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指向

作者:金 伟 刘海军    发布时间:2022-09-26    来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分享到 :

内容提要:

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什么是“国之大者”,怎样理解和践行“国之大者”等基本问题。做到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是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政治素养和重要政治能力。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脉络清晰、逐步深入、内容丰富、指向明确。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揭示了“国之大者”的核心要义,即“国之大者”是事关国家稳定发展的“根本大计”、是事关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大纲”;蕴含了让人民生活幸福的价值旨归;明确了旗帜鲜明讲政治、站位高远讲格局、勇于担当讲使命是理解和把握“国之大者”的原则遵循。践行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要不断提高政治能力、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要积极统揽两个大局。全面总结和深刻把握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对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意义重大。

关键词:“国之大者” 中国共产党 人民 党员干部

自2020年4月以来,习近平在各种重要讲话中反复提及“国之大者”这一概念,由此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指南。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重要论述的主要对象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基本要求是做到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心怀“国之大者”,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要全面掌握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重要论述的基本内容,深入领会其理论内涵,科学把握其实践要求。

一、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的基本内容

“国之大者”这一概念是2020年4月习近平在陕西考察时明确提出的,他在谈到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问题时指出,“要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人民日报编辑部,2020a)。同年5月,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他在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脱贫攻坚战情况、稳固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之后,强调“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强化责任担当,不折不扣抓好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实”(人民日报编辑部,2020b)。由此可见,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最初都是由相关领域的具体工作引申的,也可以说他所强调的这些重要工作就属于“国之大者”的基本范畴。

“国之大者”概念固定以后,习近平将其广泛应用于各种讲话中,主要是面向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这一群体。2020年10月10日,他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领导干部在想问题、作决策时,“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人民日报编辑部,2020c)。12月,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再次强调,中央政治局的同志更应该“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明确自己的职责定位”(人民日版编辑部,2020e)。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心怀“国之大者”,“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习近平,2021c)。在稍后的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他又指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人民日报编辑部,2021a)。在这些论述中,习近平不仅明确了各级领导干部是胸怀“国之大者”的主体,也指出了把握“国之大者”的基本原则方法。

随着认识的逐渐深化,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的论述愈加丰富。第一,“国之大者”关涉的领域不断拓展。2021年4月,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把“国之大者”与教育联系在一起,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人民日报编辑部,2021b)。在8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他强调各级党委要“牢记‘国之大者’”(人民日报编辑部,2021e),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在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他又提出,广大人才要“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人民日报编辑部,2021f)。第二,“国之大者”的阐释逐步明晰。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的最初论述,都是针对特定情景而关联使用,并未直接对其进行阐释,到后期这种情况有了改变。2021年4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明确提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人民日报编辑部,2021c)。在6月7日至9日的青海考察讲话中,他又直接指出“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人民日报编辑部,2021d)。第三,“国之大者”的位置日益突出。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2021b)首次将牢记“国之大者”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并列起来,凸显了“国之大者”的重要位置。11月11日,他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又把牢记“国之大者”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连,指出在新的起点上全党必须“牢记‘国之大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跑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这一棒”(习近平,2022)。第四,始终坚持领导干部是把握“国之大者”的主体。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从始至终都主要是针对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提到,党中央要求党的领导干部“胸怀‘国之大者’,对党忠诚、听党指挥、为党尽责”(中共中央委员会,2021)。总之,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脉络清晰、逐步深入、内容丰富、指向明确。

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演进。“国之大者”的最初表述始于具体领域,后逐步抽象成为单独使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经历了不断丰富的过程,形成一个包含什么是“国之大者”、谁来把握“国之大者”、怎样把握“国之大者”、把握“国之大者”的重要性等基本问题在内的理论体系。

二、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

习近平站在党和国家事业战略全局的高度,对“国之大者”进行了深入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构成了一个内容丰富、逻辑严谨的理论体系。在梳理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揭示其理论内涵,是认识和把握“国之大者”的关键。

(一)“国之大者”的核心要义

“国之大者”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也是具体的、明确的。“国之大者”的核心要义体现在国家稳定发展的“根本大计”之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大纲”之中。

“国之大者”是事关国家稳定发展的“根本大计”。“国之大者”,核心在“大”,也就是事关国家根本利益和发展方向的大事与要事。习近平在陕西和青海考察时都提到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保护好生态环境是中华民族存续发展的根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利国利民的千秋大计,当然是“国之大者”。习近平谈及“国之大者”时还指出,“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人民日报编辑部,2020b),毫无疑问,抓好农业生产就是“国之大者”。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提到了“国之大者”,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人民日报编辑部,2021b),办好教育就是“国之大者”。习近平在考察民族工作中也谈到了“国之大者”,做好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样是“国之大者”。由此推之,凡是关系国家稳定发展的关键领域、核心事业、重点工作,就是“国之大者”,而这些正是事关国家稳定发展的“根本大计”。总之,“国之大者”鲜明地体现在国家稳定发展的“根本大计”之中。

“国之大者”是事关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大纲”。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是国家事业发展的引领者。党和国家的利益、追求、方向是高度一致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国之大者”也是“党之大者”。习近平在论述“国之大者”时反复强调,心怀“国之大者”,就是了解“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中国发展的定盘之星、领航之舵,党中央总揽全局、把握大势、指明方向,所谋者正是“国之大者”。比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上,党中央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实施“两步走”战略,就是“国之大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布局上,党中央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共中央委员会,2021),就是“国之大者”。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及时部署,提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就是“国之大者”。进入新发展阶段,党中央提出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国之大者”。此外,党中央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等,都可视为“国之大者”。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大纲”,代表了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最根本的立场,是“国之大者”的直接展现。

(二)“国之大者”的价值旨归

习近平明确提出的“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这一重要论断,彰显了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价值旨归的深层意蕴。从根本上说,这是由党和国家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为人民服务是其一贯宗旨。“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习近平,2021b)。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政治品格和最大政治优势。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最大根由在于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而中国共产党赢得人民拥护和支持的根本秘诀就在于坚守人民立场,把实现人民幸福生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同时,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国家是为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载体和工具。让人民生活幸福,是中国共产党最高的价值准则,是国家最重要的大事,是经济社会发展最根本的落脚点。只有让人民生活幸福,人民对党和国家的事业才会更有信心,如此中国共产党的根基才会更加深厚,国家发展才会取得更辉煌的成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稳步实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人民生活幸福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首先,要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们追求的崇高目标。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新阶段。在这一阶段,“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习近平,2021d)。其次,要让人民过上更高质量的幸福生活。随着中国的发展进步,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已经发生了显著改变,单纯的物质供给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需要了。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安全稳定环境,打造生态美丽中国,高质量地满足人民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需要,成为时代课题。第三,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生活幸福,要从关键处下手,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最急切的、最困难的问题。住房问题、教育问题、看病问题、就业问题、健康问题等,是影响人民幸福生活的关键问题,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民生问题。只有解决好了民生问题,人民才会有真正的幸福生活,这样的幸福生活也才会是稳固的、持久的。总之,国之根本在人民,让人民生活幸福是任何时候都要牢记的“国之大者”。

(三)理解和把握“国之大者”的原则遵循

习近平在论述“国之大者”时,把讲政治摆在了突出的位置,要理解和把握“国之大者”,必须坚持讲政治的根本原则。同样,没有宽广视野、远大格局,也无法理解和把握“国之大者”,所以要秉持讲格局的原则,树立全局意识、长远意识、重点意识。此外,“国之大者”还是一种责任与使命,勇于担当讲使命,是理解和把握“国之大者”的重要原则。

1.旗帜鲜明讲政治

纵观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与讲政治联系在一起的。习近平强调,胸怀“国之大者”,就是要讲政治,在讲政治的思想逻辑和行动逻辑中亮明身份、找准定位。习近平(2021a)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有一些干部对“国之大者”漠不关心,其根源就在于“政治意识不强、政治敏锐性不高,不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讲政治,就是在思想上“讲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在行动上“讲维护党中央权威、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习近平,2020)。具体而言,就是坚持党中央的大政方针不动摇、决策部署齐落实,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中国共产党历来对讲政治十分重视,把讲政治看作最高原则和标准。毛泽东曾先后提出,“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2013)、“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1999a),“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1999b)等观点,指明讲政治的重要性。邓小平(1993)认为,“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江泽民(2006)指出,“我们党领导着十二亿人口的国家,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推进改革和建设,不讲政治不行”。胡锦涛(2016)强调,“在各项工作中要贯穿讲政治的要求”。习近平(2021a)总结道:“旗帜鲜明讲政治、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是党的生命,也是我们党能成为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可以说,只有抓住讲政治这一根本原则,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国之大者”。

2.站位高远讲格局

习近平指出,要做到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就必须站位高远,拥有大视野、大格局。首先,站位高远讲格局,讲的是全局。“国之大者”是建立在全国的基础上,不是一地一域;“国之大者”是建立在整体的基础上,不是一人一事。胸怀“国之大者”,就是树立全局意识,从大处着眼,践行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习近平(2014)一再强调,“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全局意识至关重要,只有从全局出发,局部才能得到发展,只考虑局部而忽略全局,不仅损害了全局,局部发展也无法得到保证。其次,站位高远讲格局,讲的是长远。所谓格局,视野不仅要宽广,更要长远。“国之大者”之“大”,呈现的不仅是当下事业的重心,更有未来国家发展的趋势和远景。心怀“国之大者”,就是要立足当前思虑长远,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清国家事业发展航向,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领导干部要善于算长远账,不能只算眼前账,更不能为了暂时利益损害长远利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2016)。最后,站位高远讲格局,讲的是重点。胸怀“国之大者”,就是分清楚重轻、主次、先后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抓重点、抓主线、抓关键,在解决重点问题的过程中带动整体的发展。总之,要树立远大格局,从战略看问题、从大局看问题、从长远看问题、从重点看问题,如此才能理解和把握“国之大者”。

3.勇于担当讲使命

“国之大者”还是一种责任与使命,要做到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就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担当感和使命感。习近平强调,心怀“国之大者”,就要“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人民日报编辑部,2021b),为国家、民族、人民奉献,这是崇高的使命、不可推卸的责任。牢记“国之大者”,就是牢记使命。一方面,牢记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赢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后,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面貌大为改观。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无数仁人志士的毕生夙愿,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热切期盼。牢记“国之大者”,就是“抱定必胜信念,勇于战胜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重大风险挑战,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人民日报编辑部,2021c)。另一方面,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使命。在习近平(2020)看来,牢记使命,“说到底是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立党执政之根本,为人民谋幸福是永远的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人民,始终为人民幸福生活着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站在一起、干在一起,艰苦创业,为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继续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而奋斗,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人民幸福生活迈上新台阶。中国共产党奋斗的一百年,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一百年。

三、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的实践指向

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为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开展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践行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工作的标准;要积极统揽两个大局,准确把握两个大局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的发展变化趋势。

(一)要不断提高政治能力

习近平强调,政治能力在党员干部的各种能力中是第一位的。所谓政治能力,就是“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习近平,2020)。有了过硬的政治能力,才能抓住根本、保持定力,时刻与党中央同频共振,从而真正践行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

第一,提高政治判断力。认清政治方向、判断政治是非、站稳政治立场是政治判断力的本质表现。政治判断力位居政治三力之首,是基础和保障。当今时代,形势波谲云诡,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各种观念相互碰撞,广大党员干部要不为表象所惑、正确判定是非、站稳政治立场。提高政治判断力,要坚持从党的立场、方针、政策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要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不含糊、不后退、不让步,增强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要善于从事务性工作中发现政治问题,从苗头性问题中发现政治端倪,从复杂多元的矛盾冲突中把握政治导向。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第二,提高政治领悟力。政治领悟力,就是理解和领会党中央意志和精神的能力。政治领悟力越高,政治判断力和政治执行力就会越强。一方面,必须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方法论,是理解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的关键。另一方面,要不断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自觉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具体说来,就是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到实处。

第三,提高政治执行力。政治执行力,就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政令的能力。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最终要体现在政治执行力上。要提高贯彻落实党中央政令的效率和质量。对党中央的政令不能拖延、不能敷衍,要不打折扣地执行,“切实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人民日报编辑部,2020e)。要在贯彻落实党中央政令的过程中对表对标,不断校正。政治执行力的强弱,不仅在于发布政令,还在于将政令贯彻到底,即过程与结果相统一。在政令执行的过程中,及时与党中央最新精神、最新指示对表对标,要及时纠正偏差,一锤锤钉钉,一棒棒接力,一步步落实。要坚持问题导向,提高工作的预见性。要强化担当意识,直面矛盾,敢于担责。

(二)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人民,在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中占有重要地位。坚持人民至上,是践行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重要论述的必然逻辑进路。

第一,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加速、矛盾不断涌现、利益主体多元化,不同的利益群体形成了不同的利益诉求和利益维护方式。要在复杂多元的利益格局中分清主次、权衡轻重,以维护好人民利益为前提解决社会矛盾与冲突。对于损害人民利益的事要坚决遏制,对于侵害人民利益的人要坚决打击。只有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才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才是真正的心怀“国之大者”。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习近平,2021b),有的只是人民利益。

第二,坚持人民至上,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持人民至上,从来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重要体现。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人民生活水平整体提高。然而,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普遍存在也是事实,这固然有着先天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个体环境的原因,但确是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要坚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财富的源泉。要坚守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价值观。要用体制机制保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心怀“国之大者”,就要做到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第三,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工作的标准。人民是否满意,是评价中国共产党执政成效的根本准则,是检验人民至上是否落到实处的唯一标准。广大党员干部,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自己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胡锦涛,2016),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工作行事的最高原则。广大党员干部,要“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习近平,2014),要“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习近平,2019),能否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烦心的事,是人民能否满意的关键。只有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我们才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毅前行。只有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我们的工作才能进步,我们的事业才有价值。心怀“国之大者”,人民满意、人民幸福是标准。

(三)要积极统揽两个大局

两个大局是党中央关于国内国际发展大势的战略研判,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的历史方位,为第二个百年征程提供了基本的立足点。践行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必须积极统揽两个大局。

第一,战略识清两个大局的相互关系。两个大局是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互为影响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宏观背景,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演进。同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将深刻地影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变趋势,这个趋势一定是和谐共生、命运同构、人类大同的,因为“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习近平,2021b)。践行“国之大者”,需要深刻把握两个大局之间的相互关系,努力推动二者走入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的局面。

第二,科学把握两个大局的发展变化。两个大局本身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具有阶段性特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会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和气象。随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我国已正式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也迈入新境界。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面貌又将更加不同。我们要动态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认清每个阶段的特点、任务和重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是同样,会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而呈现不一样的特征。比如,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促进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等。要用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思维认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坚持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长期的态势,又把握好每一个具体阶段的特征、机遇和挑战。践行“国之大者”,既要认清两个大局的当前特征,更要把握两个大局的发展变化趋势。

第三,增强应对两个大局的能力。统揽两个大局,关键在于增强应对两个大局的能力,其核心又在于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情。在政治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经济上,积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在科技上,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坚持科技创新,正如习近平所说,“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人民日报编辑部,2020d)。在文化上,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外交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习近平,2021b)。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才能应对任何风险挑战,真正做到践行“国之大者”。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有了新的奋斗目标,责任在肩,使命重大。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阐明了“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它是新的历史时期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工作的重要理论指导。“国之大者”关系根本、关系全局、关系长远,要做到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积极作为、正确作为、有效作为。要深入践行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始终以人民为重,立足两个大局,以坚定无比的信念,顽强奋斗的精神,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奉献力量。

(作者简介:金伟,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刘海军(通讯作者),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成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来源:本文原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