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理论渊源

——列宁关于顺应和利用“世界经济”论述的现实意义

作者:杨承训    发布时间:2020-04-24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分享到 :

[摘要]习近平提出“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理念和方略,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理论的发展。其重要渊源之一是列宁关于世界经济及社会主义国家顺应和利用世界经济的论述。社会主义国家要善于利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技术和文明成果的论点,是由列宁首先提出的,他还深刻论述了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趋势,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利用“世界经济”的必然性和具体形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了这些根本观点和方略。

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响亮地提出“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观点和方略,不仅具有全球性的实践意义,而且具有深邃的理论意义,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追溯历史,社会主义国家要充分重视和善于利用世界经济的论点是列宁十月革命后在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基础上首先作出的系统阐发。现在重新学习列宁的这一论述有利于深化理解创建“开放型世界”和扩大开放的历史渊源和深刻内涵,有利于进一步认识世界经济社会化扩展的规律性和提高扩大开放、扫除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自觉性。

列宁关于“世界经济”范畴的形成和应用

习近平指出:“世界上有识之士都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说其是历史大势,就是其发展是不依靠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可以认识、顺应、运用历史规律,但无法阻止历史规律发生作用。历史大势必将浩荡前行。”【习近平:《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载《人民日报》2018年11月6日。】“世界经济”作为一个科学范畴,是由列宁首先提出来的。十月革命后,列宁在提出对外国资本主义投资实行租让制时,特别指出:“我们强调世界经济的意义,并且是有意这样做的。这无疑是正确的观点。要恢复世界经济,就必须利用俄国的原料。”“我们经常说,我们要把全世界建立在合理的经济基础上,这无疑是正确的。毫无疑问,如果很好地采用现代化的机器,那么依靠科学的帮助便可以迅速地恢复整个世界经济。”【《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40卷第71、72页。】“我们并不是孤零零地生存在世界上。我们是作为世界经济的一员,生存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体系中。”【《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42卷第56页。】所谓世界经济的概念,就是突出国际经济联系的紧密性和整体性特征。列宁在同外国记者的谈话中做了生动的论述,他说:“俄国目前的经济破坏只是世界经济破坏的一部分。经济问题,如果不是从国际的角度,而是从个别国家或一些国家的角度来考察,那是不可能解决的。欧洲没有俄国,便不能恢复元气。而欧洲衰弱了,美国的情况就会危急起来。”【《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38卷第173页。】这就是客观形成的互相依赖性,是社会化日益扩大的规律,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为转移。

关于世界经济联系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做过论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76页。】也就是说,在那时已经有了世界市场,世界各国已经发生广泛联系,生产社会化扩展到半个世界。但是,那时世界还没有形成一体化,还处于分散占领、分散倾销、抢夺殖民地的时代,总体上还没有形成整体世界经济。到了发达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时代即帝国主义时代,世界经济已经发展成一体化的体系,各个国家和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孤立地分开,一方面竞争和矛盾趋于激烈,另一方面相互依赖性进一步加强,初步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态。两个时代相比较,虽然都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但是量变引起了质变。按照列宁的论述,它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形成世界性的资本统治。“资本已经变成国际的和垄断的资本。”【《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26卷第365页。】其突出表现在资本输出起主导作用。“对自由竞争占完全统治地位的旧资本主义来说,典型的是商品输出。对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最新资本主义来说,典型的则是资本输出。”【《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27卷第376页。】这意味着资本作为国际联系的主要纽带取代了实物形态的商品交换纽带的统治地位,使得国际经济更紧密、更机动,促进国际分工的一体化。

第二,“这是全世界资本和生产集中的一个新的、比过去高得多的阶段”【《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27卷第381页。】“大规模的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极少数资本家有时能把一些工业部门整个集中在自己手里;这些工业部门转到了往往是国际性的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等联合组织的手里。因此,垄断资本家不仅在个别国家内,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在金融方面、产权方面、部分地也在生产方面,控制了整个整个的工业部门。”【《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39卷第208—209页。】如果说在旧资本主义时代主要是个别企业之间的竞争,那么在这时期则主要是大集团之间的竞争,形成垄断组织之间高层次的竞争,包括争夺原料产地和势力范围的竞争。这样就使得兼并、联合、“参与制”的过程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以金融资本为支柱的跨国公司打破了国际界限,成为世界性的经济组织。

第三,金融资本支配着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范围内融通。金融资本统治世界,以其独特优势形成世界经济生活的轴心。“金融资本的密网可以说确实是布满了全世界”,“它布满全国,集中所有的资本和货币收入,把成千上万分散的经济变成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并进而变成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27卷第380、349页。】它的周转比商品流通的周转要快得多、联系紧密得多。

第四,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化,把所有国家和地区都纳入了世界分工的系列。特别是交通和通信网络的密布,使得交通更加便利,信息极为快捷,从而改变了各国的经济空间,同时社会分工打破了国界,形成国际互相依赖关系。像列宁所说的那样,“要恢复世界经济,就必须利用俄国的原料。不利用俄国原料就不行,这样说在经济上是正确的”【《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40卷第71页。】他后来又说:“资产阶级国家需要同俄国做生意,因为它们知道,没有这种那种形式的经济联系,它们还会像以前那样继续垮下去。”【《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43卷第3页。】同样,列宁也强调俄国离不开世界。当时,著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著有《和约后的经济后果》)、美国金融巨头万德利普等提出现在原料太少,需要俄国。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资源短缺,需要世界各国互补,尤其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进一步强化了世界范围内的互补性。

第五,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更为突出,部分发达国家跳跃式的发展使得各国不断重新排位,各种经济势力和政治势力不断重新组合,各国之间的联合、对立交错发展,矛盾在高层次上以不断改变的形式展开,乃至爆发世界大战,同时也制造出一些可以为人民革命所利用的薄弱环节。列宁非常重视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各附属国的地位和作用,认为“东方已经最终加入了革命运动,最终卷入了全世界革命运动的总漩涡”【《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43卷第394页。】

归纳起来,发达市场经济的世界经济特征突出地表现为两点:“头足倒置”、统一和矛盾平行推进。所谓“头足倒置”,就是把社会再生产的顺序颠倒过来,由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决定金融,变为金融支配流通、流通支配生产。正如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所说的那样:“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这样的程度,商品生产虽然依旧占‘统治地位’,依旧被看做全部经济的基础,但实际上已经被破坏了,大部分利润都被那些干金融勾当的‘天才’拿去了。这种金融勾当和欺骗行为的基础是生产社会化,人类历尽艰辛所达到的生产社会化这一巨大进步,却造福于……投机者。”【《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27卷第342页。】所谓统一和矛盾平行推进,是指既使经济走向一体化,又充满着矛盾,在高层次上形成统一趋势和矛盾趋势相互作用的体系。发达市场经济的规律在世界范围内以错综复杂的形式越来越充分地表现出来。

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上看,世界市场的发展促进统一的世界经济形成。在资本主义开辟世界市场之初,还称不上世界经济(或者说刚开始发育)。没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就不可能发展起来。

列宁对于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资本主义发达市场经济)的论述,大体概括了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上半叶世界经济的特征。现在,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生产力更加呈现全球社会化的特征,即形成经济全球化。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当今世界,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第149页。】

社会主义国家利用世界经济的必然性及灵活形式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理论是列宁商品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同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一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产生、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时,处于资本主义欠发达商品经济时代,当时思考问题的基点是社会主义在欧洲取得共同胜利,从而不可能提出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问题。他们所论证的资本主义世界贸易的理论,可以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借鉴,但还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理论。到了帝国主义时代,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列宁科学地发现了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的理论,并且指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和“一国胜利论”,乃是他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一系列论述的理论前提。在实践上,正是一国首先取得社会主义胜利后才出现了两种制度、两类国家并存的世界,也才产生了两类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关系问题。当然,这个理论的提出和完善同样不是纯粹理论推导的产物,而是实践的需要,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系统化。

从实践上说,无产阶级一旦取得政权,就直接面临着如何处理同其他国家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问题,需要立刻制定自己的外交政策。十月革命的第二天(1917年11月8日),列宁亲自起草了《和平法令》,明确提出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和平关系。1918年初,他从敌我悬殊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灵活的策略,力排众议,果断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在此前后,围绕和约问题,他与拒绝同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任何关系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展开了论战。他认为,“从社会主义政府在一个国家里获得胜利的时候起”,考虑它同世界帝国主义之间的联系,“只能从发展和巩固已经开始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最有利的条件出发”。【《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33卷第254页。】他嘲讽“左派”的奇谈怪论:“按照这种观点,处在帝国主义列强中间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是不能缔结任何经济条约的,如果不飞到月球上去,那就无法生存。”【《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33卷第423页。】他严厉批驳了所谓“强行推动”世界和别国革命、反对和平发展的观点,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从来都否认‘强行推动’革命,因为革命是随着产生革命的阶级矛盾的日趋尖锐而发展起来的。”【《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33卷第423页。】接着,他在“暂时喘息”时期提出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高薪聘请外国专家、准备实行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他说:“社会主义建设是否可能,就全看我们能否在一定的过渡时期内,用向外国资本交纳一些贡赋的办法保护自己国内经济的独立。”【《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34卷第164页。】1920年以后,苏俄先后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订立了经济协定,逐步开展了对外贸易。但是,真正的发展还是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爆发革命的期望,在时间上估计得更长了,从而对于对外经济政策更加重视,并逐步系统化。

列宁的多次论述,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交往和技术交往的客观必然性,批驳了闭关自守的狭隘的“爱国主义情绪”,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善于利用这些交往和联系。综合来看,这种交往和联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

(一)发达市场经济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特点。古代和中世纪的世界以互相隔绝、闭关锁国为特征,各国之间虽有零星的往来,但经济上不能形成有机的联系。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尤其是帝国主义时代以后,各国经济则是互相依赖的。列宁反复说明各国之间在经济上的这种依赖性。他认为,“有一种力量胜过任何一个跟我们敌对的政府或阶级的愿望、意志和决定,这种力量就是世界共同的经济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迫使它们走上这条同我们往来的道路”【《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42卷第343页。】所谓“全世界的共同经济关系”,就是指生产力的发展超出一国的范围,带来世界范围内社会分工和协作的发展,并形成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发达的商品经济。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生产出它所需要的一切产品(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那样),更不可能拥有生产所需要的全部资源。所以,俄国必然“受制于”国际市场,“同它有割不断的联系”。1922年4月,列宁在同《纽约先驱报》记者谈话时说道:“俄国需要同资产阶级国家做生意。另一方面,各国资产阶级政府也很清楚,没有俄国,欧洲的经济生活就不可能调整好。”因此,在对外经济政策上,“我们强调世界经济的意义”。【《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43卷第160页。】

(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还决定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胜利,并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关系。列宁一方面认为,“既然就世界范围来说存在着大工业,那么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无疑是可能的”。另一方面又指出,“我们是在国家落后这种情况下投入革命的,因此现在没有我们所必需的发达的工业”。【《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42卷第347—348页。】首先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上是先进的,在经济上是落后的;而与社会主义国家并存的资本主义大国,在政治上是落后的,在经济上则是先进的。这一尖锐矛盾增加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困难。要解决这一矛盾,除了利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政治上和生产关系上的优势,依靠本国人民的积极性自力更生搞建设之外,还要善于利用国际工业技术力量。这是列宁自十月革命以来一再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中,他指出:“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34卷第170—171页。】当时,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 +=总和=社会主义。”【《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34卷第520页。国内战争时期,他在《致美国工人》一文中提出,要设法取得技术上比较先进的国家对苏俄的帮助。【参见《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37卷第188页。】此后,在谈到实现全俄电气化计划时,他多次强调引用外国的技术、设备和资金,认为“没有外国的资本和生产资料的帮助,我们就不能很快执行这个计划”【《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40卷第75页。】他还要求运用最新的资本主义技术来改善本国的企业。“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41卷第177页。】

(三)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利用外资更是摆脱危机的重要手段之一。当时的苏俄,由于7年的战争,经济遭到毁灭性摧残,被列宁形容为“被打得遍体鳞伤的叫花子”。为了尽快摆脱困境,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更应当积极争取一些外援。他认为:“在革命(指世界革命——引者)还没有到来以前,资产阶级的资本对我们是有利的。当我们国家在经济上还极其薄弱的时候,怎样才能加速经济的发展呢?那就是要利用资产阶级的资本。”【《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40卷第42页。】他又说:“现在是否必须这样提出任务:鉴于苏维埃政权因经济破坏和落后而面临垮台的巨大危险、落后和赶不上的危险,只能这样提出任务:借助联合外国资本赶上去?……如果五年能解决,那就是伟大的胜利。这才是切实地,而不是幼稚地提问题的方法。”【《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40卷第379页。】为解除人民痛苦着想,“只要能够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我们不惜让外国资本家拿走2000%的利润”【《列宁全集》第1版第32卷第304页。直到1922年底,列宁还坚持这样的看法:“没有外国资本参与我国经济的发展,要迅速恢复经济是不可能的。”【《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43卷第295页。】

(四)帝国主义之间、各个经济集团之间的矛盾,制造了可以为社会主义国家利用的条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消灭竞争,而是在更大规模上以新的形式加剧了它们之间的竞争,产生并加剧了一系列矛盾。“我们过去所以打败世界资产阶级,是因为世界资产阶级不能团结起来。”【《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40卷第42页。】只要善于利用这个矛盾,就可以为社会主义国家带来经济上的利益。“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利用资本家对利润的贪婪和托拉斯与托拉斯之间的敌对关系,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41卷第177页。】

基于上述分析,列宁主张积极开展对外经济联系工作,实行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积极进展、机动灵活的对外经济政策。他在俄共(布)十大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对外经济战略思想:“对我们来说,同其他先进国家的国家托拉斯实行这种联合,是十分必要的。”【《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41卷第27页。】他反对闭关锁国的主张和盲目排外的情绪,把诸如“我们无敌于天下”“我们大家吐点口水也能把外国人淹死”之类的言论斥之为胡说八道,并说:“这种胡说愈是披上‘纯共产主义的’外衣就愈危险。”【《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50卷第201页。】他指出:“如果不实行租让政策,不抛弃偏见,不抛弃地方‘爱国主义’,不抛弃行会‘爱国主义’和所谓我们自己‘想办法’的看法,我们就不能认真地提出立即改善经济状况的问题。”【《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41卷第164页。】

列宁在研究利用国际市场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出发点还在于活跃国内市场,弥补其不足,保持它的稳定性。在他看来,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是两个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市场。社会主义的国内市场是由国家计划指导的(调节商业),可以由国家来控制和掌握;国际市场则不可能由一个国家控制和掌握,它完全是无计划指导的市场。但这两个市场相互影响,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国际市场往往与国内市场的沟通更直接一些,而社会主义国家则可以有控制地把国际市场的直接影响变为间接影响,但无论如何这种影响是始终存在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认识和利用这种影响,对于保证经济调节、活跃国内市场、促进工农业生产有着重要作用。关于这个问题,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进行过多次探索。

从列宁的论述看,他充分认识到发达市场经济是由国内和国外两个相互联系的市场为基础的,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同世界市场联系起来。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一个必然因素,而恰当地处理好两个市场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一条重要原则。

列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多种灵活形式

发展对外贸易。列宁说:“我们现在的情况是:我们虽然没有获得国际胜利,即对我们来说是唯一可靠的胜利,但是却给自己争得了能够同那些现在不得不与我们建立贸易关系的资本主义列强并存的条件。”【《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40卷第23页。】他说:“有一个极大的因素,使我们能够在这种复杂而又十分特殊的情况下存在下去,这一因素就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同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贸易关系。”【《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40卷第25页。】特别是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对外贸易有了较快的发展,他多次要求全党学会做生意,接受国际市场的考试,强调:“我们绝对必须同资本主义国家(只要它们还没有完全垮台)进行贸易”,“只要资本主义国家还照样存在,我们就必须同它们做生意”。“不管它曾经怎样敌视我们,也不得不同意和我们做交易,同我们来往。”【《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43卷第2、4、304页。】“如不进行对外商品交换,共和国的经济复兴是不可能的。”【《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51卷第434页。】他亲自给美国人写信,表示欢迎建立贸易关系:“我们是十分重视我们今后同美国的生意往来的。”【《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50卷第159页。】为发展对外贸易,他领导苏维埃初步建立了新的外贸体制。

租让制作为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特殊形式,即将一小块地方或行业租赁给外国资本。实行租让制的客观条件,一是在外国资本方面,由于世界市场日趋狭小,有相当数量的剩余资本需要自然资源,只要对它们有利,就能够接受租让条件;二是在苏俄方面,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自然优势吸引外资。列宁当时考虑能够租让的有巴库的石油、北方的森林、西部的荒地,还有一些矿山。列宁还考虑过利用租让制的办法开发堪察加。他在1921年4月给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等共和国共产党员的信中,指示他们:“通过实行租让和商品交换政策,对资本主义的西方在经济上要千方百计地加以利用,加强和加紧利用。石油、锰、煤(特克瓦尔切利煤矿)、铜——丰富的矿产资源还远远不止这些。有充分的可能来广泛实行租让政策和开展同外国的商品交换。”【《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41卷第195页。】

列宁在世时比较重视美国百万富翁尤里·哈默及其子阿尔曼德·哈默对乌拉尔石棉矿的租让合同和文具生产、销售的租让合同,亲自接见了小哈默。列宁多次写信给俄共(布)中央介绍他们父子的情况,认为“作为贸易的开端,这个合同具有重大的意义”【《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51卷第508页。】“这是通向美国‘实业’界的一条小径,应该千方百计加以利用。”【《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52卷第441页。】根据阿尔曼德·哈默的回忆,列宁对他讲了这样一段话:“在世界各国中,我们认为美国是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我们邀请美国人到俄国,是为了请他们教我们生产的方法,把我们的工业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对这样的援助,我们愿意付出代价,答应美国资本绝对不受侵犯,保证它在一定时期内能从它承租的工商企业中赚到钱。”【上海外国语学院列宁著作翻译研究室编译:《回忆列宁》,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页。】这段话体现了列宁租让制的基本思想。

同外国联办合营公司。如前所述,这是当时引进外资的一种股份制形式。列宁倡导利用这种形式学习商业。“第一,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学习做生意,这对我们是必要的。第二,如果我们认为必要,我们随时都可以取消这种公司。”【《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43卷第288页。】当时规定,合营公司本国股份不得少于51%,在这个前提下广泛吸收外资,并利用外国资本家在国外的地位开展对外贸易。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苏俄一两年内就组织了24个合营公司,如“苏德合营五金公司”“美俄贸易股份公司”“苏英木材合营公司”,等等。列宁在坚持外贸垄断的同时,强调要多开办这类公司。在俄共(布)十一大,他把办这种公司、学习经商当作基本经验之一。在《关于对外贸易垄断》(1922年12月)一文中,他特别提出:“成立合营公司的办法是能真正改善对外贸易人民委员部这个糟糕的机关的唯一办法,因为实行这个办法,外国商人和俄国商人就会在一起工作。”“利用合营公司进行长期的认真的学习,这是恢复我国工业的唯一途径。”【《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43卷第335、336页。】

借贷。在列宁看来,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借贷关系是完全允许的,也是可行的。他多次讲过利用借贷外资等筹措电气化的资金(大约占总投资额的五分之一)、进口一些活跃市场的商品。俄共(布)十一大、十二大、十三大都提出了从国外争取借款的建议。

聘请外国专家传授技术。列宁一直很重视这种形式。他曾多次提出高薪聘请一大批外国技术专家来传授技术,每年付出五千万或一亿卢布,“从国民经济的利益来看,从由陈旧的生产方法过渡到最新的、最完善的生产方法来看,花这笔钱是完全有理由的。为了学习好的生产方式和方法而花这样一笔钱,是应当的,是值得的”【《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34卷第130页。】

收集技术情报。列宁认为:“我们现在向欧美学一学是很有必要的。”【《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52卷第454页。】这些资料对于制定经济计划、发展内外贸易、改进企业的技术装备,都十分重要。

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和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新时代的理论创新

列宁关于世界经济和利用世界资本主义成果的论述,已经过去一个世纪,但是其精髓仍然需要认真借鉴,更需要在实践中获得进一步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对这一重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历史地考量,习近平关于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和全面开放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创新,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把列宁以来的世界经济和扩大开放思想作了进一步开拓、提升,是理论上的又一次飞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简单概括。

(一)对全世界生产社会化、经济全球化做了新的深刻分析,形象地概括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他说:“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第286页。“纵观国际发展史,深刻验证了‘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的规律。各国削减壁垒、扩大开放,国际贸易就打通了血脉;如果以邻为壑、孤立封闭,国际贸易就会气滞血瘀,世界经济也难以健康发展。”【习近平:《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载《人民日报》2018年11月6日。】这是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客观现实基础,具有必然性。

(二)对新时代世界经济形势做了新的判断。当今世界,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休戚相关,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既有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新机遇,也有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总体上两个世界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社会主义经济力量正在壮大,新兴市场国家渐显蓬勃发展之势,逆全球化潮流的势力已呈颓势和衰变,机遇大于挑战。这是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环境和条件。

(三)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战略。这一重要理念体现了全人类当前和长远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已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多国赞同采纳。这是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和我国扩大开放的基本指导思想。

(四)把“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和我国全面开放的重要平台和途径,作为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习近平形象地指出,“一带一路”就是要再为我们这只大鹏插上两只翅膀,建设好了,大鹏就可以飞得更高更远。这一重大合作倡议,既对新时代我国开放空间布局进行了统筹谋划,又对中国与世界实现开放共赢的路径进行了顶层设计。这是我们党关于开放理论的重大创新,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一战略开创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新篇章,越来越多的国家积极参与其中,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把它当作国家振兴之良机。

(五)支持、顺应和引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联合大多数国家,分化、孤立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积极推进构建世界治理新格局。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指出:“各国应该坚持开放融通,拓展互利合作空间。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国际贸易和投资等经贸往来,植根于各国优势互补、互通有无的需要。各国应该坚持开放的政策取向,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提升多边和双边开放水平,推动各国经济联动融通,共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各国应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减少负面外溢效应,合力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各国应该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全球经济进一步开放、交流、融合。”【习近平:《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载《人民日报》2018年11月6日。】

(六)把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作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推进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根本出路及最重要的支点。习近平指出:“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如果永远不敢到大海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总有一天会在大海中溺水而亡。所以,中国勇敢迈向了世界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呛过水,遇到过漩涡,遇到过风浪,但我们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这是正确的战略抉择。”【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载《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面向未来,中国将以更负责的精神、更开放的胸怀、更高质量的增长,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各国共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参见习近平:《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载《人民日报》2018年11月6日。】事实胜于雄辩,40年来,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198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147倍,累计吸引外资超过2万亿美元,已成为世界第一外贸大国,成为营商环境改善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30%。【参见《为世界共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载《人民日报》2018年11月22日。】

(七)以更高水平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原则性就是确保国家主权不受侵犯,坚持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和平共处。在此前提下,采取宽领域、双出进、多形式开放,以经济为主(包括货物、金融等),扩大到文化、生态等领域;“引进来”和“走出去”并行;交往形式多种多样,灵活机动,不拘一格,其中进口博览会是世界首创。

(八)坚持扩大开放和确保安全的统一。在世界交往中,要有忧患意识,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灵活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在利用机遇中迎接挑战,确保国家总体安全。

最后要强调的是,从列宁利用“世界经济”到邓小平打开对外开放大门,再到习近平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时代作出的科学判断。列宁在论证利用“世界经济”时,多次指出:当时正处于资本主义时代,不能忘记国际阶级斗争,现在帝国主义虽然走向衰落,但其力量仍占优势,帝国主义时代还未结束。邓小平在提出和实施对外开放时特别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防止和平演变,“整个帝国主义西方世界企图使社会主义各国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最终纳入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11页。】习近平多次指出,要关注世界斗争形势的变化,研究现代资本主义演变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两手政策。在扩大开放中要保持定力,既不走僵化的老路,更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现在虽然以经济斗争为主要形式,但不能忘记和忽视国家总体安全。总之,我们还要注重世界经济发展的两面性,特别是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必须认识国际斗争的特殊性,警惕和应对“美国优先”的霸权主义及各种遏制中国发展和反对全球化潮流的图谋,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强盛,成为世界人民争取解放、经济繁荣的标杆和引擎。

(杨承训: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教授)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