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与中国人民共同成长
航天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作出了许多新的概括、新的阐述。他指出,中国人民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这些精神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
弘扬伟大创造精神
创新创造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中华文明不缺乏创造的勇气,更不缺乏创造的智慧。“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千年以降,中国大地上诞生了成百上千闻名于世的思想巨匠,建成了都江堰、大运河、万里长城等数以万计的恢弘工程,发生了无数变革图强运动。“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涂不可以应无方”。回望过去,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新的伟大革命。深圳、海南等经济特区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充分发挥体制改革“试验田”和对外开放重要“窗口”的作用,自身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40余年的实践,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奇迹,铸就了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弘扬伟大奋斗精神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神农尝草,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远古洪荒的传说已经折射出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勇敢奋斗的执着精神: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中国人民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禀赋特质,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曾经黄沙漫漫、盐碱茫茫,冰凌遍野、枯草抖动的河南兰考县,2017年3月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半个世纪前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种下的泡桐,如今已是兰考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20世纪60年代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五种极端环境于一体的塞罕坝林场,经过两代人近50年的艰苦奋斗,在茫茫塞北荒原上营造起世界最大人工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1981年到1986年,中国女排创下世界排球史上第一个“五连冠”。30多年跌宕起伏,中国女排走过了连续17年与世界冠军无缘的低谷,在2016年奥运赛场上冲出“死亡之组”,成功“逆袭”,再次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女排“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力量。时代场景在变,人民的精神不变,人民的奋斗不变。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和从中成长、发展出来的不同时代的精神,激励着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近代以来的积贫积弱,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
弘扬伟大团结精神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民齐者强”中国人民很早就认识到了团结协作、群策群力的重要性,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的一系列抗争,更加证明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近代以来中华儿女抵御外来侵略、克服艰难险阻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觉醒和升华的历史进程。这种觉醒和升华,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电全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将士舍身殉国,商贾毁家纾难,学生投笔从戎,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御外侮,凝聚起气势磅礴的力量。北京密云,邓玉芬将丈夫和五个孩子都送上了前线;山东沂蒙,张淑贞和婆婆王换于一起办起了战时托儿所,收养战士遗孤;江苏刘老庄,白恩才、石学富所率全连82人,为掩护主力部队突围转移,与数倍于己的日军精锐激战拼杀,全连无一投降,无一生还。……男女老幼万众一心,义无反顾,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一“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强有力地证明,只要中华民族紧密团结起来,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弘扬伟大梦想精神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也为后来人勾画了关于探索自然、发展社会的一个个瑰丽梦想。嫦娥奔月,蛟龙探海,“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无论经历怎样的磨难,中华民族从未放弃对美好梦想的向往和追求。1840年鸦片战争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成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70年来,神舟、天宫、蛟龙、悟空等科技成果先后面世,高速铁路、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海上巨型风机等一个又一个“超级工程”令人惊叹,“中国制造”日新月异。先辈们勾勒的梦想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中华民族也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前所未有地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在伟大梦想精神的鼓舞下,今天的中国,正以世界上最繁忙的中国脚步,最惊人的中国速度,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结语:中国人民善于创造、勤于奋斗、精诚团结、执着梦想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连绵不断发展几千年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朝九晚五的行色匆匆,夜以继日的辛勤劳碌,每一个人看起来都是普通人,然而,浸润在五千年文明的滋养中,身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实践里,伟大创造、伟大奋斗、伟大团结、伟大梦想并非无迹可寻。从90高龄仍追逐“禾下乘凉,天下无饥”梦想的袁隆平,到三代接力筑就绿色家园的塞罕坝人;从用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生命的屠呦呦,到尘封功绩、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的张富清;从驾驶神舟飞船的景海鹏、陈东等航天英雄,到为130多枚火箭焊接“心脏”的“大国工匠”高凤林……“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每一个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勤勉奋斗的平凡人,都能在新时代爆发出巨大的力量,解锁自己的“英雄技能”,以伟大团结、伟大奋斗,成就伟大创造,实现伟大梦想。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中国人民在几千年建设伟大祖国和美好家园、抵御外来侵略和克服艰难险阻的奋斗中,创造和积淀出伟大的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56个民族共同拥有的伟大梦想,数千年来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将十三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团结一心,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阐释的沂蒙精神、抗战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塞罕坝精神、特区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重要精神,都是党带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开拓创新、砥砺奋进,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新的发展要求,在长期奋斗中培育、凝结、发展起来的强大精神武器。它们与绵延几千年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一脉相承,在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中熠熠生辉,不断丰富着中国精神的内涵。
历史车轮不断向前。与时代和人民一起不断丰富、发展着的中国精神,为中国人民书写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创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也必将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为中国人民推动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
(来源:《成都日报》2019年0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