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八十五载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

作者:贾铁英    发布时间:2022-05-05   
分享到 :

在2022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先后走进思政课智慧教室、博物馆、图书馆,了解学校促进思政课教育改革创新、学校历史沿革、教学科研成果、加强文献古籍保护利用和促进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等情况,并主持召开师生代表座谈会。

习近平强调,中国人民大学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在党的关怀下发展壮大,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一定要把这一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传承好,守好党的这块重要阵地。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

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

一、陕北公学:“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为造就成千上万的革命干部,满足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中共中央于1937年7月底决定创办陕北公学,并于8月任命成仿吾为陕北公学校长兼党团书记。在办学过程中,陕北公学以“忠诚、团结、紧张、活泼”为校训,实行党团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直属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中央直接领导创办的一所革命的大学。陕北公学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是“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为此制定了“帮助青年获得抗战中实际工作的方法与民族自卫战争的最低限度的理论基础”的教育方针,并根据“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原则制定教学计划,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教学内容少而精、教与学一致”确定为教学工作的原则。

从陕北公学成立至并入华北联合大学离开延安的两年间,毛泽东亲自审定了陕北公学的校训、校歌,先后十次为师生授课,六次为陕公题词。1938年3月3日,毛泽东在对陕北公学第六至第十队毕业同学的临别赠言时说:“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

办学两年,陕北公学共培养6000多名学生,吸收3000多名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陕北公学教育的伟大成果,是陕北公学对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不朽贡献。

二、华北联合大学:“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剑

1939年夏,抗日战争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日寇、国民党顽固派加紧进攻解放区。6月,中共中央决定陕北公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延安工人学校四校联合成立华北联合大学,开赴华北敌人后方办学。7月7日,华北联合大学在延安宣告成立,成仿吾任校长,设社会科学部、文艺部、工人部、青年部。

1939年7月至10月,华北联大师生东渡黄河,穿越敌人重兵把守的同蒲线,“逆行”三千里,到达晋察冀边区阜平办学。华北联合大学的教育方针是:“为革命实际斗争的需要而培养革命干部,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贯彻少而精和通俗化的原则”。学校坚持 “团结、前进、刻苦、坚定”的校训,实行军事化管理,培养出来的干部都能适应在战争条件下工作的需要。民主人士李公朴考察华北联大后说,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办起的第一所高等学府,是“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剑”。

1940年起,学校向正规化方向发展,将各部改为学院,设有社会科学院,下设法政系、财经系;教育学院,下设教育系;文艺学院,下设戏剧系、音乐系、美术系、文学系;工学院,下设机械系、采矿系。除原有的专修科外,增设了本科和预科。后成立法政学院、群众工作部、中学部。这时全校共4000多人,其中学员 3000多人,是华北联合大学鼎盛时期。

1941年8月至1943年是晋察冀边区最困难的年代,敌人的扫荡、封锁使根据地缩小,边区粮荒严重,生源减少。华北联合大学经过两次缩编,只保留了教育学院,改由边区行政委员会领导。在此期间,许多干部、学员在对敌斗争中牺牲。

抗日战争期间,华北联合大学在残酷的敌后战场办学6年,培养干部逾万。其中政治经济行政干部3000多人,教育工作干部3000多人,文艺干部1000多人,政治理论、文学艺术、教育、政法、财经等方面的教师和理论人才数百人,短期培训干部2000多人。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决定在张家口全面恢复华北联合大学,任命成仿吾为校长兼党委书记。设政治班、教育学院、法政学院、文艺学院、外语学院,复建了文工团。全校共约1100人,其中教工约400人,学员约700人。华北联合大学明确学校的教育方针是“政治思想教育先行,思想教育与业务教育并重,教学必须同实际密切结合”,并规定:在解放战争的情况下,学校的办学方向以办短期训练班为主,兼顾将来,积极建设学校,为向新型正规大学过渡作准备。从1945年8月至1948年8月,华北联合大学共培养了政治、经济、教育、文学艺术、外语、新闻等方面的干部约2000人。

三、华北大学:“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中心”

1948年春,中共中央决定将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以便集中力量扩大办学规模,为迎接全国解放培养大批建设干部。

北方大学1945年11月成立于晋冀鲁豫边区,是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边区人民政府创办的一所规模较大、学科专业比较齐全的高等学府,由范文澜任校长,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下设行政学院、财经学院、教育学院、工学院、医学院、农学院、艺术学院。北方大学以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从事和平建国的各种专业人才为宗旨,确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按照学以致用的原则,大胆创新,不断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并把政治思想工作同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提倡自由思想、民主讨论、互相学习、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学风。北方大学建校两年多共培养各种专业人才1000多人。

1948年8月24日,华北大学成立,校址设在河北省正定县城。华北大学受中共中央华北局领导,吴玉章任校长,范文澜、成仿吾任副校长,钱俊瑞任党委书记。华北大学以培养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服务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干部为办学宗旨,下设四部两院:一部为政治训练班,对知识青年进行短期政治思想训练;二部为教育学院,培养中等学校师资和教育干部;三部为文艺学院,培养文艺干部;四部为研究部,从事研究和培养、提高大学师资;两院是工学院和农学院。

1949年4月,华北大学迁入北平。遵照中共中央关于放宽招生条件、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为解放全中国迅速培养大批干部的指示精神,华北大学把办学重点放在一部,招收学员15000余人,并在正定和天津各办一所分校。1949年底,大部分学员毕业并走上工作岗位,至此,华北大学圆满完成了为全国解放培训干部的历史性任务。

华北大学孕育了新中国一批各种类型的高等院校。1948到1949年期间,为了适应文化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需要,一些下属单位陆续脱离学校独立办学。除主体部分发展为中国人民大学外,工学院独立出来发展为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农学院与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二部外语系离开学校,同北平外事学校合并为北平外国语学校(现北京外国语大学);三部离开学校后分别筹建、创立了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以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歌剧院、中国京剧院等。华北大学还抽调部分干部、教师分赴中原和广东,筹建中原大学(后并入湖北、广东地区部分高校)和南方大学(后并入华南师范大学)。从1948年8月到1949年底,华北大学共为国家培养干部19194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中国人民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为了培养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素养和专业知识的新中国的建设人才,中共中央决定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中国政法大学,调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部分干部组建中国人民大学。

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通过《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 1950年2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任命吴玉章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胡锡奎、成仿吾为副校长。11月12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共中国人民大学党组,胡锡奎任党组书记。

随着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前进,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中国人民大学自1950年命名组建以来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0年到1952年的初创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人民大学除认真组织好教学外,还积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制定教学计划和各种规章制度,组建教研室、培养师资、进行科学研究、开展政治思想教育、组织全体人员学习马克思主义。到1952年底,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初具规模,设有9个系、38个教研室、1个编译室,此外还有专修科、预科、马列主义研究班、研究生班、马列主义夜大学、夜校、函授专修班和附设工农速成中学,3年内共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2318人。

第二阶段是1953年至1965年在探索中前进的时期。1953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人民大学为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对办学任务和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开辟了一条培养新型工农知识分子的道路。到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培养马列主义师资和财经、政法干部为主的综合性大学。1957年以后,中国人民大学的系科设置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1965年底,全校共有1个学院 、12个系、3个研究所、1个研究室,设有19个专业。从建校到1965年15年间,中国人民大学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65870名,包括24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留学生,取得科研成果2397项。

第三阶段是从1966年到1976年的“文革”时期,学校被迫停办。

第四阶段是从1977年至2011年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发展时期。1977年9月,邓小平提出:“人民大学是要办的,主要培养财贸、经济管理干部和马列主义理论工作者。”1978年3月,中共中央指定成仿吾、郭影秋负责筹备恢复中国人民大学的工作。7月7日,国务院在国发[1978]129号文件中重申: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大学。恢复中国人民大学对于加强马列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人才、经济管理人才和高等学校政治课师资的培养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任命成仿吾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郭影秋为党委第二书记、第一副校长。1978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恢复和新建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法律、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中国历史、档案、计划统计、财政、工业经济、贸易经济、农业经济、经济信息管理等15个系,学校设有24个本科专业、14个硕士研究生专业。学校在党的正确路线的指引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职能,朝着多学科方向协调发展。

第五阶段是从2012年至今在新时代砥砺奋进的时期。中国人民大学全体师生员工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贺信精神,围绕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总体目标和“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始终不忘“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不忘“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责任担当,不忘培养“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的光荣使命,不忘“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政治追求,不忘“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全面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思想库建设、国际影响力提升、大学形象建设和美丽校园建设“五大战略”,为把学校早日建成“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