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担当: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

作者: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孙增武    发布时间:2021-04-23   
分享到 :

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担当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决定了共产党人必须具备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否则就无法坚守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党自诞生那一刻起,就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薪火相传、前仆后继、浴血奋斗,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史诗,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李大钊、陈原道、方志敏等革命先烈就是践行伟大精神的优秀代表。

李大钊:毕生铁肩担道义

担当精神贯穿了李大钊的一生。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党的思想理论的奠基者,而且还是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担当者和践行者。他自幼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润,对爱国主义、忧患意识、舍生取义等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够身体力行,并将这种忧患意识转化为利民兴邦的动力,于文化自觉和学术理性中融入科学、民主的时代精神,最终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得到超越和升华。他胸怀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以舍我其谁的豪迈气魄和大无畏的担当精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在无比艰难困苦的社会环境中,无所畏惧,坚贞不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铁肩担道义”的崇高境界,用丹心碧血书写了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

1907年,18岁的李大钊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参与出版《言治月刊》。辛亥革命后,面对国家尚未真正独立富强的现状,李大钊忧国之所忧,哀民之所哀,写下《隐忧篇》和《大哀篇》,下定决心为挽救中华而努力奋斗。新文化运动初期,李大钊曾经把“铁肩担道义”作为《晨钟》报创刊号的“警语”,后来还曾手书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分别赠予表弟杨子惠和章士钊夫人吴若男。这既反映了他的远大志向和高洁追求,又是他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用敏锐的眼光看到了民族求得解放的希望,连续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毅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革命的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并断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一生忠于党的事业,做到了“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

自从信仰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就把走社会主义道路当作救国救民的良策,矢志不渝。他把对这一理想信念的追求,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和终生奋斗的目标,作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巨大精神动力。他心甘情愿地为党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坚定不移地跟党走,面对诱惑不改初衷,面对危险和死亡毫无惧色。被捕后,他千方百计保守党的秘密,念念不忘的是如何保护革命同志和爱国青年。这种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是李大钊用鲜血和生命对共产党人担当精神的完美诠释。

陈原道:忠勇为党 浩气长存

作为中国革命先驱者的陈原道,其生平事迹和革命精神,已经像一座巍峨的丰碑,镌刻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之中,更是深深地留在他战斗过的河北人民的心中。

陈原道1902年出生于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土地革命时期是河北党组织的重要领导人。在举步维艰的白色恐怖时期,他坚持党在白区的工作,经受了革命斗争中最严酷的考验。他一生两次被捕入狱,三次临危受命,不遗余力地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忠勇为党,视死如归,矢志不渝地保存和纯洁党的组织。学生时代他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在作文中写道“身可杀,而爱国热血不可消;头可断,而救国苦衷不可灭!”1924年9月,经恽代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被党组织选送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初回国后,先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秘书长,协助部长任弼时工作,后调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为部长李立三的助手。1930年2月,在中共河南省委连续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他受命于危难之际,担负起河南省委组织部部长兼秘书长的重担。

为了坚决制止北方地区张金刃、曹策等人分裂党的行为,1931年初,中共中央派出以陈原道为首的中央三人代表团,前往天津解决河北省委的问题。一到天津,陈原道立即同在省委坚持工作的省委秘书长安子文等同志交换情况,确定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针,这就是:既要对非组织的小派别阴谋活动进行斗争与揭露,又要团结其中受蒙蔽的多数同志。他不顾白色恐怖,日夜奔走于各个旅馆、各级党组织之间,耐心地和人谈话,循循善诱,有斗争有团结,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1931年2月,中共河北临时省委成立,临时省委的分工是:工人出身的徐兰芝任省委书记,陈原道任省委组织部部长,陈复任省委宣传部部长,安子文任省委秘书长。4月8日,陈原道等一批省委领导干部在开展革命活动时不幸被捕,被关押在“北平军人反省分院”即草岚子监狱。

陈原道等人被捕后,同年9月,中央又很快组成了同样从莫斯科中山大学归国的殷鉴为书记的新的河北省委,但新省委组建不到1个月,工作尚未展开,就又遭到大破坏,殷鉴、薄一波、杨献珍、胡锡奎等一大批人被捕。两批被捕的人达到四五百人,先后被关到北平草岚子监狱中。河北省委书记徐兰芝,这位工人出身的中央委员很快叛变;第二次大破坏中被捕的省军委书记廖划平、团省委书记郭亚先、互济会书记赖德很快叛变,在这种情况下,陈原道联络一些坚定的共产党人,组成了狱中秘密党支部,并担任第一任支部书记。狱中支部首先组织难友坚定革命意志,与敌人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为团结和保存党的力量、纯洁党的组织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更可贵的是,狱中支部还组织大家学习自己翻译的一些进步的外文书刊,把监狱变成了共产党人的“共产主义大学”。1932年9月,陈原道出狱后,首先来到河北省委,详细汇报了狱中斗争的情况,并到直南磁县做短暂的工作巡视。很快又被中央派往上海,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兼上海革命工会党团书记,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1933年1月7日,由于叛徒出卖,陈原道再次被捕,并很快被转押到南京宪兵司令部。面对敌人的酷刑和利诱,他横眉冷对,坚贞不屈,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4月10日,陈原道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时年31岁。

陈原道就义时,他的妻子刘亚雄已有身孕。经组织批准,她回到山西老家,生下遗腹子,取名“纪原”,交父亲刘少白抚养,自己又投身到山西抗战之中。1936年,刘亚雄成为中共山西工委16名成员之一,时年35岁,矢志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她也从此未再嫁。新中国成立初期,她先后到中央妇委和国家劳动部任职,和蔡畅、邓颖超、章蕴一起,成为党内公认的受人尊敬的几位“大姐”。

1934年1月,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特别提到恽代英、陈原道等18位烈士,向这些同志表示哀悼和敬仰。

方志敏:用一生践行对党的忠诚担当

对党忠诚、清正廉洁、敢于担当,是方志敏一生最鲜明的品格风范,也是他一生大义担当的生动写照。

方志敏是马克思主义的笃诚信仰者。192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方志敏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从此,我的一切,直到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他参加战斗的岁月,正值革命斗争形势最困难、最艰苦的年代。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方志敏毫不气馁,提出要多想办法,“用前所未有特创的新方法去解决”。他毅然回到赣东北根据地,在弋阳、横峰一带发动农民举行武装起义。即使被俘入狱,依然斗志昂扬。面对生死抉择,他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在就义前的最后日子里,他对未来中国充满期盼:“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如今,百年大党的发展强大和可爱祖国的繁荣昌盛,足以告慰九泉之下的方志敏烈士的英灵!

方志敏在工作生活中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当他被捕遭搜查时,国民党军万万没想到,像他这样重要的领导人,身上除了一支钢笔和一块旧表外,竟然什么值钱的东西也没有。他唯一的财产——放在深山坞里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

方志敏在对待公与私、革命与亲情上泾渭分明、毫不含糊。他虽担任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十军政委等要职,“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他素以清廉自持,“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从没有奢侈过。他领导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为此,国民党政府及军阀将他视为心腹大患,把他的家烧、劫十余次,以致他和家人的生活捉襟见肘。为改善生活,方志敏的婶婶曾带着他的母亲,走了几十里山路找到方志敏,希望他能拿点钱给母亲做条裤子,再帮婶婶们买点盐。方志敏看到饥寒交迫的母亲和婶婶,声泪俱下,他告诉母亲:“我是当主席,可当的是穷人的主席,哪里是官?……信江苏维埃刚建立,革命才有个头,我们每人的饭钿才七分呢。”当婶婶向他讨盐钱时,他回答说:“我管的花边不少,几十万几百万也有。不过都是革命的花边,一个铜板也动不得。要是我拿革命的花边来给婶婶们买盐,这穷人的主席我还当得?”后来,方志敏的妻子廖敏不幸被捕,妻兄向方志敏要400大洋的保释费,方志敏听后摇头拒绝了。他说,政府的钱来得不易,可以做许多事,还是另想办法。

方志敏从当地实际和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善于创造性开展工作,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赣东北根据地被毛泽东誉为“方志敏式”根据地,被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授予“苏维埃模范省”称号,方志敏被授予红星勋章一枚,嘉奖他“为苏维埃政权而艰苦奋斗”的卓越勋劳。毛泽东高度赞誉赣东北的同志有“很好的创造”。

面对失误,方志敏敢于承担责任,鲜明地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他在狱中被关押的6个多月里,考虑的不是自己,而是党的事业。他利用敌人要他写“供词”的纸和笔,凭着一腔热血,奋笔疾书,写就《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十余篇近14万字的文著。这些文字,体现了方志敏作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敢于担当、光明磊落的胸怀。他把生命的最后一刻,化作情与血的文字,献给了党和人民,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的正气歌,留下了一份永远值得后人珍视的精神财富,真正履行了“我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的铮铮誓言。

......

走过百年奋斗征程,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任务,但始终贯穿着无私无畏、砥柱中流、为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政治本色和鲜明品格,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乐章。诚如诗人所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革命先烈的事迹和精神,穿越时空而历久弥新,无论何时何地何境,都是中华儿女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