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中央文献研究室陈理、郭如才谈《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

原标题:实录:中央文献研究室陈理、郭如才谈《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8-02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分享到 :

编者按: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5月19日,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邀请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兼第六编研部主任陈理、助理研究员郭如才两位参与本书编辑工作的专家,做客在线视频访谈节目,为广大网友、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系统地解读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引起了广泛关注。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人民网视频访谈,我是许博。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为八个专题,收录了188段论述,摘自习近平同志2012年12月7号至2015年12月18号期间的讲话、文章、贺信、批示等50多篇的重要文献,许多论述还是第一次公开发表。为了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系统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习近平同志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特别邀请到了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兼第六编研部主任陈理,欢迎陈主任。

[陈理]:你好。

[主持人]:中央文献研究室第六编研部助理研究员郭如才,欢迎郭老师。

[郭如才]: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

[主持人]:两位老师将会就这样一本新出版的《论述摘编》来跟我们网友进行一个面对面的讨论。我们知道关于科技创新的论述习总书记在很多场合都说过这样的一些话,比如我们印象比较深的,谁牵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谁就可以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就可以占领先机,赢得这样的优势。那么我们这样的一个《论述摘编》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版的?

[陈理]:我们看到的刚才主持人说的这本《论述摘编》,这确实是一本很有特点的书,在已经出版的总书记的著作当中,应该说这是一本很有特点的书。主要是专门讲科技创新方面的论述。为什么这个时候总书记要特别突出强调科技创新的问题?我想这确实有一个深刻的背景。对这个背景怎么来理解?我想从这本书开篇的第一句话可以得到启发,总书记是这样说的:“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我想这本书开篇的这第一句话,是全书破题的话。对刚才主持人问到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这句话切入,这也是帮助我们阅读总书记这本著作、领会总书记科技创新方面论述的一个切入点。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这样两个方面来理解“形势所迫”这层意思,一个是国内形势,另一方面是国际形势。

[陈理]:从国内形势来说,我们现在做的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这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一项任务。特别是进入了“十三五”之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全面建成小康进入到决胜阶段。所以这个任务十分光荣、十分宏伟,我们13亿人要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但同时这个任务又十分艰巨。经过我们几十年的奋斗,现在终于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了,进入到决胜阶段。要完成这个任务,当然首先还是要靠发展,因为发展是我们的硬道理,是我们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一把钥匙。

[陈理]:今天我们的发展确实遇到了很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其中一个最突出的挑战,就是今天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新常态突出表现为三个特点,一个是速度的变化,一个是结构的优化,再一个是动力的转换。大家说到新常态的时候可能更多关注的是我们速度的变化,因为过去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保持了一个高速度的增长,将近30年的时间我们一直以将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所以我们才能从改革开放刚开始时,在世界位居第十那么一个地位,那么短短的30年时间,我们一下子发展到了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实际上走过了其他国家一二百年的历程。但是,我们在那么快速增长的同时候,确实积累了一些问题,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挑战。我们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我们的速度从从将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变成7%左右的中高速。可能大家对速度这个问题比较关注,实际上我觉得这个速度变化只是面上的,大家比较容易感受到的。但速度变化实际上背后反映的还是刚才说的,我们的结构方面的问题、我们的动力方面的问题。所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应该是我们今天遇到的最大的挑战。

[陈理]: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前30年的高速发展,主要还是靠生产要素的驱动为主,主要是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的投入。但30多年过去了,这方面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方面已经不具备当初的条件了,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的劳动力,过去我们劳动力成本确实很低,这是我们很大的优势。所以外资来了,外国技术也来了,我们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而且我们还有很大的市场。但现在来说,我们的工资确实是用人成本一直在增加,包括饭店服务员,招人的底薪差不多都得三千,跟过去几百块钱相比变化的确不小。劳动力成本提高了之后,我们原来的一些优势就降低了。所以你看为什么一些外商厂子,要从大陆迁出到成本更低的一些地方去,比如像东南亚的一些地方,比如南美的一些地方,等等,这实际上背后反映出来的是,我们原来的条件、我们的优势的一些变化。

[陈理]:再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我们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比过去也大大增加了。这里面我也是举一个很简单也是大家很熟悉的例子,比如大家都感受到雾霾。现在这个雾霾比过去要重得多,特别是去年底整个东北地区也好、华北地区也好,确实雾霾的影响面一下子铺得很大。像北京也是史无前例地启动了空气重污染的红色预警,中小学停课,汽车也得单双号行驶,上千家厂子都得停下来,那个施工工地就更不用说了,包括那段时间房子装修都受影响,应该说这个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对老百姓生活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而且仅仅间隔了八天后,同样的情况又再次出现,老百姓确实对这个反映比较强烈,别的不说,学校一停课,特别是家里孩子还比较小的,确实不是那么方便。

[主持人]:对生活产生了影响。

[陈理]:直接影响,单双号限行也是那么一个情况。不仅国内老百姓反映强烈,咱们的国际形象也受到影响,人家就说了你没几年就要全面小康了,假如还是这种雾霾天的话,恐怕你们的小康确实得打点折扣。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雾霾使我们的国际形象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陈理]:所以,在这么一个资源环境的情况下,我们假如还是按照原来的发展方式,还是靠拼资源,包括靠资本的投入,来作为我们发展的驱动,确实难以为继。这个时候我们确实不能再让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包括一些钢铁、水泥行业,再任由发展、无序发展了,所以中央这方面确实要采取一些措施。包括我今天刚刚看到一个新闻,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在今明两年,咱们钢铁、煤炭央企这方面的产能,还要再压减10%左右。这透露出来的信号就是,到了我们现在的发展阶段,确实不能再用过去的发展方式那样来进行发展了。

[陈理]:所以,既然我们原来老路走不通,那么,新路在哪呢?这个新路就在于科技创新,就在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以中央为什么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这么个发展战略?为什么总书记和党中央那么突出强调科技创新?其背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这儿,还是要通过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来转换我们的发展动力,来调结构,来转方式。这是一个问题,“形势紧迫”是从国内来说的。

[陈理]:从大的国际环境来说,实际上也是这样。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经过这么几十年的发展,现在也到了很重要的一个节点,到了一个突变的前夜。前几天可能大家注意到了,美国在试验一个超级高铁,两三秒钟能跑出很快的速度,正常速度说能到六七百公里,说下一步要达到一千公里左右,那样的话从纽约到旧金山恐怕要不了几个小时。

[陈理]:仅仅从这么一个角度来看,现在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确实发展很快。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大家对科技创新、创新驱动这方面重要性的认识更趋一致了。不论从发达国家来说,像刚才说到的美国试验超级高铁的例子,还是发展中国家来说,都出现了共同的趋向,就是对现在的世界科技革命发展的大趋势给予了高度关注。包括印度这样的国家,过去我们可能觉得在某些方面比我们落后不少,但是他们现在也在抓紧发展科技事业,包括他们的IT也好,包括他们的火星探测也好,反映出他们也在花很大力气做科技创新这样的事情。

[陈理]:所以,现在整个世界的趋势来说,这也是很突出的特征。之所以刚才说总书记开篇第一句话“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是我们读这本书一句破题的话,是我们理解总书记在科技创新方面重要论述的切入口,从国内国外形势发展变化来看,确实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

[陈理]:这实际上也就是我们过去经常说的倒逼机制。什么叫倒逼机制?这就是倒逼机制。什么叫问题意识?这就叫问题意识。什么叫问题导向呢?这就叫问题导向。

[陈理]:所以,从这句话切入,从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切入,我想可能我们对总书记和党中央那么突出强调科技创新就会有比较好的理解。对为什么这个时候要编辑出版总书记这本重要论述摘编的背景,也就可能有一个比较好的理解和把握。

 

[主持人]: 不管从国内发展的形势还是从整个国际环境来看,这可能都到了像您说的问题导向也好、倒逼机制也好,到了这么一个阶段。我们看这本书整个是分为八个专题,共收录了188段论述,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基本框架以及结构是怎样的,请帮我们梳理一下。

[陈理]:刚才我一上来说了,总书记这本科技创新论述摘编,确实在总书记已经出版的著作当中是很有特点的一本书。这本书篇幅来说不算大,可能实际字数有4万多字,版面字数有6万多字,100多页,刚才主持人说了,它是收了188段论述,分八个部分。八个部分有许多的条目是第一次公开发表,可能第一次公开发表的要占一半以上,这在以往这种情况可以说不太多的。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这本书的一个特点,或者可以说是一个看点,因为它毕竟第一次公布了很多很重要的总书记的重要论述。

[陈理]:刚才主持人也说了这本书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讲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第二部分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第三部分讲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第四部分讲的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第五部分讲的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第六部分是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第七部分是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第八部分是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

[陈理]:我刚才把这八个部分的标题给网友朋友念了一遍,可能大家对照这个标题已经可以看出这本书的一个大体结构,有这么八个部分,每个部分有这样一些主题内容来构成。为了便于读者更好理解,我们还可以做一些概括归纳,这八个部分从内容上来说,可以划分成四个板块。

[陈理]:第一个板块就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它主要讲重大意义。今天来说科技创新到底有什么意义,它从三个不同方面对此进行论述,第一个方面是从发展理念的角度;第二方面是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角度;第三方面加强科技创新的角度。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今天这个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这是第一个板块。

[陈理]:第二个板块是我们这本书第四部分,主要是讲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问题,主要回答三个问题:一个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走这么一条道路。第二个问题进一步回答为什么我们能走这条道路。这是因为经过这么多年发展,我们有这么一个基础,所以我们今天能走这条道路。第三个问题实际上回答了怎么走好这条道路的问题,包括走这条道路有哪几个方面需要我们注意的。这是第二个板块。

[陈理]:第三个板块就是我们这本书第五个部分,就是科技体制改革问题,主要解决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问题。

[陈理]:第六、第七、第八部分,我们实际上可以理解为第四个板块,实际上说的是主要围绕着科技创新三个牢牢把握问题:一个是科技进步大方向,一个是产业革命大趋势,再一个是集聚人才。回答这么三个问题,这都是围绕着科技创新三个重点解决的问题。

[陈理]:所以,为了便于广大读者理解,我们可以归纳成四个板块。从刚才的归纳来说,不管是八个题目、八个部分还是从四个板块的进一步归纳来看,就可以把这本论述摘编的主要内容看得很清楚。

[陈理]: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论述确实是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视野很开阔,确实有着很宽阔的国际视野。同时它又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针对我们目前发展阶段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突出问题进行论述的。再一个,确实指导性也很强,可操作性也很强,包括刚才说到的自主创新道路应该怎么走,包括集聚人才要解决哪几个问题等等,它确实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这是这本论述摘编的一些基本特点。

 

[主持人]:我们刚才注意到陈主任给我们介绍八个板块当中,其中第一个板块提到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里面就非常的强调了“创新”这个词。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五大理念当中,“创新”也是非常惹眼的。为什么如此突出强调这个创新问题?

[陈理]:正如主持人刚才说到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确实十分重要。这五大发展理念中,不管是创新也好、协调也好,不管是绿色,还是开放,还是共享,五个理念都很重要。

[陈理]:但是,在五大发展理念当中,创新又特别重要,在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可以说是五大发展理念中的重中之重。关于五大发展理念特别是创新发展理念,总书记有很多论述,在不同场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很全面很系统的阐述,特别是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今年2月省部班上总书记更是进一步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们国家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陈理]:我个人在学习当中也体会到,这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特别对创新发展理念的强调,确实是我们党理论上的一个重大创新。

[陈理]:你看,总书记说得很清楚,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应该说这是总书记提出的很重要的一个论断,可以说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的一个重要创新,也是对我们党一直强调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创造性发展。对此到底怎么理解?我想是不是可以从这么四个方面帮助我们理解总书记这个论断,包括帮助理解为什么总书记对创新发展理念那么突出强调。

[陈理]:第一方面,是从近代以来世界发展的历程来看。大家可以看得很清楚,从16世纪开始,特别18世纪以来更加明显,科学技术的突破确实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革命性的促进。很多国家实际上就抓住了这个机遇,它经济社会发展了,包括它的科技实力也好、国防实力也好,上了一个大台阶。

[陈理]:这里最典型的例子,是英国抓住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机遇当了世界的霸主,成了世界老大。美国后来居上,借助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契机,他把英国超过了,成了世界第一。包括现在来看,美国之所以这么多年在世界始终占据着第一的位置,跟美国在科技和产业革命当中的领先是分不开的。我们从历史来看近代以来就是这么一个发展过程。

[陈理]:第二方面,从近代以来我们自身的发展来看。从中我们也能得到不少启示。近代以来,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我们国家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常被动挨打。回顾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可以发现,我们经常被一些经济规模不如我们的国家打败,我们当时在世界GDP所占比重来说应该是领先的,块头还是比较大的,但是我们屡屡被一些经济规模不如我们的小国打败,原因究竟在哪里。总书记对此有一个很深刻的分析,他说我们并不是输在经济规模上,而是输在科技落后上。这是总书记一个很深刻的分析。

[陈理]:反过来说,新中国以来,我们之所以国际地位大大提升,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这也是跟我们取得两弹一星、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包括超级计算机,一系列重大的科技成果分不开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确实是由于我们科技实力的增强,使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得以有很大提升,很多国家确实不敢小看我们。这是从我们的自己的发展来看。

[陈理]:第三个方面,再从我们国家现在发展的现状来看。这点可能就看得更清楚。我们现在来说确实经济总量上来了,我们现在位居世界第二。但我们要再往里分析,在世界第二的背后,我们确实也存在不少问题。

[陈理]:这就像总书记说的,实际上我们属于大而不强,表现为臃肿、虚胖、体弱。我们虽然块头大,但不等于身体强壮。之所以不强,就在于经济总量有了,但是科技方面,特别是自主创新方面,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方面咱们很多还不掌握,我们还受制于人。总书记还专门举了一个例子,就是“阿喀琉斯之踵”。阿喀琉斯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个人物,他的能力很强,但是他有致命的弱点,当时他母亲在冥河里头浸泡时候,因为水流比较急,她紧紧拽住他脚后跟怕水冲走,结果刚好脚后跟那块地方没有浸到河里头去,这就成了他的一个软肋,他身体别的方面都行,但因为那个脚后跟当时没有浸入水里,这成了阿喀琉斯最大的软肋或者叫死穴,最后他就被人用箭射到了脚后跟,最后失败。

[陈理]:我们今天的情况,总书记为什么作这么个比喻呢?我觉得这个比喻很形象也很深刻,实际上说的也是这个问题。比如说,我们现在是制造大国,但是我们确实不是制造强国。比如,咱们用的个人电脑,80%是咱们制造的,包括像东莞那个地方,确实是计算机的一个重要制造基地,80%都是咱们大陆生产的,但是实际上处理器是人家的,操作系统也是人家的。还有大家平常都用的iphone手机,实际上也是这个情况。苹果iphone6、iphone Plus基本上是富士康代工的,富士康的代工厂基本都在中国大陆,但是他在苹果利润链里只占2%,占的比例非常低。所以实际上情况是什么呢?研发的钱人家拿走了,销售的钱人家也拿走了,只是把一点很可怜的代工的利润留给你,但是同时留下更多的是能源消耗、环境污染,实际上是这个问题。

[陈理]:实际上就我们现在整个经济的情况来说,这确实是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强调科技创新,为什么要让我们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里转变,为什么要强调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实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陈理]:第四个方面,从我们现在面临的机遇来看。刚才说了,现在世界科技面临着将要突变的前夜,这确实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不管是发达国家也好,还是发展中国家也好,都特别关注。因为历史上来说我们确实错失了不少机遇,包括第一次工业革命我们没有赶上,过去封建统治者认识不到这一点,英国赶上了发展上去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我们也没赶上,美国赶上了发展上去了。现在这次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因为它刚好又跟我们国家现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交汇,二者是重合的。就是我们现在正好要转变我们的发展方式,我们正好发展到了这么一个阶段,这个机遇跟我们的发展阶段正好重合,所以不管从我们历史上错过的机遇来看,还是我们今天面临的千载难逢的机遇来看,我们都要紧紧的抓住,对世界科技发展趋势要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抓住这个机遇,我们下定决心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们国家就真的能够上一个大的台阶,我们就真正能从制造大国向强国迈进,不仅块头大,到时候我们身体也会强壮起来。

 

[主持人]:这是科技创新之路的重要性。刚才陈主任在前面为我们分析了,面临现在国内外的形势环境,我们发现以前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在这本《论述摘编》中有一句话引起我们的关注,“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我们没有更多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能不能跟我们介绍一下,为什么突出必须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郭老师。

[郭如才]:我觉得,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首先从历史实践上来说,从我们过去的经验来说,应该说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一条被实践证明了的推动我国科技创新的一条正确道路,沿着这条道路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就。

[郭如才]:远的不说,在“十二五”时期我国的科技发展成就就非常大。比如像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总装下线,支线飞机也投入了商业运营。然后还有像高铁,我国的高铁总里程已经占到世界的60%,并且成功出口到海外。还有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就是,因为对青蒿素发现的重大贡献,屠呦呦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应该说,这些成就的取得,极大地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也告诉了我们,也向我们印证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优势。

[郭如才]:那么这个优势是什么?其实这本书里面习近平总书记已经作了明确的回答,他说,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有优势的,它最大的优势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们过去成就事业的一大法宝。他说,我们过去“两弹一星”是靠的这个法宝,未来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还要靠这个法宝。这是第一个方面。

[郭如才]:第二方面,从现实来说,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也没有其他更多的选择,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什么这么说?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面有一句话。他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而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郭如才]:刚才我们也说了,中国科技取得了一些很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确实我们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整体的科技水平还比较弱,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与西方发达国家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现阶段要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办?我觉得立足点只能放在国内,放在自主创新上。为什么?首先,现在我们国家的技术引进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特别是关键的核心技术,人家肯定不会卖给你。过去我们可能比较弱的时候别人愿意把技术卖给你,但是现在我们慢慢发展壮大了,别人不愿意把技术卖给你,因为怕你做大做强对他形成威胁。

[郭如才]:古人有句话叫“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对现代社会来说,什么叫国之利器?就是尖端的高新技术,这才是国之利器。所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说,我们在引进高新技术上不能抱有任何幻想。只有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能真正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提供最坚实的保证。

[郭如才]:另一方面,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也是我国现在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从总体上来说,过去30多年,我们总体上引进了上次工业革命的一些技术成果。多数引进国外技术,早期可能就是二手技术,后来可能是同步的技术。随着这么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有很多科技领域跻身世界前列,不少地方已经从“跟跑者”转变为“并行者”甚至“领跑者”的角色。那么,在这个地位上,如果我们继续走以前的老路的话,那可能一些以前已经慢慢缩小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我们也可能被长期锁定在那个产业链的低端。就像刚才陈主任说的,你只能长期被锁定在代工这些事情上,这必将对我国以后的发展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

[郭如才]:还有一个问题,现在社会上,大家可以注意到,就是有一种倾向,比如重视引进,但是不重视消化吸收,这就带来引进、落后了,落后了怎么办?再引进,这样一个恶性循环。我们知道,现在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条件下,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了,今天花了大价钱引进的技术,可能过不了多久这个技术就落后,甚至已经被淘汰掉。

[郭如才]:这实际上告诉我们: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的话,就只能长期跟在别人后面跑,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所以这个书里面,习近平总书记说了一段非常形象的话,他说,我们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我们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我们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我觉得这句话说的非常形象。

[郭如才]:我们应该说是个大国。什么叫大国?大国就必须在创新上有自己的东西,有标志性的东西。

[郭如才]:我们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一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正确道路。我们过去已经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那么展望未来、面向未来,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坚持这样一条道路,不去发展好这样一条道路。当然,我们强调自主创新有些人就说是不是关起门来我们自己搞建设,单打独斗,闭门造车,其实也不是这个问题。

[郭如才]:在这本书里,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到了要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创新资源的问题。因为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的。在这种情况下,不管哪个国家都没有可能说凭一己之力、把所有的创新难题由我一个人去解决。谁都没有这个实力。那么怎么办?我们就应该积极地运用国际上的一些科技资源,然后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我们的自主创新,争取取得一些核心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引领世界潮流。

 

[主持人]:所以说,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那么,确定了这样的方向之后,我们该如何去走才能走得好呢?

[郭如才]:对,这可能是更加关键的问题。知道要走,但是怎么走好呢?其实这本书里习近平总书记也做了很多的阐述。归纳起来我个人觉得可能有以下几点要更加关注。

[郭如才]:第一,增强创新自信。就是要有强烈的自信。什么叫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就是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超越前人。如果你自己都没有信心去超越别人,不敢超越、不敢突破别人,就谈不上自主创新。

[郭如才]:习近平总书记说了一句非常好的话:“我们在世界尖端水平上一定要有自信,这也源于我们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这句话应该说站位非常高,看得也很深刻。

[郭如才]:增强创新自信有一个环节非常重要,就是对我们自主创新成果要大胆的使用,要相信我们的创新成果。如果一个重大科技成果出来了,大家都不相信不去使用,不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话,可能就很难继续发展下去。

[郭如才]:现在社会上,特别是网络上,有些人有些错误的观点。一些自主创新的成果一旦在使用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可能是很小的问题,然后他们就放大,上纲上线,然后说我们自主创新的成果不行。对自己创新成果妄自菲薄、冷嘲热讽,应该说,这不是正确的态度。

[郭如才]:第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还要更加利用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前面我们也说了,这是一个“法宝”。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要进一步用好这个“法宝”,就要加强统筹协调、协同创新,优化创新环境,要集中力量办大事,抓基本、抓尖端、抓重大,形成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

[郭如才]:最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就是要选择一个正确的跟进和突破策略。我们国家推进自主创新,有两个任务:第一个是跟上世界潮流,你要正确认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要重视不落伍的问题。第二还是要正确分析我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瓶颈,就是现在制约我国发展的科技瓶颈究竟在哪里,要着力进行攻关、进行突破。

[郭如才]:我们现在一方面要重视不掉队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正确的跟进或者突破战略,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要坚持主动跟进、精心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明确我国科技创新的主攻环节和突破口,形成比较优势。

[郭如才]:其他围绕着坚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一些非常具体的要求,比如要高度重视原始性专业基础理论的突破,强化自主创新的源头供给。这就是一些基础学科的发展和突破。另外,还有比如像组建国家实验室等等这些具体的要求。“十三五”规划建议里已经提出来了。

[郭如才]:总之,习近平总书记说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他有一个很好的比喻,他说现在科技创新就相当于“短道速滑”,你在加速别人也在加速,最后比的是什么?就是谁的速度更快,谁更可持续下去。所以,我们一个是要准确认识到这个形势,第二要找准方向持续用力,争取在科技上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主持人]:我们仔细看了这八个专题的每个概括性话语,发现在这八个专题当中,普遍来说是比较宏观的方向性论述。但是其中也有提得比较具体的,提出了两个方向:一个是科技体制改革,还有是集聚人才。这可能是两个比较细化的问题。为什么把“科技体制改革”拿出来专门强调呢?

[郭如才]: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非常重视。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最紧迫的就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破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障碍。他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改革就是一个点火器,我们只有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完善这个点火器,才能把我国创新驱动的这个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

[郭如才]:他为什么要这么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其实就是针对我国科技创新中遇到的一些最紧迫、最现实的一些问题。应该说,我们当前科技计划在总体布局、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总体的绩效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是“两张皮”,这是制约我国科技进一步发展的顽瘴痼疾,这么多年一直在解决但是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还说,科技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它必须同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要求以及社会的要求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它的创新价值。

[郭如才]: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举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据专家研究,康熙皇帝就非常重视学习西学,当时请了西方的传教士给他讲授西学,时间有多长?据说他连续两年零五个月不间断地学习西学。学习的内容就包括天文学、地理学、动物学、解剖学、音乐,甚至包括哲学,学习的内容有非常多。当时有专家统计,西方传教士给他讲授的天文学的书籍就有一百多本,应该说这时间非常早,内容也非常丰富,当时社会上虽然还有一些人对西学感兴趣,但是他们总体上是把这个停留在一种坐而论道上面,就是我们聊聊天,一种谈资,没有真正的运用到社会实践中。

[郭如才]:当时还有一个事情:1708年清政府费了很大的力气,组织西方传教士绘制一个中国地图。十年多之后,科技水平空前的一个地图——《皇舆全览图》绘制成功了。应该说当时达到了世界最先进的水平。但是,就是这样一个重大的科技创新成果清朝政府把它当做一个秘件,收藏在皇宫内院,社会上根本看不见。反倒是当时参与这项工程的西方传教士把他们收集的材料带到西方去了整理之后发表,结果使西方人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中国地理状况的了解比普遍中国人要多得多。

[郭如才]:习近平总书记举这两个例子,就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科学技术不与生产力结合就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如果学得再多只是当做猎奇、雅兴,或者是把它作为奇技淫巧的话,那也真正难以发挥它科技应有的作用。这个例子我们摘编中也收了,可能还有一页的篇幅,篇幅不短。我们的目的,是让广大读者更加直观的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郭如才]:应该说当前我国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还有很多问题,一个重要的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关卡过多,科技和转化的通道不够顺畅。这就像接力赛一样,第一个人可能跑的很好,跑的很快,到了他的终点但是没有第二个人来接棒,或者说第二个接了棒之后不知道往哪里跑,这样肯定会影响最终的成绩。

[郭如才]:所以我们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干什么?就是要打通科技强到产业强,然后到经济强,最终到国家强,这个通道。使一切真正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出来,形成一个创新的协同效果。

[郭如才]:我们可以看出来,为什么强调科技体制改革?这在科技创新里,是这么重要的因素。那么,制约科技体制改革的体制机制的障碍还有哪些方面呢?

[郭如才]:主要是思想观念方面的障碍。再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些部门利益,一些科研资金投入出去了之后,我们科研管理上可能有一些问题。然后就是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还有一些资金可能重复投资和碎片化的问题;也有一些是,有的部门把科研资金当做部门的权威或者部门利益,然后对于我们综合利用这个资金的时候会形成一些障碍。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来解决。还有知识产权的问题,有的说费了很大力气弄出了科技成果,最后被别人侵权,这样的问题也要通过改革来进一步解决。

 

[主持人]:所以,要想把科技真正应用到社会生产当中、实践过程当中,一定要去接地气,打通中间的这些障碍才是关键。那么在这本书中,关于如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习总书记还有哪些重要的观点,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

[郭如才]: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是明确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前面我们说了主要的症结,主要的痼疾就是科技与经济联系不紧密。习总书记明确说了改革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要优化科技政策的供给,完善科技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创造环境。

[郭如才]: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把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作为我国深化科技技术改革的一个着力点,围绕产业链来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来完善资金链。他说要特别注意打破一个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就是我一个人的孤军奋战下面没有接,就是前面说的没有人接棒的问题。要解决好“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这三个基本问题,培育一个产学研相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相互协作的良好局面。

[郭如才]:第二是明确了一个关键环节,强调解决科技和经济联系不紧密问题根本上要改革,关键是要解决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市场这方面来说,就是要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力量。就是要进一步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各种人财物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一个创新的决策者,研发的投入者、组织者和产品应用的推广者这个角色,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再就是健全创新服务体系,比如要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应用,然后改变消除一些价格、汇率、利率等杠杆的扭曲。特别要发挥好中小微企业对于适应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比较灵活的优势,通过市场的筛选,把那些真正有前途的产业培育起来。

[郭如才]:就政府方面来说,可能主要是书里提出的“三个分工”和“一个加强”。

[郭如才]: 所谓“三个分工”,第一个是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分工,凡是市场能够做好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就是从分钱分物的具体事项中解脱出来,站位更高,把握方向,创造环境,提供服务。第二个是中央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可能有的要抓一些基础性的研究,有些要抓一些应用性的研究,还有一些是技术推广。第三个是中央和地方的分工,这方面总体上来说中央要抓基础,地方要更多抓应用。

[郭如才]:关于“一个加强”,就是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把握方向、突出重点、形成拳头、狠抓落实。这里一个重点就是加强财政对创新科技的投入力度,同时要用好这些创新的资金,不能挥霍掉。

[郭如才]:第三是深化推进科技体制改革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实际上,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比如说对于深化科研院所的改革,他就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总体要求,他说,总的要求就是遵循规律、强化激励、合理分工、分类改革。这里面大体上科研院所有两类,一类是承担国家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的科研院所,就是要以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为目标,要尊重科学、技术和工程之间的差异,赋予这些科研院所更大的自主权,然后增加那些科研工作者的选择权。第二类是对那些已经转制的科研院所,可能就是要以增强共性技术研发为目标,实行进一步细化的分类改革,一院一策、一所一策。

[郭如才]:最后,关于科技体制改革,书里也提出来,就是完善法律法规,我们常说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法律的规范和引领作用应该说也是我们科技体制改革非常重要的内容,这方面网友也可以关注一下。去年10月1号修订后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正式颁布实施了,应该说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法律保障的一个重要的事情,应该说会对以后我国科技发展起到一个巨大的促进作用。

 

[主持人]:感谢郭老师为我们做的介绍。从八个大标题中,我们看到了除了强调了科技体制改革具体的细致的描述以外,还有集聚人才,在第八部分也是重点突出出来了。本书当中还强调了择天下英才而用之,那针对这方面,陈主任能不能给我们有一个详细的介绍?

[陈理]:刚才说过了,要读习总书记这本书,我们说要从第一句话切入,从“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这个句话来破题。最后落脚点落在哪呢?正好落到这本书的第八部分,就是最后一部分人才问题。

[陈理]:为什么要强调这么“一头一尾”呢?这是因为这反映了它本身的内在逻辑。我们的科学技术发明也好,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好,都离不开人,世界万世万物人是最宝贵,都得靠人来做,靠人来落实,所以这“一头一尾”是有很强的内在逻辑的。

[陈理]:人才这个问题的确在事业发展当中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过去大家很熟悉的《三国》,刘备为什么三顾茅庐要请诸葛亮出山呢?这是因为诸葛亮是当时治国理政很突出很突出的人才,刘备求贤若渴,得到了诸葛亮,确实对刘备后来事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科技创新专业性很强,所以人才就显得更加重要。

[陈理]:我记得当时学习小平同志著作印象很深的一句话,小平当时说:“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为什么小平当年那么重视人才问题?这跟小平当年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是分不开的。今天人才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总书记这本书里要用专门一个部分来论述人才问题,这个问题确实太重要了。怎么理解这个问题?一方面来说,这是我们事业发展的需要,我们现在要全面建成小康,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宏伟事业对人才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正像习总书记说的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

[陈理]:另一方面,从我们的人才队伍现状来说,与形势任务的要求相比,我们又有不少差距。差距在哪呢?一方面我们人才队伍规模很大,我们现在科技队伍规模世界第一,我们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有5550万,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别的国家确实没法跟我们比。但我们要再往里分析,跟我们经济状况有些类似,总量很大,但是不够强,我们人才依然是这个问题,我们科技队伍规模很大,但是结构不够合理,特别是我们缺少了那些领军性的人物,特别是像一些世界级的科技大师,一些尖子人才,我们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跟生产创新实际上是脱节的。

[陈理]:我看到一个材料,说我们现在适合全球化要求的年轻工程师只有不到16万人,不到美国的1/3。

[陈理]:再一个来说,我们工程技术人才人均创造的产值只相当美国的1/16,德国的1/13。我们在人才方面的差距,跟我们劳动生产率、跟我们人均GDP是成正比的,背后都反映着我们的人才问题。

[陈理]:从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习总书记那么突出强调人才问题。这就是要解决我们科技创新面临的突出的人才问题。习总书记关于人才方面的论述确实内容很丰富,我们可以抓住三个问题:一个问题就是怎么用好人才;第二个问题是怎么培养好人才;第三个问题就是怎么引进好人才。归结起来,就是刚才主持人说的,怎么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陈理]:第一个问题,怎么用好人才。习总书记这方面的论述很深刻,他强调要用好三类人才。用好第一类人才,科学家。因为科学家的发明对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比如说刚才提到的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我们国家粮食问题的解决跟这个杂交技术发明确实分不开,过去小平说,我们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我觉得靠科技,在杂交水稻上就体现的很充分。所以,首先我们要用好科学家。

[陈理]:用好第二类人才,重点要用好科技人员。因为科学家像袁隆平也好、屠呦呦也好,毕竟是少数,在我们五六千万人的科技队伍里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的主力军还是广大的科技人员。对这些科技人员怎么用好,总书记也有很深刻的论述。他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事业激发他们创新的勇气跟毅力,另一方面同时还要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要让这些科技人员名利双收。名就是荣誉,利就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方面的利益、物质方面的利益。这方面我们可以从世界发展很快的企业得到一些启发,比如对科技人员来说给予期权和股权激励,就是国际上一个普遍采取的做法。比如说美国推特公司,他市值超过300亿,刚上市的时候,他就把相当一部分的期权、股权给他1600多名普通员工,你看这样的话对他的激励这确实是实实在在的。类似的方法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借鉴,就是说也要让我们的科技人员能够名利双收。

[陈理]:用好第三类人才,要用好企业家。因为刚才也说到,我们现在存在一些科技跟生产方面的脱节,两张皮。实际上,企业家在里面能起到比较好的中介的作用。

[主持人]:纽带作用。

[陈理]:对,纽带作用。企业家办企业首先要赚钱,所以对市场特别敏感,他的企业发明了技术,他运用这些技术一定能往适合社会的需要、适合顾客需要那里去做。

[主持人]:他是以市场为导向。

[陈理]:对,这个我们确实在创新当中要发挥企业的作用,特别要把企业家的作用充分发挥起来。

[陈理]: 第二个问题,怎么培养好人才。培养好人才,主要靠教育。因为我们现在来看,刚才说了我们有13亿人,是人力资源大国。假如能把教育问题解决了,我们就能把人力资源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十几亿人通过接受比较好的教育,人人都能成才的话,那这个优势确实是任何国家都不能比拟的。很多国家害怕我们这一点,也羡慕这一点。但是这里确实还有个教育改革的问题,这里有一个指挥棒的问题。

[陈理]:第三个问题,怎么引进好人才。这就是刚才说到的,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回顾我们30多年的发展,我们原来更多的重点在招商引资,发展到今天来说,我们就得更多地招人聚才了,要把更多精力放在这方面。我们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我们要让那些愿意来我们这儿工作的人,来我们这儿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给他们提供很好的舞台。因为这是我们事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进行科技创新,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们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力量。我们自己的人才发挥好了,外国的人才我们也充分利用了,那我们的事业,我们的发展就大有希望、大有前途。

[主持人]:今天非常感谢两位老师为我们带来这么细致的分享。如何更好的屹立于世界的舞台,让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无论从国内外发展的环境来看,还是我们发展转型的倒逼来看,可能都要重视和用好科技创新的力量。

[主持人]:好了,今天节目就是这样的,感谢您的收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