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旗帜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

原标题: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旗帜
作者:黄一兵    发布时间:2016-07-2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分享到 :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这个重要论断,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95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方向是一个政党选择和确定的道路及其目标,形象是一个政党展现给外界的风貌以及外界对它的印象和评价,两者互相联系,体现着一个政党的基本纲领或指导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说:“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毛泽东同志也曾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旗帜问题的实质,就是由方向和形象体现的党的指导思想问题,由此决定了旗帜问题的至关紧要性。

我们党自建立之日起,就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历史和现实都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它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它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它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更是我们“改变世界”的科学武器。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西方国家,但历史选择、人民选择都证明它也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工具。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恰恰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前进发展,那种企图保留这个基本框架而进行局部改良的办法是行不通的。对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思想状况的转变,毛泽东同志根据自身思想转变的经历指出: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赴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都看。学了新学的人们,在很长时间里产生信心,认为这些可以救中国。但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直到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才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解放我们民族最好的武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帮助中国知识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中国也才有了改变自己命运的真正适用的武装。95年来,始终紧握这个科学武器,我们党就摆脱了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中国共产党坚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问题上,我们不仅要解决好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更要解决好怎样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强调,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始终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世界上没有任何终极状态和终极真理。马克思、恩格斯也从未把自己的学说当成终极真理,而是反复强调要根据时代发展和形势的变化来改变形式和内容。他们不主张树立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而是强调理论的运用都要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我们是不断发展的理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恩格斯也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95年来,我们党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党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基础在于实践,科学的实践观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不是远离社会生活和脱离社会实践的空洞理论,而是深深地植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实践性特点,清楚地说明了它与社会现实生活、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以及与具体的历史和时代条件的紧密联系;清楚地说明了它的不竭创造活力和蓬勃生机的来源;清楚地说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和要义。历史实践表明,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与中国社会实践逐步融合的过程。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经过不懈探索,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把毛泽东思想写到了党的指导思想旗帜上。新中国成立后,党在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深刻把握中国国情、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又与时俱进地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写到了党的指导思想旗帜上。这些理论创新的成果,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又反映了中国实际和国情,反映了时代特征和变化,是党领导人民进行波澜壮阔创新实践的结果,是党的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

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在深刻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党总是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只有这样,党的思想理论才能引导和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从来就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进一步推动各方面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只有几十年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面对这样的形势和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而要承担起这样的历史使命,就要求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真正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真正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增强战略性、系统性思维,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既看存在问题又看发展趋势,既看局部又看全局,提出的观点、作出的结论客观准确、经得起检验,在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

遵循科学的理论和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坚持以我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和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在这个科学理论体系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居于引领地位的宏伟奋斗目标。我们党的所有理论和实践,都紧紧围绕着实现这个崇高奋斗目标而展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学习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解决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这些重要内容,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讲了很多新话,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贯通结合,升华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作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