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民族复兴重任 吹响时代青春号角

——学习21位中共早期组织成员英勇事迹感怀

作者:郝鹏飞    发布时间:2021-05-14   
分享到 :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当时,全国有50多名共产党员。英雄辈出,大浪淘沙,他们中的多数在血与火的严峻考验中立场坚定、不惜牺牲,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令人敬佩和感怀的是,这50多名党员中有21人在新中国成立前壮烈牺牲,或在党的革命岗位上病逝,献出了年青的宝贵生命。他们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坚定信仰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接续努力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用青春呐喊唤醒人民大众

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从近代以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从这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全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无数仁人志士尤其是有志青年为此前赴后继、不懈探索,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理论、正确道路和可依靠的社会力量,这些探索最终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犹如黑暗中的一道霞光,给正在苦苦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中国先进分子指明了方向。

1919年5月4日,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爆发,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涌现出一批为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的优秀青年。他们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实践,成为引领“五四”大潮的骨干力量。他们大声疾呼,青春的呐喊响彻中华大地。在北京大学读书的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等青年学生高喊“不做亡国奴!”“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参加学生游行示威,希望唤起更多国人的爱国热情。当身在广州的江浩听到大批学生被捕的消息,立即联合在广州的国会议员发表通电,要求释放被捕学生,严惩卖国贼。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组织学生罢课,他们涌上街头,揭露帝国主义的强盗行径。长沙的李启汉发动岳云中学等学校学生罢课、游行示威,开展抵制和焚毁日货的斗争。正在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就读的沈泽民走上街头,参加游行,发表演说。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是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100年。”21位烈士的青春呐喊成为唤醒人民大众的一剂良药,一大批先进青年在他们的影响下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

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矢志不移

思想就是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五四运动前后,包括21位烈士在内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的思想成长之路,首先是从接触、学习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的。当时,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合作主义、泛劳动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纷然杂陈。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探索、比较和思考,最终拨开重重迷雾,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犹如夜空中的启明星,指引着中国的先进分子走出黑暗,走向光明。

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因而在20世纪初的中国最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从加入早期地方党组织的年龄来看,21位烈士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的年龄平均仅为26岁,其中最小的是邓恩铭20岁,最大的是何叔衡44岁。当十月革命的炮声为我们带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时候,他们当中有的人20多岁,有的人30多岁,有的人40多岁,虽然年龄不同,但他们都属于国内最早接触、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从家庭出身来看,21位烈士中,有7人出生于地主家庭,6人出生于半官半商或知识分子家庭,1人出生于封建没落家庭,6人出生于农民家庭,1人出生于贫苦市民家庭。他们中一半以上的人本来可以享受衣食无忧甚至荣华富贵的生活,可是他们却主动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走上充满艰险的革命道路,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十分紧要,不仅要树立,而且要在心中扎根,一辈子都能坚持为之奋斗。”21位烈士之所以勇于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惜牺牲生命,从根本上说,就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他们心中扎了根。他们一旦接受马克思主义,便终生笃行,矢志不移。李大钊作为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大声呐喊出“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表达了他对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坚定信心。李汉俊在《国民日报》发表文章,大力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强调“对于现在先进各国社会现象的由来、内容、结果,观察得最切当,研究得最深刻,解说得最透彻的,在现在只有马克思”;在社会现象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实在是现在最高阶级,实在是最美满的天赐品”。王尽美在《赠友人》诗中写道“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表达出他解放全人类、实现尽善尽美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出生在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的邓中夏,明确表示“我不做官,我要做人民的公仆,公仆就是大众的长工”,为的是“开创一个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的新天地”。何孟雄敢于对“左”的错误说“不”,像“暴风雨中的海燕”那样,一次次地经受着斗争考验,锻炼成为一名铁打的革命战士。何叔衡一生追求真理,任劳任怨,在南方红军3年游击战争中留下来坚持斗争,壮烈牺牲,践行了“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铮铮誓言。

这些响亮呐喊和感人事迹是21位烈士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共产主义事业的真情告白,是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喊出的时代最强音。

为建党建团和开展工人运动呕心沥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以及一批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先进分子的出现,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党的早期组织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随后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等地也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在日本、法国也建立了早期共产主义组织。

21位烈士均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加入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早期成员。从地域来看,21位烈士来自当时的6个国内外早期党组织:李汉俊、沈泽民、杨明斋、俞秀松、李启汉属于上海早期党组织;李大钊、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范鸿劼、缪伯英、张太雷、江浩属于北京早期党组织;陈潭秋、赵子俊属于武汉早期党组织;何叔衡、彭璜、陈子博属于长沙早期党组织;王尽美、邓恩铭属于济南早期党组织;赵世炎属于旅法早期党组织。他们从加入各地早期党组织的那一天起,就高高举起马克思主义的大旗,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那一刻起,我们党就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始终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华民族开始艰难地但不可逆转地走向伟大复兴。”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实践,大力开展思想宣传工作,帮助先进分子提高阶级觉悟,引导他们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

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指导建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和研究团体。它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党的早期骨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建党作了重要准备。1920年11月,王尽美与邓恩铭等在济南发起成立励新学会,主编出版《励新》半月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山东的传播。21位烈士所做的宣传研究工作,有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及其同工人运动的进一步结合,为创立全国统一的中国共产党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党成立后,着手分析中国国情,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充分显示出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21位烈士继续投身于各地建党建团、开展工人运动的伟大事业中。李大钊是最早酝酿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人之一,他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地区党的工作,领导北方党组织配合五卅运动,配合北伐胜利进军,开展反帝反军阀斗争,为大革命胜利推进作出卓越贡献。邓中夏在开展工人运动期间,强调要“与群众联系在一起”,否则“我们便毫无作为”。1922年,在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期间,王尽美先后领导了京奉铁路山海关铁工厂工人罢工、秦皇岛码头工人罢工、开滦五矿工人罢工,取得了很大胜利。这些胜利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性和战斗力,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政治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认识到青年充满朝气、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因此十分重视青年的力量,决定建立青年团,把有志青年团结起来。1920年8月,上海早期党组织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俞秀松任书记。此后,北京、天津、武昌等地也成立了团组织。21位烈士中,有的直接领导了地方团组织的建立,有的担任了地方团组织的领导人,可以说他们为青年团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各地青年团建立后,积极组织团员学习马克思主义,参加革命斗争,为党培养造就了一批后备力量,壮大了党的青年干部队伍。

为党和人民利益舍小家顾大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中国走过的历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意味着无私奉献,甚至是流血牺牲。21位烈士深知斗争的残酷,却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道路,在严酷环境中忘我地工作,舍小家顾大家,英勇献出了宝贵生命。

李大钊收入不菲,却因每月拿三分之二的薪水投入进步事业、接济贫寒青年,导致家里常常入不敷出,从一个“大富翁”变成“大负翁”。他被奉系军阀逮捕后,受尽严刑拷问,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用生命践行了“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的革命誓言。同李大钊一起被捕的范鸿劼在狱中慷慨激昂,宣扬爱国无罪,始终没有泄露组织的秘密,“我既然敢主动站出来,就没打算活着回去!” 邓中夏在狱中不惧敌人的严刑拷打,在狱中墙壁上慨然题写“但看十年后,红花遍地开”的诗句,并给中央留下一封信:“同志们,我要到雨花台去了,你们继续奋斗吧!最后胜利终究是属于我们的!”李汉俊在一次纪念烈士大会上的讲演中说过:“我们必须无论何时何地,均必须有牺牲的决心!”邓恩铭在临刑前,强忍病痛给母亲写下绝笔家信:“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唯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这些是革命烈士们的最后心声,展现出功成不必在我的豪迈之气。

有的烈士不仅自己壮烈牺牲,连家人也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革命情侣缪伯英和何孟雄为了党的事业长期清贫,辗转流离,先后献出了宝贵生命。缪伯英临终时说:“既以身许党,应为党的事业牺牲,奈何因病行将逝世,未能战死沙场,真是恨事!”她希望丈夫何孟雄“要坚决斗争,直到胜利”。他们二人先后牺牲后,两个孩子也被关进龙华监狱,后下落不明。在广州起义中,张太雷抱着必死的决心,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唤醒革命,最终英勇牺牲。张太雷之子张一阳继承父亲遗志,成为一名新四军战士。他勇敢战斗,在皖南事变中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始终拒绝投降,在高烧状态下拒绝以自首换取药物,英勇地病逝于狱中。何叔衡的二女婿夏尺冰因叛徒出卖被捕,后被残忍杀害,何叔衡难抑悲痛,仍教育女儿:“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不应死在病床上,他一定要死在大马路上!”1927年4月18日,江浩之子年仅23岁的江震寰惨遭军阀杀害,江浩强忍悲痛说:“干革命免不了牺牲,我们要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这种气概支撑着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不怕牺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奉献了全部青春和鲜血。

“寻找”21颗初心,是一次深刻的灵魂洗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讲话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党的历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在全党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当下,长江日报编辑部组织青年记者分赴烈士家乡和烈士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实地寻访,推出20版特刊《寻找21颗初心》,主题鲜明、生动感人、形式新颖,集中、立体地呈现出21位中共早期组织成员的生动群像,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寻访报道通过梳理21位烈士的英雄事迹,将每位烈士身上最闪光、最感人的事迹呈现给读者,充分展现出烈士们的入党初心。这些报道的人物记载真实准确,立体丰满,浸润着浓浓的家国情怀,催人泪下。读这些报道,犹如走到烈士身边,聆听100年前他们的入党初心和使命,感受他们对党的忠诚和热爱,从而收获奋发向上的正能量。作为党的宣传工作者,长江日报编辑部的同志们普遍感到寻访报道不仅是工作,更是一次难得的党史学习教育。参与报道的记者、编辑被烈士们的入党初心感染,被烈士们的高尚情操打动,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灵魂洗礼。

通过学习21位烈士的英勇事迹,我们要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包括21位烈士在内的无数共产党员,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团结起来,坚守入党初心,牢记历史使命,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用鲜血践行了自己的入党誓言,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虽然他们没能看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冉冉升起的那一刻,但是他们当时所为之奋斗的远大理想早已成为现实。百年党史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绝不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而是经过不懈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历史伟业。只要坚定跟党走,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通过学习21位烈士的英勇事迹,我们更加感受到青春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青年工作,关心青年人的成长成才。今年4月19日,他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历史,很大程度上是有志青年不懈奋斗的历史。他们用青春的生命浇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谱写出一曲曲“青春无悔”的英雄赞歌。广大青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生逢盛世,肩负重任”的历史使命感,继承和发扬包括21位烈士在内的革命先烈的遗志,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