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乔路的诞生
1955年,安徽省会合肥定下“以省内地名适当对应方位命名城市道路名”的规则。比如市区以东西向的淮河路、长江路为脉络,阜阳路放在“淮河”以北,桐城路放在“江淮”之间,芜湖路放在“长江”以南。那时候没想到合肥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到20世纪90年代末,安徽市县名、河湖山川名甚至主要集镇名基本用罄,道路命名面临“无米之炊”的窘境,有必要突破创新。
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中,有规划专家提出以黄山七十二峰命名道路的新思路,市政府主要领导主张用繁华、锦绣、方兴命名主干道,寓意“开放开发、再造新合肥”的美好愿景。这些意见形成决议后构成合肥经开区道路命名的框架。
2004年,合肥市决定成立一个非常设的地名专家咨询委员会,在道路规划时就介入命名。合肥市政府聘请安徽大学校长、古文字学家黄德宽教授为合肥市地名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我为副主任,牛耘、武彪、夏有才等为委员,根据道路规划建设需要适时拿出命名意见。但黄德宽表示,因为实在太忙,他就不参加了,委托我主持。
合肥经开区欣欣向荣,市里决定将毗邻的肥西县桃花镇一部分土地拿出来,由经开区和肥西县合作共建,这样桃花镇的路名网也就拿到市级层面命名评审。这一带位于合肥西南,于是开发过程中新建的道路按命名规则征询地处安徽西南的安庆市意见。安庆方面进一步“挖潜”,报来他们那里一些寓意好的有文化底蕴的地名,同时也提供了一组烈士和英模名,如陈延年、陈乔年、王步文、邓稼先、程长庚、严凤英等,希望能用在省城合肥的道路上。
在讨论经开区和肥西县桃花镇新增道路取名时,遇到两个问题:一是按合肥市地名管理条例,“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这“一般”也能理解为必要时可以突破。我在主持地名专家讨论时提出,各地都有少量名人做路名的先例,如许多城市都有中山路,北京有张自忠路,上海有(戴)安澜路,黑龙江哈尔滨有(赵)一曼路,江西南昌和赣州有(詹)天佑路,我们合肥有纪念烈士的习友路,而高新区命名独秀山路也寓含纪念陈独秀的意思,安庆方面的意见可以考虑,用“两弹元勋”邓稼先、京剧鼻祖程长庚等名人做路名可以为合肥“加分”。二是用陈延年、陈乔年二烈士做路名,但一个城市应当避免用昆仲俩的名字做两条路名。
议到这一具体细节时,刚从经开区领导岗位退下来的一位老同志主张把陈延年、陈乔年合成一条路,叫“延乔路”,可以理解为兄弟情深。因为他们同为烈士,不宜分开。专家们觉得这一创意很好,并形成统一意见上报。于是,延乔路等一批路名在2013年合肥市第4批道路命名公示后确认公布。
(文章摘编自《人民政协报》,来源:2021年12月8日第1528期《党史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