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列宁和列宁主义若干重要问题研究的对话

作者:●黄宗良 ▲项佐涛    发布时间:2020-04-30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分享到 :

●黄宗良 ▲项佐涛

[编者按]2020年是列宁诞辰150周年。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真正科学的世界观,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强大的思想武器。那么,列宁主义如何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苏联模式与列宁主义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一国胜利论”和民族解放运动理论具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与历史意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怎样的联系?为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本刊特邀请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黄宗良教授、项佐涛副教授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解读。

两年前我们隆重纪念马克思200周年诞辰,今年我们迎来列宁诞辰150周年。列宁是马克思、恩格斯去世之后世界共产党人公认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是一位改变人类社会走向的历史巨人。以他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进行了十月革命,在人类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在他的理论、战略的引导和指导下,世界被划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的政治版图改变了。列宁的名字、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100多年来,人们对列宁和列宁主义一直存在不同看法,有些看法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纪念列宁,我们需要正本清源,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去客观评价列宁和列宁主义。

一、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继承和重大发展

▲首要的一个问题是,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十月革命胜利后,西方资产阶级反对十月革命和列宁主义,一些学者也鼓吹二者不是一脉相承的。

●质疑列宁主义和十月革命,有一个重要的论据,也是总的论据,就是从生产水平问题开始。人们常常引用马克思的话:“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2009年版第592页。)一个农民国家怎么能搞社会主义革命呢?苏东剧变似乎说明质疑者是对的。但是,马克思在强调革命的客观物质条件时,并没有认为只有“物质条件”“已经存在”的国家才能搞革命,没有否定“物质条件”“在形成过程中”的国家没有进行革命的资格。其实,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已具备无产阶级的革命条件的国家,如19世纪70年代的英国、90年代的德国也说不上是“高度发达”和条件“业已成熟”。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时,宣言就指出:“工人的一个成功因素就是他们的人数”(《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版2009年版第13页。),但此时德国、法国居民中农民仍居多数。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程度同社会主义革命条件的成熟程度不是成正比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定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社会化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最终决定因素,但并非唯一的决定因素,“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2009年版第591页。),这是恩格斯晚年阐述的历史唯物论的“合力论”。

人们质疑十月革命的另一个重要依据是:既然大家都承认俄国革命的第一步应该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那就应该由资产阶级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凭什么站到领导的地位上?这个问题要从时代、俄国国情、当时俄国的政治局势来看,而不能从书本上去找答案。具体地说,帝国主义时代,国际交往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已大大不同了:马克思主义产生,思想传播是无国界的;在马克思去世的那一年,普列汉诺夫等人创立“劳动解放社”翻译和宣传马克思的思想;俄国成为各种矛盾的集合点,工农大众承受的是双重的压迫,不仅有资本家的剥削,还有封建农奴制的残余。在双重压迫下,有强烈革命性的产业工人阶级,有接受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的条件,有俄国寻求国家发展道路的革命传统,有马克思主义组织——劳动解放社和1894年列宁组建的彼得堡工人阶级斗争协会的组织领导。

而俄国资产阶级呢?是处在“两团烈火”之中,它“左”怕工农大众的革命运动危及自身,“右”不满沙皇的暴虐统治。所以,他们不仅动摇,而且在紧急关头会成为反革命,用列宁的话说,就是资产阶级自己背叛自己(本来民主革命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资产阶级是个“窝囊废”,没有能力挑起领导担子)。布尔什维克凭什么要等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之后再去搞社会主义革命呢?更何况,在当时的条件下,沙皇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搞得疲惫不堪,人民不堪忍受,士兵在前线缺吃少穿。于是,出现大量的逃兵。士兵不想打仗,人民要的是和平、土地(农民)、面包“三大件”。由此发生了二月革命——民主革命,沙皇政府被推翻,出现了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不想也无力给人民“三大件”。俄国已别无出路。布尔什维克党已有十几年的成长历史,有了符合俄国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大众的强烈要求与愿望的宗旨、纲领、战略和策略,凭什么不能夺取政权?这就是列宁的基本思路:先上战场,再见分晓!因为革命来得这么快,即使对列宁来说,也是意想不到的。所以等他提出《四月提纲》,把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方针时,俄国政坛一下子就炸了锅。普列汉诺夫说他是说“梦话”,孟什维克责难他不顾国情,布尔什维克内部也不乏反对声,认为是“乌托邦式”的计划。列宁的提案经过激烈争论,才在党的第七次代表会议上通过,成为党的方针。

▲我们常说,革命不是在书斋里设计出来的,也不是可以制造出来的。它需要党的组织、领导,而党只有代表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大众的愿望才能壮大自己,才能取得成功。布尔什维克在二月革命后才有24万人,到党的六大(1917年7月底)就发展到24万人。与此同时,各“社会主义政党”的力量对比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由各社会主义政党代表组成的工兵代表苏维埃中,布尔什维克就由少数发展为多数,使苏维埃通过布尔什维克的方针。苏维埃布尔什维克化了。

●十月革命不是个别领导人意志的产物,也不是少数人搞的“政变”。列宁草拟的《和平法令》《土地法令》反映了人民的要求,是革命胜利后在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美国记者约翰?里德(John Reed)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中,对法令通过时的情景作了生动的描述:当大会通过《土地法令》时,“农民的代表们欣喜若狂”;当大会一致通过《和平法令》时,“都情不自禁的全体起立,大家哼着哼着,很快就汇成流畅而高亢的《国际歌》来”。([美]约翰?里德《震撼世界的十天》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45—152页。)这使人想起“革命是人民群众的盛大节日”的话来。

所以,说列宁主义、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你不能说解决一个任务的是马克思主义,解决双重任务的就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其实后者的任务更繁重、更复杂。顺便提一下,人们一般容易觉得十月革命是轻而易举地取得政权,也没死几个人。这其实也是一种误解。讲十月革命一般指攻克冬宫,取得首都(中央政权)。从政治学上说,政权的转变就是革命胜利的标志。但取得中央政权之后,还有三年多的国内战争,严格讲,这就是在全国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伟大斗争。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就是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列宁深知这一点。列宁和马克思说过同样的话,像俄国这样的国家,是“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2卷第226页。)。列宁也深知,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他的思路是:先取得政权,然后在苏维埃的先进制度基础上追赶西欧文明。

▲这里,想更多用政治的途径来解决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的思路十分明确。由此就会造成一系列新的难题。列宁说,“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是由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采取暴力手段来获得和维持的政权,是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政权”(《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35卷第237页。)。在实践中采取过激的措施和行动。列宁还明确地说,资产阶级民主“对被剥削者、对穷人是陷阱和骗局”,无产阶级民主要比任何资产阶级民主“要民主百万倍”等。(《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35卷第249页。)这些提法成了十月革命、列宁主义遭到一些人的谴责和攻击的把柄。我们把问题拉回到探讨列宁主义的实质、列宁主义的历史地位问题。

●我们不采取教科书式的咬文嚼字下定义的方式。现在看来,列宁主义要回答和解决的首先是东方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即农民占大多数的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如何走向现代化,如何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首先也是在这个问题上。这里也包括在俄国这样的国家如何建立一个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而提出民主集中制是列宁主义在党的建设问题上的重要理论创新。特别要提出的是,列宁是把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放在世界革命的大范围内来思考和进行战略部署的。这点我们放在后边再谈。

斯大林对列宁主义下过这样的定义:“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确切些说,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13页。)这个定义有两个问题。其一,似乎列宁主义就是“革命”和“专政”问题。列宁主义被局限在“革命”和“专政”的框子里。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是超出这个框架的。取得政权之后、“过渡时期”之后,社会主义怎么搞,列宁还有大量的丰富的思想。即使是“革命”,列宁也不只是讲“暴力革命”,还提出了“一切权力归苏维埃”口号下的“和平过渡”的设想。即使是讲“无产阶级专政”,列宁还有“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就是工农联盟的提法。所以在这方面,列宁主义的丰富内容、列宁主义的意义被缩小了。其二,似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列宁主义一家,其余都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了。这又把列宁主义的意义和作用放大了。

二、列宁主义与苏联模式

▲现在一般的提法是:苏联的解体是苏联模式的破产(或失败),但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这个提法比较符合实际。那么,苏联模式同列宁主义又是什么关系呢?

●曾有人将苏联模式定义为改良了的斯大林模式,其基本框架是在斯大林时期确立的。因此讲列宁主义与苏联模式,最重要的是弄清楚斯大林时期与列宁时期社会主义模式的异同。

列宁主政六年多。这个时期的社会主义,有“军事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两种模式。历史的实际表明,不能把斯大林模式与列宁主义完全等同起来或完全对立起来,而且在政治和经济政策两个方面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在经济政策方面,新经济政策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实行“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后发生了政治、经济和党内三大危机的情况下提出的摆脱危机的政策。它的提出比较仓促,中间也有些变动,还不够成熟和完善,也未形成基本方针和政策,但毕竟是社会主义建设史上一次重大飞跃,它的实行使苏维埃国家经济得到基本恢复,对于巩固苏维埃政权有决定性意义。100年来,每逢社会主义体制改革时期,人们总要回过头来探究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从中获得启示。布哈林在20世纪20年代末就说过的,它的每一个字都被研读过了。这也可见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是多么巨大。

斯大林在20世纪20年代末提出让新经济政策“见鬼去”(参见《斯大林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50—151页;郑异凡《新经济政策的俄国》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624页。),发动了对城乡资本主义的全线进攻。这无疑是把列宁主张的允许国家调节下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商品经济以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的政策改变了。他的一个理由是新经济政策只是“权宜之计”,列宁不也在俄共十一大提出“停止退却”吗?但应该注意到,列宁说的“停止退却”是指“退却”的措施就到此为止(1922年春),不能再退了,并不是说要退回到军事共产主义政策。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还是属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那么,问题的提法就是:斯大林是不是过早地结束了这个时期?可以这么说。

在政治和政治体制方面,列宁主义和斯大林模式的基本关系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列宁时期的政治体制属于过渡时期的“无产阶级专政体系”,相应的民主称“无产阶级民主”。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民主”将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党代表人民管理国家”将发展为巴黎公社式的“人民管理制”。斯大林在1936年宣布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宣布消灭剥削阶级,也制定了一些相应的制度。宪法规定了普遍、平等、直接选举和不记名投票的社会主义选举制度,停止实行“阶级原则”的“不平等比例原则”。(选举苏维埃代表大会代表,工人职员每25万名选1名,而农民是每125万名选1名,剥削者无选举权。)这是斯大林在制度建设上的重要贡献。但从总体上说,斯大林并没有使“无产阶级民主”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而是使其凝固化,甚至是倒退了。比如,在政党制度上,至1922年底,除布尔什维克党之外,其他政党都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了;但列宁并未做出社会主义国家只能是共产党一党单独存在的结论,没有否定布尔什维克执政条件下,在不反对苏维埃条件下有其他政党存在的可能性。(参见黄宗良《从苏联模式到中国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28—129页。)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经济关系时,明确提出,小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必然会产生小资产阶级政党,“我们要选择的,而且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选择的,只是集中和联合这些政党的行动的形式”(《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41卷第67页。)。做出社会主义国家只能共产党一党单独执政的结论的是斯大林。1927年,他断言:“只能巩固共产党的垄断。”(《斯大林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05页。)1936年,在宣布建成社会主义的时候,他又十分肯定地说:“在苏联只有一个党,即共产党存在的基础。”(《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8页。)再如,在列宁主持下党的十大决定实行“工人民主制”,以代替此前的“极端集中制”,其中主要内容之一是“排除一切委任的制度……从下到上的一切机关都实行普遍选举制、报告制和监督制度等等”(《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4—57页。),而斯大林时期则普遍实行委任制,使党内和社会团体的民主选举流于形式。

两个时期的集权程度也有重大差别。列宁时期诚然也是高度集权,但它处于不稳定状态中,而且处于权力顶端的是党的领导核心,是一个实行集体领导体制的政治家集团。列宁领导时期,党代会一年一次。在最高领导集团中,列宁是在长期党内活动中形成的领袖,但他只是其中平等的一员。党内形成平等争论问题、集体决定重大问题的规矩。斯大林没有坚持列宁主政时期布尔什维克党好的传统和规则,甚至置党章于不顾。在人民民主遭到严重削弱的同时,党内民主和集体领导制度也受到严重的削弱和破坏,形成个人集权、个人决定重大问题的体制。在苏联历史上两个长期影响着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全局性的重大错误,甚至可以说是苏联解体的定时炸弹,即全盘农业集体化和20世纪30年代的大清洗,就是斯大林在政治局尚未集体讨论的情况下发出的方针性的指令。(参见黄宗良《从苏联模式到中国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32—134页。)这是苏共历史上的硬伤。

斯大林之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主政时期,苏联的政治体制和党的领导体制有一些改善和改良,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有了一定的扩大,但是并没有重大的改革,框架没有突破。所以我们重点讲了“斯大林模式”。

三、苏联的解体是对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背离的恶果

▲苏联解体是怎么发生的,它同列宁主义到底有没有关系?

●苏联解体是苏联模式的破产和失败。戈尔巴乔夫是导致苏联解体、苏共丧权的“罪人”和“第一责任人”。从斯大林逝世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30年左右,其间共四任苏共第一把手。其中,长达18年的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对苏联解体关系最为密切。其前期由于柯西金主持的新经济体制改革,苏联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到后期,勃列日涅夫70岁以后,整个领导集团老化,思想保守、僵化了,连“改革”都不提了,只提“完善”体制。而“完善”其实是使原体制更精致、更成熟。在拒绝改革的条件下,“成熟”恰好隐藏着、掩盖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当勃列日涅夫宣布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同苏联利益有关,大有包打天下之势的时候,也正是苏联开始从发展的顶峰上跌落的时候。戈尔巴乔夫要对苏联解体负直接责任。

苏共丧权亡党的原因,概括起来说,就是苏共原来具有的三大优势的丧失。苏共的第一大优势在于它具有比较宽厚的、比较稳固的执政基础,其宗旨、性质、目标曾经得到广大劳动大众真心实意的赞同和拥护,否则就不可能有十月革命的胜利和政权的巩固。从根本上说,执政党同民众的关系如何对执政地位的牢固与否有决定性意义。列宁说,对于执政的共产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42卷第383页。)。联共(布)搞的农业集体化和大清洗运动实际是把“左”的东西强加给社会、强加给民众,而不同意见者即被视为社会主义的“异类”,以“阶级斗争”为武器进行镇压,造成堆积如山的冤假错案。广泛采用的委任制使民主选举流于形式,是脱离民众和广大党员的关键性制度。单一的公有制,指令性的计划经济的赶超型、战备型的发展战略,对广大民众生活的提高造成负面影响,经济建设虽取得重大成就,但不尽如人意。戈尔巴乔夫改革方针的错误使苏联经济出现负增长。至此,苏联百姓对苏共执政终于失去耐心和信心了。

苏共的第二大优势是作为执政的主体的共产党组织,强调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强调铁的纪律,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但是列宁以后,由于党内权力体系发生了背离党章的扭曲甚至颠倒;由于党内不同意见缺乏表达机制,持不同意见的少数人民主权利得不到应有的制度和法规的保障;由于个人崇拜、个人专权破坏了集体领导制度,党员、地方各级党组织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表面上的一致、形式上的一致掩盖了思想混乱、政治分歧和组织涣散,最终使党失去了凝聚力和战斗力。

苏共最重要的优势在于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的实践结合起来,但后来没有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搞教条主义,思想僵化、停滞,使党落后于实践,落后于时代。比如,他们把1928年共产国际作出的资本主义处于总危机的结论一直沿用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不去研究其对手有什么新的变化;他们在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面前自我麻痹,高喊民族问题永远解决了;他们不去深入研究经济运行中市场的作用和力量,一直坚持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系,使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和内在动力……个人崇拜、文化禁锢,思想理论僵化、萎缩,想垄断真理,却丧失了灵魂。苏共也挂着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招牌,但这面褪色、变色的旗帜早已失去了对广大党员和民众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茫然不知所措的戈尔巴乔夫想从改旗易帜中寻找出路。他从欧洲搬来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新招牌,但苏联剧变、解体的过程说明,它同样不能让苏共走出丧权亡党的绝路。

▲可以说,苏共丧权、苏联解体,是列宁之后苏共一步步背离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结果。当然,列宁所确立的党的组织原则与国家结构也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苏联成立时,在国家结构上采取联邦制的形式,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党是领导国家的,于是就出现了联邦制与民主集中制的关系问题。各苏维埃共和国的工作由党中央统一领导,而按照苏联先后三个宪法的规定,各共和国之于苏联是自愿联合、权利平等、自由退出。这样,绝对服从党中央领导,加盟共和国党组织怎么保证它领导之下的地方权力机关有自主决定的权力?

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在民主化的浪潮中,原来被掩盖着的民族矛盾突显和尖锐起来,民族分立浪潮不可遏制,苏共的联邦化砍断了维系多民族的“联盟”国家的民主集中制这根绳索,国家的解体已是时间问题了。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曾提出回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也可以说是想回到这个时期的列宁主义。为什么回不去呢?

●根本问题是苏共这个党脱离群众,变成一个由追求执政阶层利益的政治集团掌控的党,也就是说,苏共已形成一个官僚特权阶层。这个阶层追求的已不是广大民众的利益,而是少数人的利益。你代表谁的利益和要求,广大民众是心知肚明的。在苏联的政治舞台上,一些有“政治觉悟”的人之所以还高喊着列宁主义的口号,也只是明白只有加入这个党,才能升官发财。这样的党还能回到列宁主义的轨道上吗?

这一点对中共今天的党建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我们从严治党,就是要把党建成一个真正的执政为民、立党为公、永远不脱离广大民众的党。为此,就必须把党建的着力点放在抑制形成既得利益的政治集团、防止这个集团掌握党和国家的权力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是完全正确的。

苏共丧权、苏联解体了,但是,列宁的名字在俄罗斯历史上,在俄罗斯大地上是永远抹不掉的,列宁主义的精神、理念,还是俄罗斯优秀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列宁关于时代和世界革命、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三大理论(指“帝国主义论”、“一国胜利论”和民族解放运动理论。)和战略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列宁主义首先是指导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革命理论。但是,列宁自始至终总是把俄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放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世界革命、世界社会主义的范围内来思考和布署。

●马克思、恩格斯把解放全人类作为无产阶级的伟大的历史使命,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略口号。列宁是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推进世界革命、解放全人类是他坚定的信念和行动准则。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资本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如何分析时代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矛盾,如何认识帝国主义的本质、帝国主义战争和革命的关系、俄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关系,成为社会主义者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

在“帝国主义论”(《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35卷第288—289页。)和“一国胜利论”(《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26卷第367—368页。)的基础上,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使本国政府在战争中失败”的行动口号。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把俄国革命视为欧洲革命的序幕,其行动目标是把革命传布到欧洲,帮助欧洲无产阶级摆脱资产阶级统治,把一国革命转变为世界革命,并成立统一的世界共产党组织——共产国际(第三国际)作为指挥世界革命的中心。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是一部对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进行经济学分析、揭示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影响着其后几十年的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巨著。列宁在阐明了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国胜利论”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重大发展,为俄国1917年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毋需讳言,列宁提出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和“最后”阶段,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对资本主义的生命力和自我调节估计不足,对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发展进程估计过快,由此带来的便是革命进程中的激进。在1919年共产国际成立时,列宁预测“国际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已经为期不远了”(《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35卷第503页。)。

▲平心而论,对于急剧变化的社会发展判断的偏差和战略策略的某些失误常常是难免的。列宁的非常可贵之处在于,他同政治舞台的政客和投机者不同,他是一个坦诚和阳光的革命家,总是实事求是地总结革命道路上的经验和教训。在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俄共(布)十大上,他在总结党的内外政策、策略中许多“严重的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现象和失误”时说,党中央“应该弄清楚并且应当努力向全党说清楚”,“我们在进攻时推进得太快了”,“犯这个错误是由于我们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力量的优势”。(《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41卷第7页。)

●列宁主义对世界革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突出意义和主要功绩在于它理论上指导、实际上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就指出帝国主义时代世界已分成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高度评价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是动摇帝国主义统治基础的伟大力量,解放殖民地就是承认民族自决权,即承认被压迫民族有摆脱帝国主义统治、实现政治独立的权利。

在国内战争结束、国际关系出现一种“均势”的时候,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把注意力和工作重心转移到支持东方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上来。列宁拟写了《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在共产国际二大上做了报告,并经大会讨论和通过,为共产国际制定了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路线和策略;稍后在巴库召开的东方各民族代表大会上,又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和全世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当欧洲革命浪潮低落的时候,列宁实际上从“欧洲革命中心论”摆脱出来,认为殖民地国家的劳动群众“一定会在世界革命的以后各个阶段中起非常巨大的革命作用”(《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42卷第47页。)。列宁在其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中英明地预见到:“斗争的结局归根到底取决于如下这一点:俄国、印度、中国等等构成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是完全和绝对有保证的。”(《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43卷第395页。)当我们回顾十月革命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100多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独立的历史发展进程的时候,又一次领悟列宁这个预见,不由得从内心赞叹:这位被他的同龄人、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赞誉为“国友人师”的列宁,真不愧为20世纪一位伟大的历史巨人。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列宁主义

▲毛泽东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的文章《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写道:“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0—1471页。)毛泽东这里讲的是历史的事实。

在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列宁主义都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然是中国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但它同列宁创建的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中共一大就鲜明地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二大就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三大就分清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提出国共合作的策略;四大指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加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党在幼年时期还作出实行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的规定。很难设想,如果没有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中共能够在短短几年内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战略问题上作出如此明确的选择。

当然,党在幼年时期,效仿是不可避免的,在后来“布尔什维克化”的口号下,中共又是共产国际这个统一的世界共产党组织的一个支部,共产国际难免有一些指示不全符合中国实际。但总体而言,正如周恩来总结的,共产国际早期对中国的作用是积极的。在列宁逝世之后,到了共产国际中期,其作用主要是消极的。中共正是在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苏联的经验神圣化的斗争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而毛泽东思想所倡导的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体现的正是列宁主义的精神和作风。

▲列宁主义的主要内容实际上是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特别是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直接的重要启示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庆祝大会上说,改革开放是中共一次伟大的觉醒。何谓伟大觉醒?在什么问题上觉醒?必须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是最有发言权的。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反复强调的是,过去的问题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9页。)这也就是说,中国改革开放是中共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重要的转变,而第一个大动作便是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由“以阶级斗争为纲”、主要靠政治的力量和办法来建设社会主义,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国内政策而言,最大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我们并不喜欢做机械的类比,但是对照一下列宁的晚年思想和实践,二者实在是太相似了。从军事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策,首先也是认识上、理念上的转变。列宁说:“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43卷第371页。)此前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上,现在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去了。”(《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43卷第371页。)中国共产党人在列宁逝世近一个甲子之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开放,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革除苏联模式的弊端,是对列宁主义尤其是对列宁晚年思想的恢复、继承、丰富和发展。

▲我们取得的令世人惊叹的改革开放历史成就,是社会全面的转型,也就是从“传统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除了上述党的工作重心的根本性转变之外,在发展观念和战略、经济体制、政治体系、思想文化、法制和对外政策方面都有重大的发展。比如,在发展观念和战略方面,列宁的观点就是在苏维埃先进制度的基础上赶上西方文明。中共放弃赶超型、备战型的理念和战略,先后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和战略,不仅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成果,也是当今人类社会在发展问题上的一项新的重要文明成果。

●在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机制上,列宁提出的发展商品经济、允许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指的是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在列宁的观念中,完全的社会主义还是要统一计划的国民经济。中国改革开放由斯大林模式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单一公有制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由单一的按劳分配转向以按劳分配为主、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制度。这是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

在政治体制方面,列宁时期因为是“过渡时期”,实行“无产阶级民主”,由党代表人民管理国家的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特征,在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中,把社会主义民主推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与此相联系,在法制方面,列宁有过党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观点,但他也提出过党的决定整个共和国都必须遵守,“任何一个国家机关没有党中央的指示,都不得决定任何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或组织问题”(《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39卷第27页。)。中共确立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方针。这个方针的关键是党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强调任何人、任何组织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在思想文化方面,列宁主张学习欧洲文明主要指的是科技、管理经验。中共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坚持主旋律和多样化相结合的方针,在文化工作中提倡“双百”“二为”方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根基,借鉴和吸取国外积极的文明成果。应该说,这是文化建设比较成熟的方针和原则。

在对外关系方面,在苏俄转向和平的经济建设以后,列宁在没有放弃世界革命的前提下,在苏俄和西方处于“均势”的条件下,形成了处理同资本主义国家相互关系的和平共处原则。而在斯大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和“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和框架下,苏联实际上处于半封闭的状态。我国从封闭半封闭转向全方位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我国把改革开放作为基本国策确定下来,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和合作共赢、互利共享的对外开放战略,这在大国崛起的历史上是独树一帜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努力同各国人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想,在国际上得到积极的回应,被联合国写进相关文件。

▲现在,我们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指日可待,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也只有30来年时间。“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可以从列宁主义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列宁主义的光辉,列宁忠于人类解放事业、忠于人民的高贵品格,列宁坚持真理的坚强意志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榜样。有人说,中国人接受的列宁主义是斯大林模式的列宁主义,这个判断很片面。总体上说,中国共产党人接受的列宁主义是全面、系统、原汁原味的,许多鸿篇巨制中国人都是熟悉的。我觉得列宁主义对今天中国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