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研究和学习党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考察时强调,要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研史学史工作。这一重大要求,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倡导和身体力行的大历史观,对于我们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开展党史研究和党史学习,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以更加深邃的眼光、更加宽广的视野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和把握历史趋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不可分割、尚在进行的奋进过程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个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完成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围绕这两大历史任务进行的一切斗争,成为主导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主题和主线。谁顺应这一主题和主线,谁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谁背离这个主题和主线,谁就必然被人民所抛弃。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为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各个阶级你方唱罢我登场:农民阶级搞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搞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搞了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活剧,无不彰显着各个阶级救亡图存的努力。无数仁人志士围绕民族复兴,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解决应对之策,从自强改良、维新变法再到暴力革命。由于没有找到科学理论、正确道路和可依靠的社会力量,所有的尝试都失败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前为民族复兴作出的努力,虽然没有也不可能扭转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但在爱国先行者的奔走呼号和流血牺牲中,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民族复兴的口号深入人心,民族复兴的内涵日益丰富,民族复兴的路径日趋清晰,民族肌体里新生力量萌生汇集,这些都为中国共产党接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准备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懈奋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在中国,事情非常明白,谁能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谁就能取得人民的信仰。”党从一开始就把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奋斗目标清晰地标定在了自己的旗帜上。1922年党的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最低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此后直到党的七大提出“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政治路线,不论党面临外部环境多么残酷恶劣,党的历次党代会从未动摇过对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坚持。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着眼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逐步确立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虽然后来发生“文化大革命”,当时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没有完全展开。尽管如此,从1949年到1978年,党领导人民在旧中国一穷二白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安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四个现代化”的提法,至今还保留在宪法序言中。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小康”定位四个现代化,并逐步形成了“三步走”的发展蓝图。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强调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八大重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历史证明,从鸦片战争至今,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主题,是一个持续至今的奋进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的内涵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近代历史的主题是契合、相通和连贯的,围绕这一主题不懈奋斗是中国共产党植根中国大地、顺应时代潮流、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之间、始终站在时代最前列作出的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接过的是民族复兴的接力棒,扛起的是前人所没有完成的历史使命。只有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中国近代历史连贯起来,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去研究学习,才能更为深刻地把握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流和本质。
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复兴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和根本成就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间轴线上,1840年至今中国历史走过的道路形似一个“V”字。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到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侵华战争,在帝国主义变本加厉的侵略下,中华民族面前展现的是濒临亡国灭种的黯淡前景。从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未停止过民族复兴的各种尝试,中国社会各阶级的进步力量逐步向中国共产党统领的民族复兴队伍靠拢汇集。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显著加快。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用“四个伟大成就”“五个庄严宣告”,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创造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团结带领人民用近30年时间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基础上用40多年时间进行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生动的精神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彻底翻转了悲惨命运,改写了黯淡前景,昂首阔步走向了不可逆转的复兴之路。中国共产党的所有奋斗、牺牲和创造都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只有把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历史与1840年以来中国180多年的历史的研究衔接起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更长的时间跨度内,才能深刻认识、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为民族复兴创造的历史伟业。
三、以更加深邃、更加宽广的视野研究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
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研史学史,要求我们以更加深邃的眼光、更加宽广的视野,站在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研究和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一,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总结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回顾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的历史,聚焦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概括了以史鉴今、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其中第一个必须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这是中国人民在民族复兴进程中得出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宝贵经验。鸦片战争以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先后失败,只有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在这一过程中,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进步力量整合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和目标下,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动民族复兴取得巨大成功。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不是自封自夸的,而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第二,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无论会遇到什么样的曲折,历史都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年的奋斗中,不断探索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华民族复兴指明了航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最关键的还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始终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势,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掌握历史主动,避免不期而至的“黑天鹅”“灰犀牛”打断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
第三,要树立大历史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背景中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研史学史,为我们研究学习党史提供了一个更长的时间跨度,提供了一个全新角度和视野。党史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以更加坚定的历史自信,以是否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宽阔胸怀和宽广视野,把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放到180多年的民族复兴史甚至更大跨度的时段中,放到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乃至人类文明史的全球视野中去分析研判,贯通古今,书写出更加充满哲理、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党史篇章。
(作者系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机关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