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作者:朱康有    发布时间:2022-12-19   
分享到 :

国家或民族的形象,实质就是它的文化形象。人类精神世界的标识,往往借助于文字或其他物质载体来表现。这种标识,不只是自我向外主动有意识地展现出“我是谁”的一面,还有他者的认同。美国《新闻周刊》曾根据一些国家网民投票,评选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2个国家文化及这12个国家的20个形象符号,其中中国文化居世界第二位,诸如汉语、北京故宫、长城、孔子、道教、孙子兵法等19个形象符号都与传统文化有关。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了。

无论任何事物,在形态和性质等方面能成为“独特”标识的,一定是长期持续不断、反复印刻的结果。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相比,中华民族的先祖较早在形成社会、组织国家、建立制度并具象为文化传承上,走在世界前列。如果说20世纪人们对“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尚有疑问的话,那么21世纪初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耗时10余年,以坚实的考古材料和综合研究成果证实,多元一体、多处开花的“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所言真实不虚。

根据《周易》的论述,“文明”与“文化”紧密相关,有所谓“文明以止,人文也”,而“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的本义乃指自然或人类社会自身的条理、规律,比如“天文”“人文”,圣人体察和把握其中的纹路、趋向,用以推行教化,促成天下昌明。西汉刘向将“文”与“化”联词,在《说苑》中指出:“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其中,仍把文德、文化作为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首选。在逐渐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人们创造出共同认可和使用的符号、文字、图像、声音等以语言文字为主的体系,并具象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化与自然相对,文明与野蛮相对,表明我们的先祖通过观象制器实践,不仅摆脱了一般自然状态,也脱离了特殊物种的自在演化,形成了靠自身精神和意识“觉知”主动、能动引领社会自为进化的路径。以文化教,即对人的性情加以陶冶、对品德进行教养,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化生活。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中国因其环境关系,他的文化,自始即走上独自发展的路径”,“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言。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凝结,乃至于聚集成自身的外在标识,是一个经过不断实践累积、长期历史沉淀,最终映射内化的结果。

因此,我们习惯用“文化基因”“精神基因”“根脉”来形容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可以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喻作一个有机生命体,源初就奠定了它后来成长发育的基因、萌芽、内核,并提供进一步滋养、壮大、升华的可能性。自然,我们并不否认,无论是生物界还是人类精神文化本身,都存在着嫁接或完全被外来文化所代替的大量现象。那些只在一定时空存在而没有持续下来的许多大大小小的文明体,即是如此。中华文明与之不同的最显著一点,恰恰是没有被打断的延绵未绝。这就使得今天的中国人在思考和应对我国社会发展、人类命运前景之际,不只“坐拥”5000多年文明的丰厚遗产,而且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带上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这根纽带、这个烙印:“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这正是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历史自觉、历史自信乃至历史主动、历史担当的真实写照,亦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的科学表述交相辉映。

新时代,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体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步步目标的完成。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下的国家发展构想,是历史铸就的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当代呈现。这些精神文化的深层内核,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历史,表现于处理人与自然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等各个方面的思维和行为中。当然,时代环境迥异,对于作为中华文明特质的文化基因,仍需坚持守正创新,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作者:朱康有,国防大学教授

来源:《学习时报》2022年12月19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