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画壮美蓝图,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作者:王香平    发布时间:2020-12-11   
分享到 :

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是全会的最大亮点,举国关注、举世瞩目。站在两个五年规划的历史交汇点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党中央用一次中央全会专题研究“十四五”规划问题和2035年远景目标并提出建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战略安排的具体谋划,是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需要,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途径,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未来的远见卓识和继往开来的历史担当。因此,《建议》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胸怀全局、把握大势,深刻认识和辩证看待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之年。全面小康社会的即将建成,不仅意味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追求的理想社会终于变成了现实,也意味着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制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从“十三五”转向“十四五”,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跨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论从哪个角度讲,都预示着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这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新发展阶段有哪些新特征新要求,又将面临哪些新矛盾新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一个重大判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具体有哪些新的发展变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深刻阐述。

从国际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导致大变局加速变化,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们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

从国内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正是基于对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变化,对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深刻洞察,习近平总书记观大势、谋大局,问诊把脉、因时应势,果断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因此,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时代内涵,辩证看待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擘画蓝图、制定目标,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宏图的鲜明主题

对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探索和构想,是中国近代以来很多仁人志士终其一生上下求索的社会目标和人生理想。而现代化建设的真正起步只有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有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即“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交通运输业、现代国防”,到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并制定“分三步走”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从上世纪末总体实现小康到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党的十八大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分两步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追赶和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信念始终坚定,目标始终明确,道路始终不变。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基础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对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更全面、更系统、更具体的规划,这在中国共产党奋斗史、新中国发展史和改革开放实践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第一次。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具有怎样的图景、色调、样貌和风采,五中全会的擘画让中国人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可感可触可期可盼。站在新阶段新起点,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国社会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不懈奋斗和追求的现代化图景。

全会通过的《建议》从9个方面描绘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综观全局,不论是总体目标的描绘还是各领域具体目标的规划,人民生活、人民权益、人民福祉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词、高频词和关键词。

比如,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强调“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把经济总量和居民人均收入并驾齐驱作为现代化国家的两大主要衡量指标,体现了强国和富民、经济建设和民生福祉的高度统一。再比如,政治建设上,在明确“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同时,强调“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文化建设上,强调“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社会建设上,在明确“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的同时,强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生态文明建设上,强调“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安全保障上,强调“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引人关注的是,全会还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不仅前所未有地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而且把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等量齐观,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追求,体现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人的个体价值的高度尊重和切实维护。

毋庸置疑,党中央《建议》擘画的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现代化,是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安全等各方面生活品质全面跃升的现代化,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的现代化,是名副其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蓝图最鲜明而突出的时代主题。

高瞻远瞩、务实管用,编制和实施好“十四五”规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布局之年。“十四五”时期是未来30年新征程的新起点,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个五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描绘2035年远景目标的同时,确定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把5年和15年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考虑,这是党中央把近期和中长期目标统筹安排的战略部署,也说明编制和实施好“十四五”规划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至关重要。

在“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党中央坚持顶层设计和问政于民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担任文件起草组组长,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自今年3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前往武汉、浙江、陕西、山西、宁夏、吉林、安徽、湖南、广东等多地考察调研,从农村、社区到学校、工厂,从科技园区到企业车间,在一系列密集考察调研中倾听社会期盼和群众诉求。自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多场座谈会,邀请不同领域专家学者、基层代表围绕“十四五”规划深入探讨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规划编制还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是我国五年规划编制史上的第一次。网络问策,网民积极参与,留言达100多万条。习近平总书记予以高度肯定,专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广大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广泛而具体,充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的信心和支持就是我们国家奋进的力量。”

民之所呼,政之所向;开门问策,众“智”成城。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四五”时期,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为此,“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确立为六个“新”,即“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体现了党中央《建议》以“管大方向、定大战略”为主的根本初衷,彰显了党对人民群众追求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美好生活的政策回应和责任担当。

如何推动实现“六新”目标,全会谋划了12项重要举措,即:“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高度为“十四五”规划谋篇布局、定向把舵,注重处理好继承和创新、政府和市场、开放和自主、发展和安全以及战略和战术的关系。《建议》不仅高瞻远瞩、目标明确,而且措施有力、务实管用,旗帜鲜明向全社会传递未来5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优先领域、重点任务,不仅有利于全党全社会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也有利于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阶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乘风破浪、砥砺奋进,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在新阶段夺取新胜利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建议》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同时强调,“要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

回望过去,自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带领人民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与持续时间最长的高速增长奇迹,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事非经过不知难。过去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这5年的发展历程极不平凡,取得的成就极不平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有力有序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沉着冷静应对外部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坚决果断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坚定朝着既定目标任务前进。“十三五”规划实施顺利,重大战略任务和165项重大工程项目全面落地见效,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迈上新的大台阶,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性变革。事实雄辩地证明,有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顽强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一定能够在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有力地推向前进。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在任何艰难险阻和重大斗争面前,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指引方向的指南针、凝心聚力的主心骨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第一条。2018年2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部署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贯穿机构改革的政治主题。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进一步作出多方面制度安排。近年来,党中央出台《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工作条例》等一系列党内法规,党的全面领导在体制机制上得以强化,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作用进一步彰显。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建议》是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制定的,代表了党中央的领导意志、战略意图,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依据和基础。因此,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关于“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决策部署和战略安排上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集结号、进军号。发展前景十分光明,但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不可能一夜成真。开启新征程需要有新担当、更要有新作为。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和精神状态,以乘风破浪、革故鼎新的奋斗状态和昂扬姿态,为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一研究部)

(原载《新湘评论》2020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