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毛泽东的关键词 | 荐书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3-01   
分享到 :

读懂毛泽东的关键词

杨明伟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1

ISBN:9787108073259 定价:59.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选列了十八个关键词,试图从这些侧面读解毛泽东。读解领袖人物,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关键词,分别来自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防、军事、科技、外交……各个领域,涉及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等各个方面,因此,读懂毛泽东,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

要了解中国共产党这个百年大党是怎么来的,其思想内涵、执政基础、组织力量、行事风格以及领袖特质等是怎么形成的,就要先读毛泽东,先读懂毛泽东。而要读懂毛泽东, 从他语言的本意、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以及反映他思想内涵的一些关键词切入,或许是破解认识难点的一个很好的视角。

【作者简介】

杨明伟,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局长、研究员。历任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毛泽东思想研究分会副会长,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任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毛泽东研究组)主任,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五编研部主任,《党的文献》常务副主编,内参《文献与研究》执行主编等职。长期从事党和国家领导人思想生平研究工作,参加过众多历史文献和现实文献的编辑工作。主要著作:《中外领袖之间》《周恩来外交风云(合著)》《世纪伟人周恩来》《走出困境——周恩来在1960至1965》《周恩来:二十六年总理风云》《陈云晚年岁月》等。

【目录】

自序

开篇 认识毛泽东从《共产党宣言》开始

一、毛泽东从《共产党宣言》中不只取“阶级斗争”四个字

二、毛泽东最早读《共产党宣言》的时间

三、在民族独立解放的历程中,毛泽东如何研读《共产党宣言》

四、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毛泽东如何研读《共产党宣言》

五、《共产党宣言》对毛泽东的影响

精髓 从反对本本主义看毛泽东“靠什么吃饭”

一、揭秘:毛泽东自解《反对本本主义》有两个版本

二、探路:20世纪30年代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时写出的经典

三、整风:20世纪40年代在延安时期以此融贯整风

四、反思:20世纪60年代反思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时重新解读

创新 “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毛泽东提出思想路线的本意

一、“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是中共百年探索取得成功的密钥

三、“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是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的根本要求

调查 从几个早期调查报告看毛泽东怎样搞调查研究

一、毛泽东早期做了大量的调查,写下了许多调查报告

二、毛泽东早期调查的几种方式和特点

三、毛泽东通过早期调查研究引发的一些理论思考

四、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缔造 毛泽东为人民军队确定了根本原则

一、共产党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最本质属性

二、“党指挥枪”与“枪指挥党”经历了实践的较量

三、“党指挥枪”是人民军队不变的军魂

四、毛泽东提出的军事原则、军事名言是一个独特的话语体系

打仗 “毛泽东兵法”有自己的独特意境

一、毛泽东“兵法”的出发点

二、毛泽东“兵法”的独特意境——十大军事原则

三、毛泽东“兵法”的动态表达

示范 毛泽东为什么反复强调“领导干部应该起示范作用”

一、为什么要突出讲“先锋”“模范”“示范”作用

二、为领导干部确立的一些“表率”标准

三、表率和示范作用,在任何时期、任何情况下都是党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

传统 毛泽东等人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变成政治优势

一、要“养成”一种“万分必要”的“工作作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

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重要法宝

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执政兴国的根本保证

四、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毛泽东形象地比喻:“每天都要洗脸”

风气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八个字不只是校训

一、“不到延安,不懂中国”

二、“谁破坏了纪律,谁就破坏了党的团结统一”

三、“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何能成为优良作风

文风 从毛泽东提倡和反对的文风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有了好的文风,才谈得上“中国化”

二、马克思主义文风的主要特征

三、怎样纠正不良文风、引领优良文风

矛盾 从“主要矛盾”命题看毛泽东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一、“矛盾”和“主要矛盾”概念的引入

二、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对“主要矛盾”概念的使用和规定

三、抗战胜利后至八大前后毛泽东对“主要矛盾”的几个判断

四、八大以后毛泽东对主要矛盾问题的其他概括及反思

命题 从有关矛盾的一些命题看毛泽东哲学的整体观

一、在有关自然领域方面,主要看七个命题

二、在有关社会领域方面,主要看六个命题

三、在有关人的认识领域,主要看四个命题

论文 毛泽东为何在新中国前夕专门撰写《论人民民主专政》

一、为什么在新中国前夕要写一篇结论性“论文”

二、毛泽东总结中共28年历史思考了哪些重大问题

三、通过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回应 1949年毛泽东回答有关新中国的几个问题

一、回答经济悲观论调:“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

二、讲清政治制度构架:“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三、回应外国势力干涉:搞清楚反动派的逻辑和人民的逻辑,“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四、回应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的”,“人民万岁”

五、表明共产党人的胸怀和格局:“要搞五湖四海”,“打破关门主义”

经验 “枫桥经验”的历史来源和现实启示

一、毛泽东为什么会关注“枫桥经验”

二、“枫桥经验”是毛泽东推广的系列基层工作经验之一

三、习近平高度关注“枫桥经验”的创新发展内涵

本意 从毛泽东等人的阐述看“以人为本”基本内涵

一、毛泽东等人所阐述和升华的“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二、与传统的“民本”思想、西方“民本主义”的区别

三、认识和运用“以人为本”必须搞清的几个问题

人民 从毛泽东给共产党人规定的初心使命及其人民观说起

一、从坚定性上看为信仰终身追求、为人民初心不改

二、从人民性上看“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

三、从统一性上看“改革开放是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的统一”

四、从主体性上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主体”

深思 毛泽东晚年反复思考战争与和平问题

一、毛泽东为什么要反复思考这一问题

二、晚年毛泽东对战争与和平问题表达的主要观点

三、怎么看待毛泽东的这些思考

【选摘】

毛泽东最早读《共产党宣言》的时间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毛泽东曾几次回忆他第一次阅读《共产党宣言》的时间等情况,都说是在1920年第二次到北京期间,即1919年12月18日至1920年4月11日。这个记忆如此强烈,应该是不会有误的。至于他第一次读到的是什么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可能记忆会有误差。除了前面提到的1941年9月毛泽东说过“记得我在一九二○共产党宣言》(刊载于当时的《国民》杂志)和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从德文本节译过来的《共产党宣言》油印本等版本。毛泽东后来多次回忆1919年12月至1920年4月在北京期间看到过《共产党宣言》,这件事他印象极深。由于后来影响力最大的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所以毛泽东对读到的版本的记忆可能有误差,但对自己第一次在哪里读到的这个记忆,应该是准确的,因而他的印象才如此深刻并多次提及。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著的《毛泽东年谱》记载,早在1920年1月4日,毛泽东在北京北长街99号平民通讯社接待过前来看望的老师黎锦熙。黎锦熙后来回忆这次见面时,特别提到了现场的两堆材料:一是毛泽东用来“自编自刻自印的”“平民通讯社的油印机和通讯稿件”,二是“一大堆关于社会主义的新书刊,我在这里第一次读到《共产党宣言》的全文”。

从毛泽东的回忆和谈话看出,自他1920年开始接触《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起,《共产党宣言》就在他的思想深处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影响了他的一生。据统计,毛泽东一生读的次数最多的书,就是《共产党宣言》,早在1939年底他就说过:《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1]后来他还说过,自己每年都把《共产党宣言》读几遍。从1920年至1976年这57年间,毛泽东到底读过多少遍《共产党宣言》,已经无法统计。

对这本全世界无产者的入门书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性文献,毛泽东一生反复研读。仅从这个线索梳理,就可见《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就对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

毛泽东为什么会关注“枫桥经验”

“枫桥经验”,是从基层党组织和干部群众的日常工作中诞生的创新经验,特别是基层群众创造的鲜活经验,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基层的生动体现。毛泽东特别看重的,也正是这一点。这个经验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呢?毛泽东为什么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个典型,并如此关注,要求不仅在全国人大代表范围内知晓,还要向全社会推广?搞清这些问题,首先要了解当时毛泽东和党中央在思考和关注哪些重大问题。

20世纪60年代初期,毛泽东特别重视下基层调查研究,重视基层创造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鲜经验。这一时期,他不断走出办公室,有时离开北京好几个月,到各地搞调查研究。“跑了这么多省”后,他反复强调这样一个观点: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过程中,对基层出现的“歪风邪气”“牛鬼蛇神”,一定要“打下去”,但是必须走群众路线,“打的方法,也不能个个拿来枪毙,不能用那个生硬的方法”,“动不动就杀人,那不解决问题”。对于搞好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他提出了一些主要的方法:依靠群众,依靠省、地、县、社的广大干部,把广大干部群众发动起来,这是最主要的方法,是自我教育的方法。

就在批示总结推广“枫桥经验”之前,他刚刚从湖北、湖南、江西、浙江、上海等地调研、视察回来。1963年11月12日,在回北京的途中,专列停靠天津时,他还请河北省委的负责同志来谈话,了解河北当地的情况。谈话中,他根据自己的一些体会强调,领导干部不能光坐在办公室看文件,要下去搞调查研究,有些工作要学会搞试点,要接受各地创造的好经验。在谈到如何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时,他提出,必须走群众路线,领导干部要下去蹲点,要善于抓住“典型材料”。在谈到如何对待那些犯了错甚至严重错误的人时,他还特别提出:人有错是可以改的,对那些犯错误的人,只要诚恳承认错误,坚持改正,群众会原谅的;除了罪大恶极、血债严重,群众不答应以外,贪污这一条能改就照常使用,严重的调离使用也是必要的,还可以劳动改造。

就在批示“枫桥经验”前后,毛泽东不断要求各地党政负责同志,要善于把农村社教运动中的一些典型经验总结出来,上报中央。这些说明,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坚持走群众路线,提倡搞调查研究,善于发现和总结基层工作的创新经验,同时,允许犯错误的人改正错误,通过说理的方法教育人、引导人、转化人等,这是毛泽东发现和推广“枫桥经验”的逻辑前提和思想基础。

有关资料表明,毛泽东最早对“枫桥经验”感兴趣,始于1963年11月21日晚上汪东兴的汇报。汪东兴当时任公安部副部长、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局长,受部长谢富治委托,他先向毛泽东口头汇报了谢富治代表公安部准备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用作发言的稿子的主要内容,这篇发言稿题为《依靠广大群众,加强人民民主专政,把反动势力中的绝大多数改造成为新人》,有六千字左右。毛泽东接过发言稿,一看题目,立即产生兴趣,说:题目很新鲜,既然拿来了,我还是看看。没想到,这一看,其中讲到“诸暨县的经验”(即“枫桥经验”)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关注。

“诸暨县的经验”,是在谢富治发言稿的结尾部分讲的。这篇发言稿在最后讲到“改造一切有破坏活动的地、富、反、坏分子和其他反动分子”的问题时,强调了贯彻中央有关“一个不杀,大部不捉”的方针,并介绍了“浙江诸暨县枫桥区的七个公社”共同“创造”的“好经验”,原文是:“浙江诸暨县枫桥区的七个公社,共有地、富、反、坏分子九百多人,其中一百六十多人有比较严重的破坏活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始的时候,干部和群众要求逮捕四十五人,经过发动群众,对地、富、反、坏分子进行了评审和说理斗争,制服了敌人。现在,运动已经基本结束,群众认为都可以留在生产队里,由群众监督改造他们,不要求‘上交’了。诸暨县的经验以及其他一些地方的经验,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发动群众,通过说理斗争,制服敌人。只要发动和依靠群众,就可以实现运动中‘一个不杀,大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不捉’的方针,就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反动阶级残余势力的专政,把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改造成新人。”

就是这个点题的例子,引起了毛泽东的极大兴趣。第二天一早,他一口气读完后,在发言稿上做了重要批示:“富治、彭真同志:此件看过,很好。讲过后,请你们考虑,是否可以发到县一级党委及县公安局,中央在文件前面写几句介绍的话,作为教育干部的材料。其中应提到诸暨的好例子,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  

来源:微信公众号《三联书店三联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