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精神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启示研究

作者:石磊    发布时间:2020-07-03   
分享到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大别山军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铸就了以“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一心为民、永跟党走”为主要内容的大别山精神。当前,弘扬大别山精神,汲取大别山革命斗争中的智慧和力量,能够为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大别山地跨鄂、豫、皖三省,北依淮河、南靠长江,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近代以来,这里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最早传播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最早发展的地区之一。这里在不同时期曾建立过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豫鄂边抗日民主根据地 1 、中原解放区等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革命根据地。这里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建立新中国,革命火种始终不熄,红旗始终不倒,孕育出伟大的大别山精神。

大别山是革命老区,也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大别山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他在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大别山光荣的革命历史,2010年、2016年和2019年分别到大别山区的湖北红安、安徽金寨和河南新县,瞻仰革命遗址,缅怀革命先烈,看望老区人民,指导老区脱贫攻坚。他指出:“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国将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工作也进入紧要关头。面对这场硬仗,深入研究、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汲取大别山革命斗争中的智慧和力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精神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别山革命斗争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别山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长时期艰苦卓绝、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壮丽、彪炳史册的伟大胜利。

(一)党创立前后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和根据地

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大别山区传播。1920年10月,董必武等成立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开始在鄂东大别山区秘密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此后,豫南、皖西的党组织也纷纷建立。在党的领导下,大别山工农群众参加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声援五卅运动、组织农民协会抗租抗息……各种形式的革命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八七会议后,鄂豫皖三省党组织领导大别山工农群众先后发动黄麻、商南、六霍三大起义,创建鄂豫边、豫东南、皖西革命根据地,组建工农红军,走上武装割据道路。1930年,中央决定以这三块根据地为基础,连接组成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边特别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1932年6月,根据地发展到鼎盛时期,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350万,是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发展到4万5千余人 。此后,在遭受敌人重兵“围剿”,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先后进行战略转移后,红二十八军仍然在大别山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延续了红旗不倒的传奇。

据统计,鄂豫皖苏区“1955年至1964年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就有570人,占当时全国将军总数的35.5%” 。全国十大“将军县”,大别山区占到一半 2 。

(二)抗日战争时期,大别山是党领导人民军队抗击日寇的重要战场

全面抗战爆发后,红二十八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开赴抗日前线,参与创建淮南抗日根据地,成为华中地区抗日的重要力量。为加强武汉周边敌后抗日力量,1939年初,中央派李先念整合豫鄂边区抗日武装,组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建立和巩固了豫南、鄂中、大山头等根据地,豫鄂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初具规模。1940年1月,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成立,“皖南事变”后整编为新四军第五师,依托大别山开展武装斗争,抗击日军数量一度达三个半师团约6万人,占当时侵华日军总兵力的10% 。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也不断扩大,成为地跨五省边区的重要战略区,形成对武汉的战略包围。1944年夏,按照中央指示,新四军第五师派出部分兵力进军河南敌后,“经过8个多月的战斗,新辟了东西70余公里、南北近100公里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

抗战期间,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新四军第五师,前后抗击15万日军和8万多伪军,歼灭日伪军队4.3万人,建立8个专区和11个中心县、66个党政军组织齐全的县级抗日民主政权 ,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和周边敌后战场的斗争,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三)解放战争时期,大别山是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进而夺取全国胜利的转折之地

1946年6月,国民党调集30万兵力进攻大别山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此前,为防备可能发生的内战,中共中央组建中原局、中原军区和中原解放区行政公署;令八路军三五九旅、河南军区部队与新四军第五师合编为中原军区两个野战纵队和三个独立旅。面对重兵围困,中原局、中原军区果断实施突围,并继续在各地坚持游击战争,“钳制了蒋介石正规军30个旅以上,使我华北、华中主力渡过蒋介石进攻的最困难时期,起了极大的战略作用” 。

随着国民党军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决定实施战略反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并选择大别山为主要突击方向。

此时,大别山是长江沿岸唯一有中国共产党的部队活动的地方。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揭开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并最终站稳脚跟,顺利实现中央的战略部署。毛泽东评价:“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二、大别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

大别山革命斗争铸就了以“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一心为民、永跟党走”为主要内容的大别山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

(一)坚贞忠诚

坚贞忠诚就是忠诚于党的事业,忠诚于理想信念,即使面对挫折与磨难,依旧能够牢记初心使命,坚守精神追求。党领导的大别山革命斗争能够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坚持28年红旗不倒直到最终走向胜利,这与中国共产党人拥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密不可分。曾任中共麻城特别支部书记的王幼安,在为自卫军运送武器途中不幸被捕,狱中虽受尽酷刑,却坚贞不屈,写下“马列思潮沁脑骸,军阀凶残攫我来,世界工农全秉政,甘心直上断头台”的慷慨诗句 ,最后英勇就义。正是千千万万像王幼安这样的革命者矢志不渝坚守理想信念、奋不顾身捍卫理想信念,大别山革命斗争才能披荆斩棘、一路向前。

(二)牺牲奉献

为了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人无怨付出、无悔奉献,英勇斗争、不计名利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大别山革命斗争,几乎无时不处在敌人的封锁与“围剿”之中,不畏牺牲、甘于奉献也是党领导下的大别山军民贯穿始终的优秀品格。中原突围时,中原军区第一旅奉命执行牵制任务,佯装主力向东挺进。面对敌人30万大军围困,佯装主力危险不言而喻。旅长皮定均抱定牺牲决心,不仅顺利完成掩护任务,更是整建制完成突围,创造了奇迹。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区“先后有两百多万人参军参战,数十万人牺牲,仅民政部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就有13万多人” 。

(三)一心为民

一心为民就是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在大别山革命斗争历程中,党及所领导的革命军队,始终把解放人民、为人民谋利益摆在首要位置。黄麻起义胜利后,建立的农民政府立即颁布施政纲领,提出“建立工农政权,实行民主自由,改善劳动群众生活;实行八小时工作,增加工资” 。1929年6月,鄂豫皖苏区第一部土地法大纲——《临时土地政纲》颁布,1930年夏苏区已基本实现耕者有其田。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苏区仍大力解决群众上学、就医难题,根据地中心区学龄儿童入学率一度超过90% 。翻身后的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形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四)永跟党走

永跟党走就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做到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听党话、跟党走。坚持党的领导是大别山革命斗争薪火不熄、不断胜利的根本保证。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决定新四军第五师、河南军区部队和八路军三五九旅合并组建中原军区。原本各是威震一方的主力部队,合编后建制有调整,领导人职务也有变动,但为了革命大局,他们都无条件服从中央部署。1947年8月,刘邓大军在刚刚结束近一月的恶战、部队伤亡较大、炮弹消耗殆尽的艰难情况下,坚决贯彻中央指示,放弃休整,不要后方,不要补给,千里跃进大别山。正如邓小平在部队出发前所言:“为了这个大局,我们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这个担子都得挑起来,大的代价会换来全局的改变。”

三、弘扬大别山精神,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用鲜血和生命铸就而成的大别山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的精神动力。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弘扬大别山精神,对于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一)弘扬大别山精神,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坚持党的领导

大别山革命斗争的历史启示我们,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正是有了党的坚强领导,大别山革命斗争才能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推进力度前所未有。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召开多次脱贫攻坚专题会议,强化顶层设计。全国建立“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体制,层层签订责任书,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脱贫的工作局面。开展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及“回头看”,加大监督力度。进入决胜之年,党中央直接约谈部分县委书记,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开展挂牌督战,确保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贯彻体现到脱贫攻坚的全过程、各方面,统一意志、集中力量,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靠前指挥,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二)弘扬大别山精神,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坚持科学理论指导

大别山革命斗争的历史启示我们,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要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正是指导大别山革命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亲自考察调研,亲自谋划决策,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创新经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在这一科学理论指导下,我国不仅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精准扶贫之路,也为世界各国消除贫困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精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脱贫攻坚。同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分析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三)弘扬大别山精神,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坚持为民宗旨

大别山革命斗争的历史启示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正是赢得了广大人民的真心拥护,大别山才会出现“村村有烈士、户户有红军,山山埋忠骨、岭岭铸忠魂” 的感人场景。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复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充分彰显了人民领袖为人民的深厚情怀。为确保“不落下一个”,党中央确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精准施策,实行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建立脱贫攻坚工作体制机制,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 3 ,强化政策保障力度,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贫困群众得到真正实惠,2013年至2019年,832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 079元增至11 567元,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 416元增至2019年的9 808元 ,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的努力方向,继续通过政策、机制、资金、项目等措施多管齐下,稳定实现贫困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的脱贫攻坚目标。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做到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调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充分激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四)弘扬大别山精神,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坚定斗争精神

大别山革命斗争的历史启示我们,斗争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面对前进路上的风险挑战,要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正是有了坚强斗争精神,党领导的大别山革命斗争才能不断战胜残暴的敌人,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硬指标和军令状,必须如期完成,没有丝毫弹性,更没有任何退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全党,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面对脱贫攻坚中的各种困难挑战,广大党员、干部凭借坚定的斗争意志、顽强的斗争精神,动真碰硬、担当作为、无私奉献。全国累计有290多万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奔赴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 ;仅江西省就有40位扶贫干部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通过不懈奋斗,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2012年底至2019年底,我国贫困人口从9 899万人减至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 。

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从取得决定性成就到实现全面胜利,困难和挑战依旧存在。虽然全国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总量明显下降,但剩下的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脱贫攻坚工作难度加大;特别是要确保脱贫群众不再返贫并不断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更是一项长期任务。这都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继续坚定信心不动摇,撸起袖子加油干,创新思路、真抓实干,一鼓作气、斗争到底。

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凝练而成的大别山精神,展现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和精神风范。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进一步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定信心、提振干劲,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 谢环驰,鞠鹏.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N].人民日报,2019-09-19(01).

[2] 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3] 《李先念传》编写组.李先念传(1909-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4] 何光耀,李少瑜.抗日战争中的新四军第五师和鄂豫边区[J].政策,2015(9):21-24.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6]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湖北省民政厅.湖北革命烈士诗抄[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

[8] 乔新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J].求是,2017(6):50-51.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回忆邓小平: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0]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01).

[11]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12] 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注释

1 历史资料中,“豫鄂边区”与“鄂豫边区”经常通用。一般将1941年12月之前的边区称“豫鄂边区”,之后称“鄂豫边区”,本文亦参考这一习惯表述。

2 分别是湖北红安、安徽金寨、湖北大悟、河南新县和安徽六安。

3 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石磊,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

(来源:《理论建设》2020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