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原因和伟大意义

——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

作者:汪文庆    发布时间:2020-11-11   
分享到 :

编者按: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党史部门根据各级党委的安排和部署,开展研讨和宣传教育活动。为了准确把握这次纪念活动的主题,《中共党史研究》就社会各界,尤其是党史工作者关心的一些重大问题,专访了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

如何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记者: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应该如何把握好活动主题?

曲青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永远值得纪念的一件大事。长期以来,我国每逢五、逢十周年,都举行相关纪念活动。今年的纪念活动是根据惯例来安排的。这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大局作出的重要部署,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搞好这次纪念活动,就要深刻认识活动的主题。这个主题是什么?概括起来是四名话:一是铭记历史,二是缅怀先烈,三是珍爱和平,四是开创未来。这四句话来自哪里?来自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先后发表的三次重要讲话。第一次是2014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纪念的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次是9月3日,他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纪念的目的就是要铭记历史、警示未来,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加奋发有为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第三次是12月13日,他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举行公祭仪式,就是要表达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宣示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举办抗日战争纪念活动目的的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我初步体会,他的重要讲话首先强调了不忘历史。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安身立命的根基,是不能忘记的,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但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第二强调了缅怀先烈。就是通过宣传民族先烈的生平业绩,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抗战精神,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第三强调了珍爱和平。和平来之不易,要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捍卫胜利果实,维护战后国际秩序,避免历史悲剧重演。第四强调了开创未来。历史无法重来,未来可以开创。要从历史当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团结一致向前看,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今年纪念活动的指导思想,贯彻到各种纪念活动中去,贯彻到纪念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来,产生实际效果。

记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20世纪中华民族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于推动中华民族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事业具有重大意义。您是如何认识抗日战争胜利重大意义的?

曲青山: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抗日战争已经过去70年了,但在许多方面又与今天的现实存在着联系。要了解中国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而不是别的样子,了解中国今后将向何处去,就必须认识抗日战争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独特地位。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谈:一方面是从历史的眼光来谈,思索抗日战争胜利对于推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重大作用;另一方面是从未来的眼光来谈,探求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未来发展提供的借鉴和启示。很多时候,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度,既往前看,又往后看,才能更清晰地洞察历史风云,更准确地把握前进方向。

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要把抗日战争放到近代以来170多年的历史中去看,放到无数仁人志士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去看,这样才能真正看清楚。

在工业革命发生前的几千年时间里,中国经济、科技、文化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进入近代以后,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和列强的入侵,中国落伍了,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奋起抗争,却一次次遭受挫折和失败。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抗日战争胜利为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到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之所以称其是历史转折点,一是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二是抗日战争决定性地改变了中国内部政治力量的对比。抗日战争中,军事上与国内政治关系上同时并存着两个过程、两种演变。一个过程、一种演变是日本的力量由强变弱,由军事胜利推进到最后彻底失败;另一个过程、一种演变是国内两大政治势力即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力量朝相反方向行走,人民力量迅速壮大起来。这两个过程、两种演变紧密相连。前一个演变关系中国亡国不亡国,民族能否独立;后一个演变关系此后将是新中国还是旧中国,人民能否解放,能否打开走向现代化的光明前途。谁在抗日战争中更出力,谁就在抗战以后更有力量,更有发言权,更能左右战后中国的发展走向。国民党由前期积极抗战,比较得人心,变为后期消极退守,保存实力,坚持专制统治,逐渐丧失人心;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收复大片国土,力量大幅度上升,得到人民拥护,在国内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抗日战争结束以后,1947年是国共力量对比的重要转折点。人民解放战争三年多就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随之诞生。不久,中国又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踏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新中国代替了旧中国,中华民族独立了,人民解放了,国家现代化的路打通了,给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古老的中国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征程。所有这些,归根到底就是由抗日战争这个历史转折、这个力量准备所造成的。用一句话来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枢纽—这就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从未来的眼光来看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抗日战争中汲取智慧和启迪。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在这样一个历史的重要关头,抗日战争的胜利可以给我们很多深刻而重要的启示。这些启示,是付出巨大代价换来的,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应该牢牢铭记。历史的启示有哪些呢?

抗日战争的历史告诉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抗战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较之以前任何时代都表现得更强烈、更广泛、更持久、更深入,并由此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这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我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抗日战争的历史告诉我们,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维护了抗战大局,保证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直至最后胜利,是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我们要紧密团结,万众一心,用13多亿人的智慧和行动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抗日战争的历史告诉我们,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确立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策略,掌握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以及自我批评三大作风,从而引导党不断克服困难,走向胜利,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我们要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抗日战争的历史告诉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到了列强长期侵略和欺凌,但中国人民从中学到的不是弱肉强食的强盗逻辑,而是更加坚定了维护和平的决心。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民族尊严绝不允许任何势力侵犯,同时任何力量也不能动摇我们坚持和平发展的信念。中国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

记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您是如何认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和历史启示的?

曲青山: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战火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口卷入其中。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者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给人类文明造成空前浩劫。面对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惨烈后果,人们痛定思痛,认真研究、反思、总结这段历史。我最近看美国著名学者威尔·杜兰特及其夫人阿里尔·杜兰特写的《历史的教训》一书。杜兰特夫妇认为,人类的历史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生产的进步是巨大的,但是人文规范的进展是非常缓慢的,人性的变化,特别是自私、贪婪、欲望、好色、妒忌、攀比等消极层面的变化更是极其缓慢的。这是人类一代一代延续,而历史往往重复老路,战争始终像一个幽灵一样伴随着人类发展历程的原因。杜兰特夫妇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历史的经验应该传承下去,历史的教训必须铭记,而这正是我们研究历史的目的。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二战后的世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人类实现持久和平与繁荣提供了契机。这一胜利,不仅彻底摧毁了世界法西斯反动势力,而且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它壮大了世界进步力量,有力地冲击了旧时代列强争霸的国际体系,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方兴未艾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广阔道路。它挽救了人类文明,避免了历史倒退,广泛传播了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和平的基本价值,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持久影响。它促进了联合国的成立,推动制定了联合国宪章和其他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开始形成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新机制。

今天,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但人类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世界各国要携起手来,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建设地球和平家园。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告诉我们,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不是人类和平之计。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世界各国不论大小、强弱和贫富,也不论实行怎样的社会制度,都应当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二战胜利后,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对纳粹德国战犯的审判,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以及中国、苏联等国家的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审判,使发动侵略战争、双手沾满各国人民鲜血的罪魁祸首受到应有的惩处,把战争罪犯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一审判的正义性质是不可动摇、不容挑战的!我们要坚决捍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坚决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决不允许否认和歪曲侵略历史,决不允许军国主义卷土重来,决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一切轻言改变战后国际秩序的言论,都很有可能带来世界的动荡不安,给人类这个命运共同体带来严重灾难,必须高度警惕。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告诉我们,睦邻友好、共同发展是中日两国关系唯一正确的道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都是对中日关系的损害。日本方面应该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未来负责的态度,从维护中日友好,维护亚洲地区稳定与发展的大局出发,以慎重态度严肃对待和妥善处理历史问题,认真记取历史教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如何正确把握抗日战争研究和宣传中的几个重大问题

记者:中国的抗日战争,经历了由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的过程。您如何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

曲青山:认识局部抗战与全国性抗战的关系,首先要厘清抗日战争的起点问题。抗日战争的起点是九一八事变还是七七事变,长期以来认识并不完全一致。但在学术界,大多数人形成的共识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1937年七七事变是全国性抗战的开端,二者之间即为局部抗战。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局部抗战与全国性抗战的关系。

一方面,局部抗战与全国性抗战具有统一性。从中日两方面来看,14年的抗日战争都是一个整体的发展过程,局部抗战是全国性抗战的基础和准备,全国性抗战是局部抗战的继续和发展。从日本方面来看,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无论日本侵略中国的政策、步骤、范围、手法如何变化,它始终遵循和坚持企图灭亡中国并征服亚洲的“新大陆政策”。其所图谋的不是通过战争获取局部的利益,而是通过局部侵略向全面侵略发展,吞并中国乃至亚洲。从中国方面来看,九一八事变后,即开始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救亡运动。不管过程多么漫长、道路多么曲折、斗争多么复杂,全民族抗战的方向坚定不移,中华民族伟大觉醒的潮流不可阻挡。大敌当前,全国各阶级、各政党,尤其是国共两党,不能不重新考虑自己的态度和政策。共产党由抗日反蒋、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民党则由对日不抵抗到抵抗,由消灭共产党到接受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这是在局部抗战期间逐步实现的。而从七七事变到抗战胜利,尽管国民党内有叛变、动摇,国共之间有磨擦、冲突,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了下来,全民族抗战坚持了下来。总之,我们不应将七七事变前后割裂为两个不同性质的发展阶段,否则就斩断了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脉络。另一方面,局部抗战与全国性抗战又具有重大差别。这种差别的突出表现,就是七七事变前后中日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具有实质性变化。七七事变以前,尽管民族矛盾逐渐上升,阶级矛盾逐渐下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形成,但中国仍然处于严重的分裂状态,无论是国民党内部,还是国共两党之间,矛盾和斗争都十分激烈。虽然国共两党都做了一定的抗战准备,尤其是共产党抗战最早,最坚决,也最积极,但军事抗战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和上海等地区,规模、范围、投入都比较有限。七七事变之后,国内阶级矛盾让位给中日民族矛盾,国共两党转变为合作抗日。这个转变非常重要,标志着全国团结抗战的形成,全民族抗战真正实现。中华民族在空前觉醒,它的巨大凝聚力在这个时候最充分地显示了出来。全国性抗战的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投入之多,是局部抗战不可比拟的。

总之,局部抗战与全国性抗战是抗日战争两大发展阶段,既有统一性,也有差异性。我们既要充分肯定全国性抗战,也要充分肯定局部抗战,二者不可偏废。

记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逐步形成了两大战场,即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对这两个战场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您如何评价?

曲青山:两个并存战场的出现,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特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分别由国共两党主导。过去,海内外学者对两个战场的研究,都曾出现一些不够全面的看法。比如有的笼统地把正面战场称为国民党战场,敌后战场称为解放区战场。这是不完全符合实际的,共产党所统辖的部队曾在正面战场作战,也曾有相当一批国民党军队在敌后作战。有的只承认某一战场的作用,否定另一战场的作用,对两个战场不能给予恰当的评价。从全民族抗战的视野全面考察两个战场的关系并给予科学的定位,仍是历史研究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正面战场在较长的历史时间,特别是战略防御阶段起着主战场的作用。抗战初期,国民党采取“以空间换取时间”的策略,以节节抗御的方式进行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等大的战役,吸引和拖住大量日军,为打破日军速胜战略,推动从战略防御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由于国民党当权者采取了消极抗战的政策,正面战场的作用受到严重影响。正面战场的大战役虽然胜少败多,但大量地消耗了日军的实力。有的战役,战略战术运用得很好,给敌人以很大杀伤,如台儿庄战役是阵地战与运动战结合实现战役胜利的典型,也有些战役打得十分惨烈,如淞沪战役、忻口战役、常德战役、衡阳战役等。国民党地方实力派部队与蒋介石嫡系部队有种种矛盾,但是大敌当前仍能团结御侮,众多将士战死沙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战场。通常在一般性战争中,游击战主要是对敌人进行骚扰、破坏等活动,对战争只起辅助作用。可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疆域广阔的大国中,特别是在民族战争的条件下,却形成了巨大的敌后游击战场,这在世界战争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曾预言:“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将在人类战争史上演出空前伟大的一幕。”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具体来说,在战略防御阶段,抗日游击战争迅猛发展,不仅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而且创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通过在日军背后发起战略性的攻势作战,尤其是对日军的交通线发起频繁的致命性的持续攻击,迫使日军不得不长期而不是暂时分散兵力两面作战,从而为推动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到战略相持阶段,实现持久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在战略防御阶段,仅八路军、新四军就作战1600余次,歼灭敌人54000余人。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逐渐取代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作战形式,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与正面战场常规作战的一次次战役不同,敌后游击战的重点是面而不是点,是持续而不是阶段,是整体而不是个别,是战略而不是战役,实质上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一场特殊的战略大会战。在极为艰苦的反“扫荡”、反“清乡”斗争中,敌后军民创造了很多极为有效、灵活多样的歼敌方法,如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铁道游击战等,以少胜多,积小胜为大胜,使日、伪军犹如困兽,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不可自拔。在最困难的1941年至1942年,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民兵共作战4.2万余次,毙伤俘日、伪军33.1万余人。日本旧陆海军档案和战史丛书里面,有众多“治安战”的记载,充斥着对中共游击战无可奈何的感叹。可以说,这一时期,敌后游击战成为消耗日军力量最为恰当的攻势战略,也成为消耗日军胆略与士气最为有效的心理战略,为改变中日战争力量对比,促使中国度过最为艰难、也最为重要的相持阶段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1943年以后,抗日战争进入局部反攻阶段,敌后战场逐步实现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收复了大量失地,成为全面反攻的战略基地,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仅在1944年一年中,八路军、新四军就作战2万余次,歼灭日、伪军近20万人。敌后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和不断扩大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是战略上以弱胜强,充分发挥人民战争威力的最有效的作战形式。敌后战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起到了改变整个战局发展的战略作用。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持的关系。历史事实证明,如果没有正面战场多次大规模作战,吸引了大量日军,并给予大量杀伤,则敌后战场的开辟将是艰难的;同样,如果没有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的人民武装在敌后战场对日、伪军的有力牵制、打击,正面战场所承受的军事压力将更大,有些战役失败得也将更惨。1943年7月,中共中央发表的《为纪念抗战六周年宣言》说:“整个中国战场上,六年来的作战,实际上是被划分为正面与敌后两大战场,这两个战场的作用,是互相援助的,缺少一个,在目前就不能制止法西斯野兽的奔窜,在将来就不能驱逐这个野兽出中国,因此必须增强这两个战场互相援助的作用。”近年来,一些人对正面战场上国民党领导的战役津津乐道,对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则持轻视态度,这是需要警惕和批驳的。与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以阵地战为主的硬碰硬的作战方式有很大不同,中国战场是一种能够长期发挥战争效力的软性战场。中国是以“熬时间”持久抗战的方式使日本深陷泥潭,通过长期的消耗战,最终将日本军队葬送的。战争的特点、形态不同,评价的标准也就不同。评价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军事功绩,不能单纯用兵力和武器优劣、打了多少大仗、牺牲了多少将领等作为唯一的尺度,关键是看两党在推动持久抗战中发挥的作用,关键是看牵制和消耗日军的时间和规模。由此来看,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主战场作用是明显的,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游击战场的关键作用也是明显的。

总之,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评价两个战场及国共双方军队在对日军作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视、贬低甚至否定任何一方都是不恰当的、不客观的。

记者: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和共产党是当时两大政治力量。如何认识和把握两大政党分别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曲青山: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最危急时刻,历史再次向中国每一个阶级和政党提出了挽救国家危亡的紧迫任务。不同的阶级和政党都曾提出自己的救国方案,作出自己的努力。谁能够带领人民坚决抵抗外来侵略者,并且指出实现这些目标的切实途径,带领人们不断前进,谁就能得到人民的广泛拥护,谁就能在抗日战争中发挥关键作用,否则就会失去人民的信任,以至遭到唾弃。这是谁也无法抗拒的历史规律。

中国国民党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政党,掌握着全国政权和主要军事力量,国民党政府在国际上代表中国。国民党逐渐改变此前实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停止内战,起来抵抗日本侵略者,在抗战初期有过积极表现,以后在共产党的努力下,也始终不曾放下抗战的旗帜,在抗日战争中打过一些胜仗。这些是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对国家、民族有功,值得赞扬。但是,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力图使抗战的进行不至于损害他们的统治地位,并且在打败日本侵略者后继续他们的统治,因而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即坚持国民党一党专政,只是实行单纯政府和军队的抗战,总是防止民众运动的发展,尤其是千方百计地限制和打击共产党。这样,他们就不能充分依靠并发动民众的力量去抗击日本侵略者,而是尽量保存实力和依赖外援。对怎样夺取抗战的胜利,他们也提不出一套完整的正确的方针和办法来。

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能够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具体分析中国国情,在千变万化的复杂局势下提出一整套足以克敌制胜的正确方针和有效方法。早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最早高举起全民族抗战旗帜,组织游击队开展东北抗战,并与国民党爱国军队和各抗日武装初步合作,给予日本侵略者以有力打击,对唤醒全国民众的爱国热情,激励更多中华儿女奋起抗战起到了重大作用。在日本制造华北事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中国共产党毅然放下长期遭受血腥屠杀、围追堵截的阶级仇恨,率先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实现全民族抗战,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抗日力量。在全国性抗战初期,面对大片国土沦丧的异常严峻的局势,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特别是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的《论持久战》,以马克思主义的非凡洞察力,清晰地描绘出战争发展全过程的完整蓝图,使人们对战争的未来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大大提高了坚持抗战的信念。抗战进入最艰苦的相持阶段以后,面对动摇妥协、反共分裂的逆流,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政治主张,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努力团结一切要求抗日的力量,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发展。到抗战后期,国民党的专制和腐败表现得越来越厉害,激起人们强烈的不满,特别是1944年豫湘桂战场大溃退,更使国民党政府名誉扫地。中国共产党响亮地提出结束一党专政、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人们的广泛同情和响应,掀起了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从国共两党的比较和历史的简略回顾中不难看出,抗日战争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在中国共产党高举的团结抗日的大旗下,按照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阶段提出的政治主张向前发展的。抗日主力军—广大工人、农民、资产阶级民主派和其他同盟者被空前广泛地动员、团结起来,跟着共产党走,或者赞成共产党的主张、行动。完全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了政治领导的作用。这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尽管在发展进程中几经曲折,但仍能坚持到底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本保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治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妥协投降。共产党固然指挥不了国民党,却与国民党既联合又斗争,迫使后者不至于和不敢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分裂出去,这是完全做到了的。否则,历史就很有可能在新的形势下走老路,重演反侵略战争中途夭折的悲剧。

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政治领导地位,不仅仅是正确的政治主张、正确的战略指导,而且是以牺牲奋斗取得的辉煌业绩作为基础的。正如我前面说的那样,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在敌后战场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有必要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敌后开展的游击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罕见的艰苦战争。他们兵力弱小,装备落后,却要面对强大的日军的反复“扫荡”。他们在敌人包围中创建的抗日根据地,大多是穷乡僻壤,物质条件极为恶劣。他们在战争中作出极大牺牲,指战员伤亡61万余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民群众更是牺牲巨大,伤亡达600余万人。处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钢铁般的意志,特别是如果不能同当地民众建立起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联系,是根本没有办法站住脚跟的。共产党之所以能赢得当地民众的支持,关键是在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广泛的民主改革,在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合理负担,开展大生产运动,使人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在政治上,进行普选,建设三三制的民主政权,成立参议会,把一切要求抗日的人们最广泛地团结起来。抗日根据地不仅支撑了抗战,而且给中国社会指出了新的方向,使人们感受到中国正在走向新的前景。这与国民党政权阶级性质依旧、社会腐败盛行的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也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能够在敌后抗战中取得成功,而国民党领导的军队却难以做到的奥秘所在。

总之,中国共产党发起并坚持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保证。凡是在抗日战争中为了保卫祖国而进行过英勇抵抗和作出过重大牺牲的政治力量和个人,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而不能忘记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这是客观的历史事实。

记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为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和学者把中国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边缘地位,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您如何看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曲青山:长期以来,基于西方中心论的传统,西方一些历史学家在研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往往片面强调欧洲战场,强调美国、英国、苏联等国的反法西斯斗争,轻视中国抗战对于世界反法西斯的作用,忽视中国军民作出的巨大牺牲。2013年,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拉纳·米特教授推出新作《中日战争(1937—1945):为生存而战》(2014年中译本书名改为《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他开篇就写道:“几十年来,我们关于那场全球性战争的理解一直未能对中国的角色给出恰如其分的说法。即使在中国被考虑在内的时候,它也只是一个次要角色,一个在一场美国、苏联和英国扮演主角的大戏中跑龙套的小演员。”这一偏见由来已久,根深蒂固,从二战时期中国和西方盟友间的关系上就已初现端倪。拉纳·米特教授分析:“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人和西方人是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中国所扮演的角色的。对于西方盟国来说,中国是恳求者,是一个被打垮了的国家,等待着美国和英国把它从日本人手中拯救出来。但在蒋介石和很多中国人眼里,中国是第一个奋起反抗,也是最坚决地反抗轴心国侵略的国家。”因此,正本清源,在正确把握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关系的基础上,深刻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科学的定位,仍然是中国学术界,也是国际学术界的一个重大课题。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与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苏联最早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提供了宝贵援助,美国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给予了很大支持,英、法等国家向中国提供了经济援助或军事合作。朝鲜、越南、加拿大、印度、新西兰、波兰、丹麦以及德国、奥地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日本等国的反法西斯战士直接参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这些国际援助是中国能够坚持抗战并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但是,也要看到,这并非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抗日战争的胜利,主要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不畏强暴、浴血奋战的结果。仅举一例,中国抗战14年,前期苏联实际给予中国购买军火的贷款约1.7亿美元;后期美国对华提供的租借援助,根据美国方面1949年公布的统计数字,为8.457亿美元,仅相当于美国战时租借援外总额的1/60。而按照1937年的比价,中国抗日战争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而且,外援也并非中国抗战取胜所独有的特点,而是世界反法西斯各国取胜的共同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个整体。最后一败俱败、一胜俱胜,同盟国间的支持是相互的、双向的,而非某种单行道。中国持久抗战牵制和消耗日本的大量军力,也对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大的战略支持作用。可以说,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旗帜上,凝结着各国友人的血迹;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丰碑上,熔铸着中国人民的卓著功勋。

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具体来说,我认为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认识和把握。

第一个层面,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反法西斯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十年多时间里,与日本全力抗衡的,举世只有中国:1941年苏德、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与英美结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由此才不再单独对日作战。正是有了中国这个主要战场,才有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按照日军师团编制计算,中国牵制和抗击的日军兵力最多。从七七事变到抗战结束,日本历年投入到中国战场上的陆军,最多的年份超过编制总额的90%,最少的一年约占35%,八年中平均每年超过70%。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陆军约70%的兵力、约35个师团被牵制在中国战场。这之后,日本陆军主力仍然分布在中国战场。中国摧毁日军有生力量的数目最大,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结束,共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中国为战胜日本法西斯作出的牺牲最大,军民伤亡多达3500万人。国际形势的大框架、总格局,使对日战争的胜利来自同盟国共同作战,美、英盟军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对日本的进攻,苏联军队在中国东北地区参加对日作战,东南亚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都对打败日本法西斯作出了贡献。但这丝毫没有改变中国抗日战争作为东方主战场的地位。苏联红军是打败德军的决定性力量,仍然需要美、英联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美军是太平洋战场打败日军的决定性力量,仍然需要英国的参与和支持。谁也不能因此认为苏、美、英并非单独对德或对日作战取胜,其历史重要性就减弱了,地位就降低了。中国在打败日本作战中决定性的地位,正像欧洲战场上的苏联,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国那样,是毫无疑义的。

第二个层面,中国抗日战争为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正义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持久抗战,始终抗击着日本陆军主力,遏止了日本侵犯西伯利亚的北进计划,使苏联得以避免两线作战;牵制和推迟了日军的南进步伐,减轻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对英、美等国的军事压力,在战略和战役上都支援和配合了盟军的作战行动,为保证同盟国实施“先欧后亚”大战略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远征军出师缅甸,对于远东盟军对日作战起了直接的配合作用。作为亚太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战略基地,中国为同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援了同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

同时,中国积极倡导和推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并为创建联合国和建设战后国际新秩序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也是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为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当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到全球范围时,中国主动加强同美、英、苏等盟国的联系,促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战争后期,中国又参与了联合国的创建,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不仅与同盟国并肩作战,而且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支持邻国的独立运动,维护弱小民族的利益,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和建立战后国际新秩序,发挥了重大作用。

总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反动势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正如拉纳·米特教授所言,西方国家应该“还历史公正与完整”,“对中国的角色给出恰如其分的说法”,承认中国是战时同盟国四大核心国之一,与美、苏、英三国具有同等的地位。西方学术界同仁应该像拉纳·米特教授那样,摆脱长久以来西方中心论的束缚,站在更加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更多地关注二战的东方战场、中国战场,对中国的积贫积弱之下的抗战复杂性和艰苦性给予足够的理解,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地位和作用有更新、更深入的认识。

记者:除了上述四个重大问题需要准确把握以外,抗日战争研究还有哪些工作是需要我们大力去做的?

曲青山:改革开放以来,抗日战争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形势的需要和社会的期待相比,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

党史部门要想在抗日战争研究领域有更大的发言权,进一步发出自己的声音,必须努力加强研究。我觉得,当前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工作是需要抓紧去做的。

一是进一步深化、细化研究。抗日战争把全国前所未有地动员起来了,不论前线还是后方,各个地区、各个领域都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与抗日有关的史实值得记载。相关的一切问题,细大不捐,中外不论,都在研究讨论之列。目前,抗日战争研究在一些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节点上取得了很多共识,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细化研究。此外,空白的领域还不少,一些地方的抗战史研究也大有可为。党史部门要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这一主题,发挥系统的优势,既做好本地区的抗战史研究,又可以联合起来,协调做好跨地区乃至全国性的重大课题研究。

二是深入挖掘、整理资料。研究历史,不能光有概念、判断、推理、结论,关键是要有可靠的论据,要通过更多档案资料的展示、历史文书的挖掘、具体事实的考察、当事人的证词证言、各种物证书证来说话,这样才有说服力。文字资料要抓紧收集,不见于文字的战争亲历者头脑中的活资料更应抓紧收集。当年参加过抗日战争的人在世的已经不多了,且都年事已高,现在可以说是“战争和战后两代人共存的最后时代”。我们要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就不能放弃这“最后时代”。此外,抗日战争史中许多重大问题,特别是关于各个国家、战场、政党的地位、贡献等的评价问题,离不开准确翔实的统计数据。然而,现有数据有时说法不一,没有取得国内外的广泛认同,这是研究中出现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新四军刘老庄连抗击日、伪军的数字,各种文章、资料和史书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3000多人,有的说是1600多人,有的说是1000多人。对于类似问题,必须下功夫认真考证。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比如我们党史部门组织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课题”,历经10年,搜集、查阅了大量资料,并作了许多社会调查,去年正式出版了第一批成果,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今后还将陆续推出。但总的来说,资料工作做得还不够,需要引起注意。很多专题资料征集还要继续进行,对大量档案文献还要进一步分析。现在保留有抗日战争档案资料、抗日战争遗迹遗址的地方,迫切需要做一些抢救、挖掘和整理的工作。社会上对我们有很高的期待,我们的任务很重啊!

如何进一步做好有关抗日战争的宣传教育工作

记者:长期以来,党史部门把党史研究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在抗日战争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在抗日战争宣传教育方面社会影响还不够。您如何看党史部门在抗日战争宣传教育工作中承担的责任?

曲青山:研究是党史部门第一位的任务,但我们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研究的目的是更好地把握现在和创造未来,是对历史进行科学、准确的叙述和解释,并用它来教育全党、教育人民。研究仅仅是我们第一步的工作,研究成果出来了,我们还应该再往前走一步,通过各种载体、手段、方式实现党史研究成果的转化,在党史学习、党史宣传教育和党史纪念活动中积极发挥作用,达到资政育人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党史纪念活动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舞台和空间,党史部门大有可为。做好抗日战争纪念活动,既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需要,又是深化抗日战争研究、促进抗日战争宣传教育、扩大党史部门影响力的重要契机。我们要按照中央的部署,高度重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一如既往、全力以赴完成好相关工作。不仅如此,随着去年我国以立法形式确定抗战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抗战纪念活动已经成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对于党史工作者来说,责任更大,更要坚持不懈地做好相关工作。

长期以来,党史部门心无旁骛,埋头搞研究。近年来,我们在党史成果的转化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党史部门有关抗日战争的宣传教育仍然存在声音不够响亮,工作不够细致,缺乏有质量、有影响的作品等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仍可能是我们的一个弱项。抗战宣传教育方面的问题有一定的普遍性,总体看来,历史叙事形式还不够丰富,视角也比较单一,很多鲜活而珍贵的史实和细节被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里。

总之,和我们承担的责任和使命相比,从目前抗战宣传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来看,我们既有进一步深化抗日战争研究的任务和要求,又有及时有效地转化抗日战争研究成果的任务和要求。我们在抗战宣传教育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也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党史部门责无旁贷,要积极主动地去做抗日战争的宣传教育工作,不要因为这些工作没有“科研含量”就不愿意去做。

记者:在抗日战争的宣传教育工作中,党史部门和党史工作者工作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哪些方面?

曲青山:抗日战争的宣传教育,是全党、全社会共同参与,多个部门共同承担的一项工作。我们党史部门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把握好自己的位置,积极发挥作用。我觉得,当前要着重把握两点。

一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抗日战争宣传教育有很多工作可做,但是,党史部门毕竟人力有限,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明智的选择。也就是说,在抗日战争的宣传教育中,要“为”在我们的优势上,“为”在我们的特长上,“为”在我们的强项上;不擅长、力所不逮的事情,我们要尽量少为、不为。应该主要由我们去做的工作,要大力主动去做;应该主要由别的部门承担的工作,我们尽量做些配合性的工作。我们的所长就是把好抗日战争宣传教育的政治关、史实关。把政治导向搞正确,把史实搞准确,这就是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好抗战图书、影像制品、展览等的审读、审看工作;党史部门自己完成的抗战读物、专题片等要精;党史刊物要开辟专栏,刊登研究和宣传抗战的文章。要善于借势借力、借力打力、借势造势,着重在把关、策划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支持其他单位、部门,包括媒体和文化企业发挥资金、技术、制作、宣传等方面的优势,各展所长,实现共赢,多推出抗战题材的精品力作,多搞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宣教活动,比如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举行知识竞赛,拍摄抗战影视片,举办网络讲座,等等。

二是要不断增强抗日战争研究成果转化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目前,一些传统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方式,包括一部分有关抗战的宣传教育形式,已经不适应当代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需要,难以让受教育者入脑入心。我们要积极创新,按照时代化、大众化、通俗化的要求,推动抗日战争研究成果转化,切实做到可读、可看、可信,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要用时代的思想高度、观察角度和表现力度,对史实进行适当选择、适当组合,更好地阐明抗日战争的历史所蕴含的借鉴意义和重要启示。要充分了解群众需求,加强谋划,抓好选题,多用群众的语言讲群众听得懂的道理和听得进的故事,有针对性、有说服力地回答群众普遍关心的有关抗日战争的问题。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既要整合和拓展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形式和手段,又要积极探索、广泛借鉴新的方法、载体和途径,尤其要注重发挥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独特作用,把丰富多彩的抗日战争内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推向社会。要把网络作

为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党史系统网评员的作用,在这一最为重要的舆论战场上,掌握抗日战争宣传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此外,还要注意以国外、境外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介绍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理直气壮地展示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大贡献,不断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认识和了解。

记者:谢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的采访。

原载《中共党史研究》2015年第4期

作者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编研一处处长 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