集收入的代表性文献有,习近平在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题为《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习近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题为《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我军政治工作》,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等。

还如,这一时期还有一些纪念性的大的时间节点,中央举行了重大纪念或庆祝活动。比如,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等,习近平都发表了重要讲话。通过收入这方面的代表性文献,对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工作如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向前发展,可以了解把握得更加全面。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部文献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五年不平凡的历程,既是实践的历程,更是理论创新的历程,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如何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从初创到梯次展开,最后蔚为大观的;更可以清楚地看到,习近平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到强军思想,到生态文明思想,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是如何最终万流归海,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科学体系的。通过这部文献集,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习近平以理论创新的巨大政治勇气、敏锐的洞察力和战略定力,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更可以深切感受到,习近平在推动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定信念信仰、鲜明人民立场、强烈历史担当、求真务实作风、科学工作方法。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以及它作为一种理论产生的伟大过程;更可以深切感受到其思想的伟力、真理的力量和独特的思想魅力,五年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指导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正是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实现的。这,就是我们读完这部文献集后,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

(本文作者:陈理,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委员、编审,北京100017

(责任编辑:高长武)

(来源:《党的文献》201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