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达铺在红军长征中的历史地位及作用学术研讨会举行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5-27   
分享到 :

5月18日,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陇南市委、陇南市政府联合主办的哈达铺在红军长征中的历史地位及作用学术研讨会在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干部学院举行。

上午,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副院长魏海生,甘肃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陈青出席会议并讲话,陇南市委书记张柯兵致辞,市委副书记、市长崔景瑜主持会议。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纪晓华,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出版局局长王成勇,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韦思军等领导和党史军史专家、优秀论文作者代表等100余人参加了学术研讨会。

魏海生在讲话中指出,红军长征途径哈达铺是伟大长征史诗中的壮丽篇章,党中央在哈达铺酝酿形成了“到陕北去”的重要决策,在红军长征史、中国革命史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哈达铺的革命历史为我们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提供了丰厚滋养。在新时代长征路上,我们面临着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必须坚守初心使命,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必须提高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牢牢掌握历史主动,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他希望,要树立大历史观,把哈达铺革命历史放在红军长征史、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奋斗史中去研究、去认识,做到历史与现实相观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讲清楚哈达铺革命历史的重要地位和时代价值。要努力构建大党史工作格局,把哈达铺革命历史挖掘好、研究好,把哈达铺革命历史史料收集好、整理好,把哈达铺革命传统、革命精神宣传好、传承好,把哈达铺的红色资源保护好、利用好,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凝聚起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磅礴力量。

陈青在讲话中指出,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陇原大地上的红色革命火种生生不息。特别是哈达铺,曾迎接了红军三大主力,是长征路上的“加油站”。研究好哈达铺在红军长征中的历史地位及作用,研究好甘肃的红色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专家学者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指导帮助甘肃进一步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这座精神宝库,让长征精神闪耀出更加耀眼夺目的时代光彩。她强调,要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研究发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讲好党的故事、红军的故事、甘肃的红色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发扬好宣传好,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从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拼搏精神,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在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接力奋斗中,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张柯兵在致辞中向出席学术研讨会的领导和专家们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表示,陇南市将持续深化陇南红色文化研究,把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好、把红色革命传统发扬好,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陇南篇章。

研讨会期间,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李泉少将做了题为《论哈达铺整编的地位和作用》的主旨发言;国防大学教授、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理事罗海曦做了题为《哈达铺<第二方面军基本命令>与作战行动和长征中的红二方面军》的主旨发言;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参信息部编研室军史专家刘晓苏做了题为《2021,从哈达铺再次出发》的主旨发言;革命先辈子女杨晓哲、李力清、向东红做了主题发言,共同追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深切缅怀革命先辈。

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二级巡视员孙瑛做了题为《正确认识哈达铺在长征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主旨发言,她讲到,哈达铺是北上陕甘的策源地,是长征途中的加油站,也是“成徽两康战役”计划的制定地,是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地方,红军在哈达铺播撒的革命火种在陇南燃起的革命烈火生生不息,为红色基因的传承打下了坚实基础。

下午,来自江苏、浙江、福建、山东、陕西、甘肃等省市的11位优秀论文作者代表交流发言。他们就红军北上战略方针与哈达铺转折、中共中央在哈达铺决策形成的原因、从哈达铺到延安、红军长征落脚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必然性等多个角度为哈达铺在红军长征中的历史地位及作用建言献策、凝智聚力。

此次研讨会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迎接党的百年华诞的重要活动。研讨会的召开为我省挖掘、研究、运用以哈达铺红军长征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发挥了积极作用。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持续深化红色文化研究,深入挖掘甘肃丰富的党史资源,大力宣讲甘肃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为全省党史学习教育和党史事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