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村而来  往天下而去

——纪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出15周年

原标题:从山村而来 往天下而去
作者:曹前发    发布时间:2020-08-17    来源:中国环境报
分享到 :

2002年10月12日,习近平同志来到浙江省工作,在这里工作了4年多,跨6个年头。2016年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深情地回忆道:“杭州也是生态文明之都,山明水秀,晴好雨奇,浸透着江南韵味,凝结着世代匠心。”“我曾在浙江工作了6个年头,熟悉这里的山水草木、风土人情,参与和见证了这里的发展。”“我多次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个朴素的道理正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同。”

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浙江的生态建设,强调通过建设生态省来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八八战略”总方略中提出打造“绿色浙江”,到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为推动生态省建设的有效载体,再到进一步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绿色发展理念事关浙江乃至中国未来的永续发展大计,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源头。

远见卓识源于切身实践,高瞻远瞩始自深入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关系的深刻认识,来源于他长期以来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

2020年1月6日,在给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的学生代表回信中,习近平主席提到自己青年时代对生态文明的思考:“40多年前,我在中国西部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村庄劳动生活多年,当时那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曾因过度开发而受到严重破坏,老百姓生活也陷于贫困。我从那时起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己。”从这里可以看出,插队陕北的生态情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起点。

1985年,习近平同志担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期间,主持制订了《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特别强调:“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1988年-1990年,习近平同志主政福建宁德,他肯定:“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习近平大力支持长汀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的生态治理样本,折射出习近平同志清晰的生态理念。

浙江天目山余脉的余岭脚下,一个名叫余村的小山村,占地4.86平方公里,三面环山,一条小溪从中穿过,是一个典型的山村。

余村境内多山,有着优质的石灰岩资源。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余村人靠山吃山,先后建起了石灰窑,办起了砖厂、水泥厂,成为全县最大的石灰岩开采区。当时全村280户村民,一半以上的家庭在矿区务工。石矿也被村民称为全村人的“命根子”。这一“石头经济”模式,曾让余村风光无限。

到20世纪90年代,余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0多万元,名列安吉县各村之首。那时县里镇里的大会小会上,都把余村当典型。村强了,民富了,但好环境却没有了。“石头经济”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当时矿区烟尘漫天,常年一片灰蒙蒙的,许多村民都不敢开窗户。大雨之后的河道,水的颜色跟牛奶一样,都是石灰水,沉淀后才能用。整个村笼罩在灰蒙蒙的粉尘中,经年下来,村里患上呼吸道疾病的人也多了。

2003年7月,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召开。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把“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一条正式提出。建设“绿色浙江”的决策迅速传到每个县、每个村。当年,在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生态省战略的大背景下,安吉县提出创建全国第一个生态县的规划。

是继续走一味索取资源的发展模式,还是另谋出路?余村人在认真分析了客观形势和自身资源特点后,痛下决心,作出了由“石头经济”向生态旅游经济转轨的重大抉择,决定放弃300多万元的集体收入,还一片绿水青山。2003年-2005年,余村相继关停了矿山和水泥厂。当年的关停举动,有不少人不理解。但只有关停矿区,余村才能真正走上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之路,老百姓才能生活得更好。关停矿区,让余村的集体经济收入锐减。但这一痛定思痛的举动,让余村赢得了好名声,更让余村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安吉余村调研。在村里简陋的会议室,习近平同志听取当地镇委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的汇报。当得知余村人关停了矿山,开始发展休闲旅游时,他非常高兴,即兴讲了话。他说:“生态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推动经济增长,这样的经济增长不是发展。”“我们要留下最美好的、最可宝贵的,也要有所不为,这样也许会牺牲一些增长速度。”“刚才你们讲了,要下决心停掉矿山,这些都是高明之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安吉的名字,我想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经济发展的和谐。”“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要有所得,有所失……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要知道放弃,要知道选择。”“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习近平同志首次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理念。在随后发表的《之江新语》中,习近平同志这样阐释:“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习近平同志尖锐批评一些干部的错误认识: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把经济发展简单化为GDP决定一切。“那种要钱不要命的发展,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基于多年来的切身实践与思索,习近平同志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揺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生动形象、意境深远,体现了我国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这一理念,是习近平同志破解浙江发展难题、总结浙江发展经验的理性升华,是他长期研究思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认识飞跃,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道路深刻反思的思想结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提出,恰似阵阵春风,从山村而来,往天下而去。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原载《中国环境报》2020年8月17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