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在上海的初心激荡与使命觉醒

作者:沈建中    发布时间:2021-12-01   
分享到 :

作为近代中国杰出的思想家,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从1915年到1932年,陈独秀先后在上海组织并参与了一系列革命活动,如发动新文化运动、创建中国共产党、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领导大革命运动等,为近代上海的思想解放和革命斗争作出重大贡献。

陈独秀,这位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的安徽人,在其致力思想解放、投身民主革命的斗争岁月中,与这座东方大都市发生了长期的、深厚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少识上海为家国

1879年10月9日,陈独秀出生在长江边上的安庆。少年时期的他,就耳闻处于长江口的上海。1897年,德国占领了山东胶州湾,紧接着,俄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列强在华掀起了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重危机。陈独秀“痛感时势日非,不堪设想”,就在这一年的岁末,面对祖国所临危局,18岁的陈独秀撰写了《扬子江筹防刍议》(已散失)、《扬子江形势论略》两篇军事论文,向清王朝提出了加强长江沿线防务的方案。

从长江上游的四川直到下游的上海吴淞口,陈独秀对江水的走向、缓急、深浅以及江面的宽狭、江中沙堵的分布、两岸各处城镇的战略地位,一一作了全面详尽的论述,并依据历代战争的得失,提出了对加强长江防务的具体方案。他特别重视长江口——上海的江防设施,因为最早的帝国主义侵略是从海上来的。使人感叹的是,年仅18岁的陈独秀竟然对长江水文及地貌了解得如此细致入微,并进而提出了他对建设江防的方案。早年陈独秀虽然未曾到过上海,但他对这里的地理情况十分清楚,对这里的军事防务也颇有研究,对上海周边的主要地点均有详尽论述。

办刊的“斗士”

为了寻求革命真理,陈独秀离开家乡来到上海,经此出境,五度东渡到日本进行学习和考察,接触了西方的先进文化。

1903年夏,陈独秀在上海协助章士钊编辑著名的《国民日日报》,负责全部文字和校对。1904年初,陈独秀离开上海返回家乡安庆再转芜湖,开始创办《安徽俗话报》。该报的社址虽在芜湖,但每期稿件均由陈独秀在芜湖编好后寄往上海,由与他熟识的东大陆书局印刷,印好后寄回芜湖发行。在编《安徽俗话报》期间,他还到上海参与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蔡元培、黄兴等人研制炸弹、组织暗杀和武装起义等活动,失败后再返芜湖继续办报。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革命开始了。他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向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展开猛攻。他认为《新青年》“只要十年、八年的功夫”一定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结果还不到一半时间,就取得了很大成功。作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他领导并参与了五四运动,亲自上街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传单,被北洋军阀拘捕关押了98天。出狱后,陈独秀的思想更为倾向社会主义,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建党的先驱

1920年2月,陈独秀回到上海,同身边拥有共同进步思想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开始筹备创建中国共产党。他在中共一大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并出席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二大、四大,分别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央总书记兼中央组织部主任。这两次大会先后制定通过了党的最高纲领、最低纲领和第一个党章,提出了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陈独秀在其中都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尤其中共一大之后,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了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推翻了北洋军阀在上海的统治,建立了民选的上海市民政府。

但是,起义成功后的局势更为复杂,蒋介石很快来到上海,从南昌到南京一路杀害共产党人。陈独秀曾提出要和蒋介石决斗,共产国际却命令他千方百计避免与国民党和北伐军发生冲突。迫于实力不足,为缓和同国民党的矛盾,他与汪精卫联名发表了《汪陈宣言》,《汪陈宣言》发表后,陈独秀即离沪赴汉。接着蒋介石就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32年10月15日,他在上海被国民党逮捕(此前在上海他曾被捕过两次)。19日夜,在全副武装的军警押解下,陈独秀被送往南京,就这样,永远离开了上海——这个令他感慨万千的繁华大都市。

(文章摘编自《陈独秀在上海》,来源:2021年11月24日《党史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