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虽死精神长生
——宁都起义地探访
90年前,在江西宁都,爆发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的一次大规模起义。国民党第26路军的1.7万余名官兵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投入红军。这次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成功的、重要的武装起义,是在内战紧张、外患严重、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爆发的,是第26路军参谋长、中共地下党员赵博生,旅长董振堂和季振同等爱国将领,寻找抗日救国新出路的善举善行。
宁都起义胜利后,起义部队在宁都固厚成立红五军团。红五军团成立后,先后参加赣州、漳州、南雄水口和第四、五次反“围剿”等许多重大战役。长征中,红五军团担负全方面军的后卫,阻击敌军追兵,多次完成任务,形成善打防御战、阻击战的战斗风格,赢得了“红五军团殿后,守无不固”的赞誉和“铁流后卫”的美名。红五军团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改编为红五军,其后又编入西路军,征战河西走廊,血洒高台。
毛泽东在延安接见了参加宁都起义的部分同志,并高度称赞:“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回顾梳理宁都起义暨红五军团成立和征战历程,对于我们继续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具有重要启示。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宁都起义自始至终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早在大革命时期,我们党就派刘伯坚、邓小平等数百名共产党员到国民党第26路军的前身即西北军中工作,使这支部队较早地接受了党的理论、主张,并由此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1931年5月,党中央又派人到第26路军开展兵运工作,建立地下特别支部委员会。特支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在毛泽东、朱德、叶剑英等的悉心指导下,组织第26路军举行宁都起义。起义胜利后,起义部队向全国发出通电,声明“永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
二是坚持追求真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九一八事变后,中日矛盾逐渐超越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我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我们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的旗帜,连续三次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给国民党军队以沉重打击。在红军取得反“围剿”胜利和全国掀起抗日反蒋浪潮的形势下,打入第26路军的地下党员和秘密成立的特支,积极稳妥地开展兵运工作。中共宁都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和宁都地方武装等,通过夹带传单、军事袭扰等斗争形式,分化、瓦解、争取、打击敌人的内部营垒,为起义胜利创造条件。
三是坚持救国救民。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第26路军被蒋介石强令开赴江西参与内战,广大官兵极度不满。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民众坚决要求反抗日本侵略。国民党政府对日本侵略东北的行动采取妥协退让的方针,集中力量“围剿”红军,加剧了第26路军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政策的不满。参谋长赵博生、旅长董振堂、季振同等许多将士,开始积极寻找救国救民的出路。起义胜利后,起义官兵向世人发出自己的心声:“为解放全中国几万万被压迫的工农打仗”,充分体现了起义官兵深厚的人民情怀。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四是坚持不怕牺牲。红五军团成立后,各级指挥员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以模范行动带领部属奋勇杀敌,前仆后继。先后有军团主要领导人赵博生、董振堂等和红三十七师政委欧阳健、红三十九师师长王树亚、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政治委员程翠林等一批师以上领导干部在战斗中英勇牺牲。赵博生、董振堂等因此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叶坪建“博生堡”以示纪念。
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生动的教材,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新征程上,我们更要注重对这座红色富矿的挖掘。在宁都县第一小学,我看见了“做有责任心的中国人”的校训,耳畔还能听见同学们在朗诵赵博生的《革命精神之歌》:“先锋!先锋!热血沸腾,先烈为平等牺牲,做人类解放救星。侧耳远听,宇宙充满饥饿声,警醒先锋,个人自由全牺牲。我死国生,我死国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同仁,实现大同。”我感受到新征程中的红色新伟力。
(来源:2022年1月19日《党史信息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