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精神》
主编:吴宏亮
出版:中共党史出版社
责任编辑:韩冬梅
ISBN 978-7-5098-4490-8
定价:48.00元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焦裕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系列读本其中一本,深刻阐述了焦裕禄精神的内涵,分析了焦裕禄精神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内在原因,论述了焦裕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族谱的组成部分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
《焦裕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系列读本其中一本,深刻阐述了焦裕禄精神的内涵,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焦裕禄精神最具代表性的概括分五章,分别就“亲民爱民的公仆情怀”“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科学求实的务实作风”“迎难而上的大无畏精神”“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结合焦裕禄的事迹,分析了焦裕禄精神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内在原因,论述了焦裕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族谱的组成部分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
作为共产党员干部的先进典型,承载着共产党人的修养、奋斗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代表人物,焦裕禄在各个时期都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和榜样。关于焦裕禄的各类出版物和文章很多,有侧重描写他的感人事迹的,包括其子女的回忆录、相关研究人员编著的反映其工作和生活经历的故事,也有侧重研究焦裕禄精神的价值和意义的著作,都很有代表性。本书介于“记叙”和“研究”之间的范畴,更加凸显焦裕禄精神对读者的教育引导意义。
首先,本书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系列读本的分册,由高等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研究中心于2013年7月由教育部与中央党史研究室合作共建。这既保证了本书学术理论的权威准确性,又有整合高校优势资源开展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努力做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使得本书天然成为一本阐释、宣传焦裕禄精神的教育读本。
其次,本书夹叙夹议、史论结合,十分注重可读性,力求更加普及。本书的读者对象并不仅仅定位在研究学者,而是面向以党员干部为主的广大读者,在表达上力求用通俗化的语言,形式上用清晰的结构脉络,把焦裕禄精神讲深讲透。人的品质精神风范是最容易从其日常工作和生活情况凸显的,本书在讲道理的同时穿插着各个故事,读者从中了解焦裕禄其人其事,感动之余,对其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务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有较为透彻的理解,并且会对比观照自己日常的言行举止,据此检验自己的修养、党性和为人成色。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价值,比如在分析焦裕禄精神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时,就提炼出焦裕禄精神形成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渊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基础是革命活动的历史,并且揭示出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
再次,本书凸显焦裕禄精神的时代性,全面阐释焦裕禄精神的时代价值。对于革命精神而言,基于所处的背景和环境不同,人们总有一些与时代关联的疑惑:现在没有战争和饥荒,生活富裕了,还要不要继续发扬革命精神?焦裕禄的工作背景与现在各地的实际情况大相径庭,更容易让人产生不对口不需要的联想。本书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全面从严治党等处着眼,强调了焦裕禄精神在新时代不仅不能丢弃,反而需要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认识、研究、继承和弘扬。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在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途上,更应该发挥包括焦裕禄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引领、示范和激励作用。
广大读者或许对焦裕禄的感人事迹耳熟能详,但结合书中讲的“道理”,阅读本书仍然会对有些细节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让笔者印象深刻的两件事:一是当时河南省委、开封市委在物色干部到兰考任职时,充分考虑到了去兰考的艰苦和严峻性,但焦裕禄没有半点犹豫,坚定地表示,越是苦难越磨练人,不改变兰考面貌,绝不离开。另一件事是,焦裕禄得知自己病情后,提出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他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正是有千千万万焦裕禄这样的优秀公仆,不畏艰难,舍身忘我,把党和人民的事业当做毕生追求,党才能团结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不断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铸就了今日中国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