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理: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两个确立’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并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最紧要的是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这是深刻总结党的十九大以来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作出的重大政治论断,是学习领会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聚焦的核心内容。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历史必然性,对于进一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凝心聚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从马克思主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中,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两个确立”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我们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和马克思恩格斯领导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伟大实践中,可以深切感受到“两个确立”深厚的理论渊源。
(一)从马克思主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中,深刻领悟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立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核心的历史必然性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蕴含着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思想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创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和领导开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伟大斗争实践中,进一步深化了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立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核心的认识。这可以从四个维度来理解把握。
1.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维度看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人类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决定着教育及其发展。这是人类思想史的一个伟大发现。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历史性贡献时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这是唯物史观同过去唯心史观的一个根本区别。在唯心史观看来,精神决定物质,人们的思想动机、杰出人物的主观意志或者某种神秘的精神实体是决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往往把帝王将相或者英雄豪杰等少数杰出人物夸大为历史的主宰,忽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比如,德国哲学家尼采强调“超人”的统治和奴役的意志是决定一切的力量。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梁启超从英雄造时势来看待历史的发展,认为“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这些说法显然并不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和客观规律。唯物史观把长期被唯心史观颠倒的历史事实重新颠倒了过来,成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石,开辟了人类思想史的一个全新时代。在恩格斯看来,唯物史观的创立犹如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用生物进化学说一举将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上帝创造万物”的神话颠倒过来一样,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与此同时,唯物史观又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马克思曾引用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的一句名言:“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大人物是时代的产物,在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上,大人物由于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能更好地看清楚事物发展趋势,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对历史发展往往能够发挥关键性的作用。马克思自身就是这方面的生动例证。作为千年思想家和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就是这样一个由伟大时代创造出来的伟大人物。马克思诞生在席卷欧洲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和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伟大年代,领导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领导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工人组织——国际工人协会。他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正如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的历史贡献时指出的:“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一切,都应当归功于他;现代运动当前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应归功于他的理论的和实践的活动;没有他,我们至今还会在黑暗中徘徊。”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既要充分认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同时又要充分认识到,作为“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的党的领袖,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发挥着掌舵领航的关键作用。
2.从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维度看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马克思恩格斯领导创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时提出的一个重要原则。
1847年初,马克思恩格斯接受正义者同盟邀请加入该同盟并按照他们的主张对同盟进行根本性改造,组建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际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起草同盟章程和同盟纲领等重要工作,很好地贯彻了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等一系列重要主张。恩格斯亲笔撰写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开篇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国际主义口号代替其前身正义者同盟“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同盟章程第一条明确规定,同盟的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旧的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和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第二条对盟员的条件作出明确规定,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服从同盟的一切决议”,明确规定“盟员如果不能遵守这些条件即行开除”。第五条明确规定,同盟的组织机构是支部、区部、总区部、中央委员会和代表大会。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中央委员会是同盟的权力执行机构,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第三十条明确规定,代表大会是同盟的立法机关。关于修改章程的一切提案均经总区部转交中央委员会,再由中央委员会提交代表大会。这些重要规定实际上是将正义者同盟原来习惯采取少数人密谋活动的方式,彻底改变为无产阶级政党民主集中制的机制,为把共产主义者同盟建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坚强领导核心提供了重要组织保证。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接受并批准恩格斯起草的同盟章程,并委托马克思恩格斯起草同盟纲领,这就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同盟纲领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全面宣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立场、观点、纲领,一经问世就在实践上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1850年3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中用了很大篇幅总结了两年多来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斗争实践,既充分肯定同盟自成立以来历次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的通告以及《共产党宣言》中阐述的关于运动的观点经实践证明是唯一正确的观点,同时又尖锐指出同盟存在的从坚强的组织大大地削弱了的突出问题,并深刻分析其原因在于,大部分直接参加过革命运动的成员都认为秘密结社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单单进行公开活动就够了。个别的区部和支部放松了自己跟中央委员会的联系,最后甚至渐渐地完全断绝了这种联系。其结果是,当德国民主派即小资产阶级的党派日益组织起来的时候,工人的政党却丧失了自己唯一的巩固的基地,至多也只是在个别地方为了本地的目的还保存着组织的形式,因此在一般的运动中就落到了完全被小资产阶级民主派支配和领导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这种状况必须结束”,“工人党必须尽量有组织地、尽量一致地和尽量独立地行动起来”,并进一步指出:“革命活动只有在集中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全部力量”。
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基本著作中还可以看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思想并不仅仅限于党建领域,马克思恩格斯结合对近代工业大规模生产方式的考察,对这一重要思想作了进一步论述。比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现代生产为例,强调集中统一犹如一个乐队需要统一的指挥那样重要。他指出:“凡是有许多个人进行协作的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一都必然要表现在一个指挥的意志上,表现在各种与局部劳动无关而与工场全部活动有关的职能上,就像一个乐队要有一个指挥一样。”恩格斯在《论权威》中深入考察了近代工业化以来生产方式出现的各种巨大变化,认为无论是有数百个工人照管着由蒸汽推动的复杂机器的庞大工厂,还是火车和轮船,甚至在农业中,机器和蒸汽也越来越占统治地位,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联合活动、互相依赖的工作过程的错综复杂化,正在到处取代各个人的独立活动”,强调“联合活动就是组织起来”,只有依靠权威才能组织起来。恩格斯还进一步以纺纱厂、铁路、航海为例,深刻论述了集中和权威的极端必要性,并强调指出:“能最清楚地说明需要权威,而且是需要专断的权威的,要算是在汪洋大海上航行的船了。那里,在危急关头,大家的生命能否得救,就要看所有的人能否立即绝对服从一个人的意志”。这些重要论述既生动形象又深中肯綮,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把握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精髓要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的维度看
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开展无产阶级斗争的伟大实践中,深化了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立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核心的认识,进一步丰富发展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同巴枯宁等无政府主义者进行交锋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发展了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思想。巴枯宁的“支部自治”“反权威主义”等主张的核心,是要求个人绝对自由,鼓吹“无政府状态”,无条件地反对任何权威,企图依靠少数人的密谋策略,以流氓无产者和破产的农民为主力,举行“全民暴动”,消灭国家。马克思恩格斯领导的与巴枯宁的斗争,实际上是一场要不要建立自己的独立政党和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的严肃政治斗争。在同巴枯宁的“支部自治”“反权威主义”等错误观点的斗争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凝聚自己的所有力量,强调如果取消具有“权威”的总委员会、联合会委员会、地方委员会以及各种章程和条例,每一个人都将随心所欲,各行其是,享有“充分的自治”,就会“搞垮组织”,“把工人的团结变成一句空话”,使共产主义运动变成“宣扬你们的响亮的、然而空洞无物的和学理主义的词句”。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进一步丰富发展了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思想。这集中体现为对巴黎公社失败的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巴黎公社革命是世界上第一次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的伟大尝试,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巴黎公社失败的教训是多方面的,包括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力量对比的悬殊,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当时工人阶级尚处在幼年时期,政治上还不成熟,尤其是没有形成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有权威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公社内部缺乏必要的集中,运动带有一定的“自发性”。马克思恩格斯在高度肯定巴黎公社伟大历史功绩的同时,又深刻揭示了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深刻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马克思明确提出无产阶级要取得反对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必须建立坚强有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思想,强调“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为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标——消灭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这些重要思想作为1871年9、10月间马克思起草的《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中的重要条文,成为引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和国际工人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则。恩格斯也指出,“巴黎公社遭到灭亡,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并进一步强调,“如果有人对我说,权威和集中是两种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加以诅咒的东西,那么我就认为,说这种话的人,要么不知道什么叫革命,要么只不过是口头革命派”。
4.从列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维度看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并形成了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列宁把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成功运用于党的建设和领导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发展。
在理论方面,列宁深刻论述了党的领袖、政党、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关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列宁建党学说中占有突出重要的位置,强调党的领导核心在无产阶级运动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列宁看来,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而“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并强调,“在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的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由于担负重要的使命任务,面对的是异常强大的敌人,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方面的要求无疑更加突出,必须更加自觉。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具有严密的组织、统一的意志和行动,只有按照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党才是一个“钢铁般的组织”。如果不能“培养一批有经验、有极高威信的党的领袖”,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的“意志统一”,“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在组织建设方面,列宁深刻总结俄国工人运动屡遭失败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必须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主张。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列宁明确提出建立一个集中统一、组织严密的无产阶级政党,要求每个党员必须承认党纲,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接受党的监督和领导。这与孟什维克代表人物马尔托夫关于把一切愿意入党的人都吸收进来,党员并不需要高度集中化、组织化的主张形成鲜明对立。经过激烈交锋,列宁的建党思想取得了胜利,并在领导机构选举中成为多数派。后来,列宁进一步提出马克思主义政党“民主集中制”的重要原则和制度安排,强调“无产阶级实现无条件的集中和极严格的纪律,是战胜资产阶级的基本条件之一”,强调面对反革命势力的进攻,“要使无产阶级能够正确地、有效地、胜利地发挥自己的组织作用(而这正是它的主要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内部就必须实行极严格的集中和极严格的纪律”。列宁之所以把铁的纪律作为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很重要的原因是基于对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激烈尖锐的深刻清醒认识。在列宁看来,无产阶级专政是新阶级对更强大的敌人,对资产阶级进行的最奋勇和最无情的战争。资产阶级的反抗,由于资产阶级被推翻(哪怕是在一个国家内)而凶猛十倍;资产阶级的强大不仅在于国际资本的力量,在于它的各种国际联系牢固有力,而且还在于习惯的力量,小生产的力量。这就决定了无产阶级专政是必要的,不进行长期的、顽强的、拼命的、殊死的战争,不进行需要坚持不懈、纪律严明、坚定不移、百折不挠和意志统一的战争,便不能战胜资产阶级。他强调:“如果我们党没有极严格的真正铁的纪律……那么布尔什维克别说把政权保持两年半,就是两个半月也保持不住。”
在实践方面,列宁把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运用于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并取得巨大成功,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无产阶级政党开始走向成熟,形成了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集中统一的坚强有力的正确领导,为战胜党内各种错误思想和分裂力量、战胜资产阶级政权,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证。这是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正确总结巴黎公社失败经验教训的结果,是深刻总结俄国工人运动屡遭失败的经验教训的结果,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给我们提供的重要启示。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在严峻的斗争环境中,能否形成坚强有力的中央领导集体和领导核心,对于保证党的团结统一、坚强有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夺取革命胜利,至关紧要。
(二)从马克思主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中,深刻领悟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来自实践,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强调“只有革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才能成为工人阶级运动的旗帜”。回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可以清楚地看到,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拥有先进的科学理论作为强大思想武器,是取得革命斗争胜利的重要原因。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人类寻求自身解放指明了正确道路,为世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多版序言中多次深刻阐述了《共产党宣言》诞生后对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深刻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巨大作用。他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指出:“《宣言》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现代工人阶级运动的历史;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回答了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得到极大壮大,社会主义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在深刻改变世界的同时,也深刻改变了中国。在近代中国,为了改变中华民族悲惨屈辱的命运,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和顽强抗争。但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轮番登场的资本主义、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诸多主义、主张和方案,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近代的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迫切需要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能够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正确道路。在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的情况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毛泽东指出:“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中国先进分子通过比较,毅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催生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使我们党拥有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拥有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由此掀开了中国革命崭新的一页。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二、从我们党百年波澜壮阔奋斗历程中,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波澜壮阔,“两个确立”是从党的百年奋斗中得出的必然结论。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不断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写在党的旗帜上,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维护党的领导核心,保持全党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始终是我们党坚持的一个重大政治原则和显著优势,是党和人民事业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
(一)从我们党百年波澜壮阔奋斗历程中,深刻领悟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立党的领导核心的历史必然性
在我们党的奋斗历程中,伴随着对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立党的领导核心理论和实践的推进,我们党走过从不够成熟到坚定成熟、从不够有力到坚强有力的成长历程。梳理起来,这个历程大致有这样几个大的时间节点。
第一,我们党成立伊始,就明确确立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原则。
从一大党纲对我们党的名称、性质和纲领以及组织章程、组织机构、党员条件等做出的明确规定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很好地贯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原则。党的一大纲领明确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等重要内容;明确规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实行社会革命以及彻底断绝同黄色知识分子阶层及其他类似党派的一切联系;还明确规定党员条件是必须承认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党的二大制定了我们党的第一部党章,对党员条件、党的各级组织和党的纪律做出更为严格的规定。它明确规定:“全国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之议决,本党党员皆须绝对服从之”,“下级机关须完全执行上级机关之命令”。党的二大制定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明确指出:“凡一个革命的党,若是缺少严密的集权的有纪律的组织与训练,那就只有革命的愿望便不能够有力量去做革命的行动。”这些重要规定十分清楚地说明,我们党自成立之初,就从革命斗争的形势和任务出发,十分自觉地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在遵义会议上我们党深刻总结经验教训,集中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确立新的正确领导,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总结历史经验,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显著优势。回顾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党是通过不断总结自身经验教训走向成熟的。在我们党的幼年时期,由于还没有形成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特别是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党中央,没有形成全党的团结统一,这是中国革命早期党和人民事业屡遭挫折甚至面临失败危险的重要原因。恩格斯指出:“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通过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我们党开始懂得掌握革命武装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深刻道理。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深刻指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稍后,在改组后的中共湖南省委第一次会议上讨论湖南暴动问题时,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我们党从前的错误,就是忽略了军事,现在应以百分之六十的精力注意军事运动,实行在枪杆上夺取政权,建设政权。”尤其是遵义会议,通过总结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三,党的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我们党自觉对党的历史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是从延安时期开始的。这反映了我们党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把握运用规律,推动事业发展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多次要求全党学习党史,并在中央学习组作了《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在讲话中,毛泽东开门见山地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其标志性成果集中体现为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的制定。历史决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系统总结我们党成立以来,尤其是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前这一段党的历史及其经验教训,深刻分析了“左”倾错误在政治、军事、组织、思想方面的表现和严重危害,高度评价了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对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重大贡献,充分肯定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的重大意义。历史决议明确指出:我党终于在土地革命战争的最后时期,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和全党的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最大成就,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的最大保证。
我们党还通过总结历史,对曾经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危害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从思想上进行认真清理。通过开展延安整风,我们党集中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从思想根源上纠正了党的历史上历次“左”倾以及右倾的错误,使全党受到一次很好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端正了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破除了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分清了是非,全党同志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一致,增强了党的团结统一。
在此基础上,我们党对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立党的领导核心,进一步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这一时期,毛泽东集中论述了党的领导核心问题。他指出:领导核心只能有一个,一个桃子剖开来有几个核心?只有一个核心。强调“实行一元化的领导很重要,要建立领导核心,反对‘一国三公’”。这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党的历史,尤其是深刻总结曾给党和人民事业造成重大损失的张国焘、王明等人的错误带来的深刻教训中得出的重要结论。在党的七大召开前夕,毛泽东着眼于革命形势的发展,进一步全面系统地论述看齐问题。毛泽东指出:“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齐。”他还深刻揭示了队伍之所以存在不大整齐问题的根源。在毛泽东看来,“山头主义的社会历史根源,是中国小资产阶级的特别广大和长期被敌人分割的农村根据地”,“一个地方的革命党、革命军队起来打敌人,就很自然地形成各个集团、各个山头”。这是当时山头主义存在的客观历史原因,但从主观方面来看,还存在党内教育不够的问题。毛泽东明确指出,党内教育不足是山头主义产生的主观原因,并明确提出要“消灭山头,使它溶化,全党都变成一个整体”,强调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教育,“说服同志们去掉盲目性,增加自觉性,打通同志间的思想,提倡同志间的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以实现全党大团结”。
延安时期这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推进,为党的七大胜利召开做了充分的思想理论和组织上的准备。党的七大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和中央领导机构,随后召开的党的七届一中全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标志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正式形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最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第四,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国内外形势深刻复杂的变化,我们党进一步深化了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认识。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我国也发生严重政治风波。面对国内外形势深刻复杂的变化,邓小平从党的历史切入,进一步深刻论述了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立党的领导核心问题的由来及其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1989年5月31日,邓小平同两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明确提出,要组成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集体,强调“新的中央领导机构要使人民感到面貌一新,感到是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班子。这是最重要的一条”。1989年6月16日,邓小平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进一步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国家的命运、党的命运、人民的命运需要有这样一个领导集体”,强调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有一个好的常委会,“这是最关键的问题”。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再一次深刻指出:“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会。只要这个环节不发生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最关紧要的是有一个团结的领导核心。这样保持五十年,六十年,社会主义中国将是不可战胜的。”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的历史、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都告诉我们:要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党、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国,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至关重要,维护党中央权威至关重要。”一百年来,在一个个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力挽狂澜,不断把党和人民事业推向前进,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有着坚强的领导核心,党中央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
(二)从我们党百年波澜壮阔奋斗历程中,深刻领悟确立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必然性
回顾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可以清楚地发现,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不断取得新的胜利的历史。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伟大实践中,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有力指引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发展,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1.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提供科学指引。
在我们党的幼年时期,曾饱尝教条主义之苦。当时,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一度在党内十分盛行,有的人“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还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还有不少的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书本上的某些个别字句看作现成的灵丹圣药,似乎只要得了它,就可以不费气力地包医百病”。他们或是生搬硬套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原理,或是简单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城市武装起义经验,给中国革命事业带来了严重影响,留下了惨痛的教训。
毛泽东是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人。毛泽东思想是在同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斗争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早在1930年撰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便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后来,他又进一步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强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必须用了去射中国革命之的”。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出发,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科学回答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提供了科学指引。
党的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党的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邓小平后来在总结党的历史时深刻指出:“中国革命为什么能取得胜利?就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找到了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道路、形式和方法。”
2.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党领导人民创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光辉旗帜。
“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教训极其惨痛。十年内乱结束后,中国发展又一次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选择。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主张,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对外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领导我们党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加深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提供了科学指引。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深刻认识和回答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大首次概括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三、从新时代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伟大实践中,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围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在认识上有深化、实践上有新进展、制度上更加完善,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最根本政治保证,充分彰显“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决定性意义。
(一)深刻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集中体现在第三个历史决议概括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个明确”的第一个明确,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这个重要概括,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出明确的基本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八个明确”中第八个明确的压轴位置,调整为第三个历史决议概括的“十个明确”中第一个明确的统领位置,这不是简单的位置变化,而是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认识的深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十六个方面浓墨重彩地总结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伟大成就时,把“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作为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这既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一个标志性重大成就,也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最根本原因。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需要四梁八柱来支撑,党是贯穿其中的总的骨架,党中央是顶梁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仅在理论上有新认识,而且在实践中有新进展,完善了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和体现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并且把这些新认识、新进展、新经验进一步上升为制度,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得到切实贯彻和有力保证。比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明确规定:“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涉及全党全国性的重大方针政策问题,只有党中央有权作出决定和解释。各部门各地方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可以向党中央提出建议,但不得擅自作出决定和对外发表主张”。制定出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明确要求党的领导干部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进一步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制度。每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和中央书记处工作报告。再比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总体安排中把党的领导制度明确为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党的领导制度统领和贯穿其他各个方面的制度,等等。通过这些制度安排,从根本上保证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在国家治理中更好地发挥出来,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二)深刻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是新时代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带来的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对国内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十六个方面分领域对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面对各个领域的复杂形势、风险挑战、深层次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如何有针对性地从理论上、实践上、制度上提出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从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
尤其是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集中解决了一个时期以来“党内存在不少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问题,存在不少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问题,特别是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不力,有的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甚至口是心非、擅自行事”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得到有力保证,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更加科学,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为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根本保证。
(三)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对新时代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掌舵领航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外部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尤其是许多新的风险挑战,面对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长期没有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及新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统揽全局,举旗定向、掌舵领航,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非凡的政治智慧、顽强的政治品质、深厚的为民情怀、强烈的使命担当、高超的领导艺术,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义无反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全面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发生一系列历史性变革,赢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爱戴,赢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最根本原因。
比如,脱贫攻坚历史性成就的取得同习近平总书记既挂帅又亲征有着十分直接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明确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次到地方调研,是到河北阜平考察扶贫,并深刻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来习近平总书记又去了许多贫困地区,14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都一一走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说:“到这些地方调研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习近平总书记还说,他先后在县、市、省、中央工作的40多年时间里,扶贫始终是他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他花的精力最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使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类似这方面的例子还有许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在全面从严治党的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续写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人民军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果,等等。这些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的取得,无一例外,根本原因都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统揽全局、掌舵领航。
(四)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新时代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科学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发展要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在引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充分彰显了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比如,围绕如何把一个十四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带入现代化这个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和没有任何现成答案的全新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深刻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全面系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从五个方面精辟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方面的鲜明特色既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更具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引领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式现代化同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形成了鲜明差异,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基本国情、深刻把握人类现代化发展规律的伟大创造,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极大丰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五)深刻理解“两个确立”是历史的必然,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是在新时代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践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这个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政治论断在全会上得到与会同志的一致肯定。“大家一致认为,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立和维护党的领导核心,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迫切要求,是保持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这个重大政治论断在全会相关重要文件中得到集中体现。全会公报高度评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号召“全党同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确保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专设一章对“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做出明确规定,强调“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全党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也把“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确保全党令行禁止情况”作为党内监督的一项主要内容。这些重要的制度安排,为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载入党内根本大法。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部分明确规定,必须实行正确的集中,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全党的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保证党的决定得到迅速有效的贯彻执行。党的十九大报告设立专章全面集中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概括为“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并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部分明确规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大法,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实现了从党的指导思想向国家指导思想的转化。这集中体现在,宪法修正案在宪法序言部分将原来的“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修改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是继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后合乎逻辑的发展,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的高度肯定,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明确了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制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在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尤其重点总结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强调“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历史决议明确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这是全会做出的重大政治论断,是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尤其是总结新时代伟大实践的重大政治成果,进一步深刻揭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最根本原因,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体现全党共同意志,反映人民共同心声,是时代、历史和人民的共同选择、郑重选择、必然选择,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提供更为坚强的政治保证。
党的二十大全面系统总结过去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并把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分列为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十六个方面成就的第一、第二、第三位,深刻揭示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最根本原因,强调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取得的。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新时代新征程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最紧要的是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大会还全面论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问题,在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概括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尤其是进一步用“六个坚持”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大会把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写入党章,以更好反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进一步充实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定位,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些重要内容是党的二十大的突出亮点,也是党的二十大的历史贡献。这对于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进一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维护习近平总书记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更加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作者:陈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原主任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