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

作者:孙业礼    发布时间:2021-02-20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分享到 :

[摘要]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新发展理念的引领,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要突出新发展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五大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要提高统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要结合历史、多维比较、联系实际,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对发展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把政治性和学理性结合起来,注重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话语知识体系,进一步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的研究和宣传阐释工作。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发展阶段 新发展理念

一、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发展理念的问题,党的十八大后不久就提出了要创新发展理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用新的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引领新的发展的任务更加迫切。2015年,我国开始制定和实施“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新常态下,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

在“十三五”规划建议起草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首先要把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搞清楚,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跟着也就好定了。要直接奔着当下的问题去,体现出鲜明的问题导向,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意见,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稿,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和任务,创造性地提出并阐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以这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对建议稿进行谋篇布局。“十三五”规划有八个部分,其中第二到第七部分基本上完全是对应新发展理念展开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强调,这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后来,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强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发展理念是方向和钥匙。按照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十四个坚持”的第四条,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基本方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党全国的指导地位,实际上也就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指导地位。

新理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十九大前后,一个重要的提法就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十九大报告也用了这个提法。十九大后,党中央强调“深入贯彻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中,新理念是排在第一位的。新理念,最主要的就是指新发展理念。

在十九大后中央召开的第一次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回顾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总结了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方面理论创新的主要内容,概括了七条。他强调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一思想,是五年来我们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性概括,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更深刻、更广泛的历史性变革。这就进一步把新发展理念明确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新发展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长远指导意义。

通过上述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新发展理念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那么,这一新发展理念与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我们学习五中全会精神仍然要强调学习新发展理念?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38页。】可见所谓高质量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所以制定和实施“十四五”规划,当然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

在建议稿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大家就提出,要“突出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新发展理念被列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同时也被确立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五条原则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所作的说明中明确指出,建议“第二板块为分论,总体上按照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来组织”。习近平总书记在说明中还特别强调:“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从指导思想到必须坚持的原则,到目标任务的展开,到贯彻落实的要求,都与新发展理念密不可分。我们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一定要在学习新发展理念上下功夫。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要把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检验各级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尺度。

二、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突出新发展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新发展理念看起来只有十个字,但内涵却极为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和此后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对此作了深刻阐述。

什么是创新发展?为什么要把创新摆在新发展理念的首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为此,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这就是创新发展的主要内涵和它针对的问题,以及把它放在新发展理念首位的一些主要考虑。

回顾近代以来世界发展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16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创新活跃期,几百年里,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超过过去几千年的总和。特别是18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几次重大科技革命,如近代物理学诞生、蒸汽机和机械、电力和运输、相对论和量子论、电子和信息技术发展等。在此带动下,世界经济发生多次产业革命。对于究竟发生了几次产业革命,有不同的说法,一般概括为三次工业革命,即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内容是机械化;以电力的发明和使用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内容是电气化;以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主要内容是信息化。现在世界经济正在开启和经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每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都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面貌和格局。一些国家抓住了机遇,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迅速增强,甚至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发端于英国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英国走上了世界霸主地位;美国抓住了第二次产业革命机遇,赶超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从第二次产业革命以来,美国就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第三次工业革命也是由美国引领的,日本、亚洲“四小龙”都赶上了。

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其主要特点是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更具垄断性。世界各国纷纷出台新的创新战略,加大投入,加强人才、专利、标准等战略性创新资源的争夺。美国为什么这么打压我们的一些科技企业,正是因为如果我国在新一轮科技创新和应用中赢得了先机,我们的崛起和复兴就势不可当了。

现在我国经济总量虽然跃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相当突出,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这就是“十三五”“十四五”规划都把创新发展摆在首位的基本考虑。

什么是协调发展?针对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要跑得快,但跑过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为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这就是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

其实,我们党在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关于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战略。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统筹兼顾、“弹钢琴”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同志阐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典范,实际上讲的就是协调发展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针对新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0页。】。在改革开放不同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战略方针。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12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后来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党对协调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里说的不平衡,包括不协调。

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稿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重点之一主要就是为了解决不协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解释这一原则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错综复杂,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什么是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对人民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成为突出的民生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学过环境保护史的人都知道,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给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20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其中,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先后导致近千人死亡、75%以上市民患上红眼病;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首次暴发的短短几天内,致死人数高达4000人,随后2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此后1956年、1957年、1962年又连续发生多达12次严重的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因工厂把含有甲基汞的废水直接排放到水俣湾中,人食用受污染的鱼和贝类后患上极为痛苦的汞中毒病,患者近千人,受威胁者多达2万人。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对这些状况作了详细描述。

我国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造成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这样的状况,必须下大气力扭转。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习近平总书记讲,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十四五”规划建议有六个主要目标,其中一个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什么是开放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引进来、走出去在深度、广度、节奏上都是过去所不可比拟的,应对外部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压力也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对外开放,而是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也不够强,需要加快弥补。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深化人文交流,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对外贸易布局、投资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是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要找准突破口,以点带面、串点成线,步步为营、久久为功。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引导全球经济议程,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承担与我国能力和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

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经济全球化是我们谋划发展所要面对的时代潮流,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发展成就得益于对外开放。“十四五”规划建议强调,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规划建议特别强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健全促进和保障境外投资的法律、政策和服务体系,坚定维护中国企业海外合法权益,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赋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权,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发挥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要展会平台作用。这些都是开放发展内涵的进一步丰富。

什么是共享发展?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这方面问题解决好了,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国家发展也才能具有最深厚的伟力。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

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其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共享是全民共享,这是就共享的覆盖面而言的。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二是共享是全面共享,这是就共享的内容而言的。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三是共享是共建共享,这是就共享的实现途径而言的。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四是共享是渐进共享,这是就共享发展的推进进程而言的。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我们要立足国情、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思考设计共享政策,既不裹足不前、铢施两较、该花的钱也不花,也不好高骛远、寅吃卯粮、口惠而实不至。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贯通的,要整体理解和把握。

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归结起来就是两个层面的事。一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二是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要扩大中等收入阶层,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特别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坚决打赢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攻坚战。

“十四五”规划建议稿在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这样的表述,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既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也是实事求是、符合发展规律的,兼顾了需要和可能,有利于在工作中积极稳妥把握,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这实际上是对共享发展理念的进一步丰富。

以上是五大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五大发展理念每一个都有丰富的内涵,但又不是孤立的,是一个整体。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他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提高统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三、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的研究和宣传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对新发展理念的学习,结合历史学,多维比较学,联系实际学,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对发展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指导意义,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握新发展理念,不仅是政治性要求,而且是知识性、专业性要求,因为新发展理念包含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新知识、新经验、新信息、新要求。如果只是泛泛知道其中一些概念和要求,而不注重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讲话做事就会缺乏专业水准。

这就要求我们把政治性和学理性统一起来,进一步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的研究和宣传阐释。这方面,我们有广阔的空间。比如,创新这个概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没有用过,创新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说过没有,怎么说的,我们在这方面如何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垂而不死、腐而不朽,与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容纳创新是什么关系?社会主义应该如何在创新上比资本主义做得更好?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第一位,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学说有什么发展,由此将创造出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形态?

比如,协调发展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什么关系?一些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与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是什么关系?

比如,生态社会主义学说是如何产生的?这些学说与我们所说的绿色发展是什么关系?

比如,我国对外开放搞了40多年了,有哪些基本经验,有哪些教训?在全球化遭遇曲折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利用我国和世界各国对外开放的经验构建新发展格局?

再比如,共享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是如何表述的?共享与共产主义是什么关系?现阶段在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情况下,强调共享,可不可以说是共产主义在现阶段的实践?共享的理念在什么意义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里夫金在《零边际成本社会》【[美]里夫金:《零边际成本社会》,赛迪研究院专家组译,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一书中提出,物联网、合作共赢的新经济时代,人类能以近乎零成本的方式生产、分享一切物质精神资料,那将是一个物质极大丰富、按需分配的社会。在他看来,信息经济将导致进入共产主义。还有一本书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就是《工作的终结》【[美]里夫金:《工作的终结》,王寅通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认为共享经济将帮助很多人获得自由。因为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很多生产资料可以共享,于是就产生了大量自由职业者。当前我们国家就业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自由职业者也越来越多。按照这个趋势,是不是可以实现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联合体”。有人还提出了数字社会主义的概念。我们要研究和关注这些前沿问题,为研究宣传贯彻新发展理念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