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未酬的抗日英雄马占山以诗铭志

作者:张桂辉    发布时间:2021-11-22   
分享到 :

马占山的诗刻,位于庐山景点之一的“月照松林”。从柏树路26号出发,穿过牯岭街,沿河南路南行数百米,在“松树路”登80多级台阶,便可来到“月照松林”,但见马占山的诗刻在突出地面的斜卧巨山石上。灿烂的阳光,从茂盛的松树间筛洒而下。轻轻拂去石刻上的松针,全诗清晰可见,苍劲有力的笔体里蕴含着马占山抗日杀敌强烈而又无奈的愿望。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任黑龙江省主席兼东北边防军驻该省副司令的马占山,带领黑龙江省军民同仇敌忾、齐心协力地打响了抗日第一枪。面对以劣绅赵仲仁为代表的亲日派的劝降,马占山断然拒绝,慷慨陈词:“吾奉命为一省主席,守土有责,不能为降将军。”

马占山

1931年11月4日晨,1300余名日军,在7架飞机掩护下,以保护修桥为名,直趋江桥(嫩江铁桥)中国军队驻地大兴站,驱赶中方修桥人员,迫令守军后撤,并强行抓走3名中方哨兵。中午,日军悍然向中国军队阵地发起猛攻。马占山果断下令抵抗,全体将士血战三天二夜,击退敌人多次进犯。这就是驰名中外的“江桥抗战”。这是中国军队置所谓不抵抗政策于不顾,对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次大规模抵抗。马占山因此成为举国敬仰的抗日英雄,国内各地报纸都以大字标题报道江桥抗战;全国各地群众自动组织慰问团、后援会,捐钱捐物,支援黑龙江省抗战;上海、哈尔滨等地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组织“援马抗日团”,参加抗日队伍,就连“马占山”牌香烟也应运而生。

1932年4月1日凌晨,马占山以检阅部队为名,率卫队步兵一个营、骑兵一个营,携带军政两署关防印信、重要文件和巨款,潜离齐齐哈尔直趋拜泉。3日,会晤李杜、丁超、宫长海、冯占海、李海青诸部代表,共同制定了攻取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的联合作战计划。7日,经克山、讷河抵达黑河,通电全国,再举义旗。为此,他联合省内各抗日力量,并以黑龙江省政府代主席兼东北边防军驻江副司令的名义发电告示:“与日周旋,虽马革裹尸,亦所不惜。”后因势单力孤,不能扭转大局,马占山经甘南前往海拉尔,并于12月4日,由满洲里乘火车退入苏联。

壮志未酬的马占山,于1933年6月由苏联绕道欧洲回国,抵达上海。7月11日,在天津赋闲的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马占山将军来到庐山。在登牯岭之前,他先来到庐山西麓株岭,拜谒岳飞母亲和夫人的陵墓。马占山曾在西湖的岳飞墓前洒过英雄泪,这天,面对历经800年风雨而安然无恙的岳母岳夫人墓,马占山更是心绪难宁。岳飞投军时,岳母在他背上刺下“精忠报国”4个字,希望他竭尽全力收复国土。可是,岳飞虽有满腔报国热血,却未能实现母亲的心愿。精忠报国,难以为报,他多么希望“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此刻的马占山也满怀重拾河山的壮志。

马占山书法题字手迹:还我河山

一心想为国效力的马占山,无心浏览庐山秀美风光,而是心急火燎地向蒋介石当面请缨,却被浇了一盆冷水。原来,1933年5月31日,中国政府与日本侵略军签订了九一八事变后丧权辱国的停战协议——《塘沽协议》。墨迹方干,蒋介石怎么可能让他再赴疆场与日寇作战。于是,马占山赋诗一首,寄情抒怀:“百战赋归来,言游匡山麓。爱此嵚崎石,状如于菟伏。摩挲舒长啸,狂飙振林木。国难今方殷,国仇犹未复。禹迹遍荆榛,恐汝眠难熟。”落款:“马占山,民国二十二年”。马占山以诗铭志,豪气冲天,引起了轰动,各报纷纷予以登载,在全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1934年8月,马占山回到天津寓居。他多次申请抗日,却始终不被起用。天津解放后,马占山接受中共北平地下组织的要求,多次劝说“把兄弟”傅作义,认清大局,弃暗投明。马占山虽为国军将领,却与延安中共领袖交往默契。延安曾设盛宴招待,毛泽东当面称赞他“这种精神值得敬佩”。

马占山虽已远去,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可贵的英雄精神,如同他的庐山题诗一样,刻在高山上,载入史册中。

(来源:2021年11月3日《党史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