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围绕“中心任务”展开——二十大报告蕴含迈向“现代化”的完整逻辑

作者:杨明伟    发布时间:2023-02-14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分享到 :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科学谋划并系统部署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入学习领悟党的二十大报告精髓要义可以看出,其中提出的一系列战略性谋划和系统性部署,是围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展开的;特别是所提出的未来五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更是聚焦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展开的。整个报告,贯穿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一、逻辑起点:确定“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如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怎样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是一个大国大党必须全面审慎回答的重大问题。党的二十大的主题,就清晰地作了高度概括性回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对进一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详细部署。

这些回答和部署,都是基于这样一个中心任务:“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值得注意的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表达的“中心任务”中,两次出现“现代化”这一核心概念;在报告中表述现代化目标时,还多次使用了“迈上”“迈向”“迈进”这样的坚定语气。这些恰恰反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中心任务内涵的重要性。提出中心任务,也就确定了逻辑起点。

在“中心任务”中,核心内容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本质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并重申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实现“两步走”战略安排,未来五年是“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报告对这一关键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全过程人民民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以及在民生领域、美丽中国建设、国防军队建设、对外关系等方面,都作了清晰的谋划。

对于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尽管前途光明,但却任重道远。我们还会经受许许多多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为此,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了我们在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大原则,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考验,防范化解风险,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从一定意义上说,党的二十大报告的15个部分,都与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征程上所要承担的中心任务相关联。报告在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后,围绕这个“中心任务”系统性地在各方面渐次展开,呈现了如何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完整逻辑。

二、全面布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部署安排

“中心任务”确定以后,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每一部分,都围绕着如何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全面进行安排布局,“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全面部署”。

一是在经济建设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因此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在未来发展中,必须进一步建立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如果没有这些,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二十大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侧重在解决我们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问题,补齐我们存在的短板、增强我们存在的弱项。特别是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措施,针对的都是我们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

二是在政治建设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报告强调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之所以如此强调人民民主的重要性,是因为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国人民在政治生活中选择的民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中国人民在政治生活中选择的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道路。这样的民主政治,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能够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因此,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党的二十大在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等方面都作出了详细部署。

三是在文化建设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根本上讲必须建立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基础上。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自强才是最根本的强。这就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更重要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特别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党的二十大对如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等方面,都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其中特别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四是在社会建设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的是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报告重申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民造福,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特别要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并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党的二十大在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部署。

五是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样的内在要求,就决定了必须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此,党的二十大在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作了全面部署。

上述五个方面的全面部署和重点安排,充分反映了党的二十大围绕“中心任务”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方位考虑。不仅如此,对“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党的二十大也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心任务”作出全面部署和系统性安排。

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既要树立大党应有的“样子”,又要清醒地看到党面临的“独有难题”;既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又要面临长期存在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这四大考验,面临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这四大危险。因此,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自我革命就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只有驰而不息地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之以恒地解决好党的自我革命问题,才能更好地引领社会革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二十大对如何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部署。

再以全面依法治国为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切纳入法治轨道。在这个问题上,既要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又要注意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有关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也多角度反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在讲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必须牢牢把握一些重大原则时,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在讲到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时,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在讲到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提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以及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任务。在讲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时,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讲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时,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讲到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时,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在讲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提出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在讲到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时,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还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等几十项深化改革措施。可见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依然极为繁重。党的二十大对新征程中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啃下那些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体制机制“硬骨头”,作出了全面安排部署。

由此可以看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深化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认识,全面系统地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谋划和战略安排。

三、战略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强保障

锚定中心任务、实现确定目标,离不开战略支撑、战略保障。党的二十大在全面谋划和周密部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思路、新举措时,也充分考虑到了实现这些新思路、新举措所需要提供的坚强保障。毫无疑问,带根本性的制度性保障是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与此相配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还需要一些关键性、基础性的战略支撑、战略保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个方面:人才强国战略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保障、国防和军队建设战略支撑保障。这些方面,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都有专门章节作出阐述。

(一)人才强国战略保障。人才强国战略,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极端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报告强调要坚持三个导向,即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要加快建设三个“强国”,即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还着重表达了“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观点。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有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方面,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在有关“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方面,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有关“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提出了“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在有关“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方面,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还用极为真诚的语气,特别深情地表达了这样的愿望:“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这充分反映了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作用。

(二)国家安全战略保障。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强调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国家安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和走向强盛的前提。因此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内容和体系结构,特别指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对如何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等问题,党的二十大都作出了详细部署,彰显了国家安全战略保障的极端重要性。

(三)国防和军队建设战略支撑保障。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战略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的战略支撑,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为此,党的二十大提出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要加快四个方面的“现代化”: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目的是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有效履行新时代人民军队使命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讲到“全面加强人民军队党的建设,确保枪杆子永远听党指挥”时,特别强调要健全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体制机制,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等问题;在讲到“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人民军队打赢能力”时,提出要研究掌握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特点规律,创新军事战略指导,发展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等问题;在讲到“全面加强军事治理,巩固拓展国防和军队改革成果,完善军事力量结构编成,体系优化军事政策制度”时,强调要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重大任务战建备统筹,加快建设现代化后勤,实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重大工程,加速科技向战斗力转化;在讲到“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时,强调要加强军地战略规划统筹、政策制度衔接、资源要素共享,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在讲到“人民军队始终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英雄军队”时,特别指出,人民军队有信心、有能力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有信心、有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支撑,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只有建立起这样的强大战略支撑,我国才能获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

以上三大战略支撑,统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根本保障前提下,构筑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性、关键性保障,为新征程上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四、独立自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政外交上的方针原则

中国开辟的发展道路(包括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出来的;中国的内政外交政策,贯穿着独立自主的鲜明特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清晰地表达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等深刻内涵,并作为我们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以及贯穿在党的创新理论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就更加明确地告诉世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运用过程中得出的实践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依靠自身力量独立自主探索出来的;当今中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切问题,都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报告多处突出强调了“独立自主”“自立立强”的原则态度和自主精神。

自主,是中国内外政策的基点和根本原则。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的特性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体现得尤为突出,特别在两个问题上表达得更为明显,引发国内外高度关注:一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问题上,强调这是中国人自己的事,不容许任何国家和外部势力干涉;二是在对外关系问题上,强调中国历来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处理国际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充分表达了中国在内政和外交方面的自主性。

(一)体现在内政上的自主性:“中国人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

这种自主性,全方位地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和各方面工作中。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我们在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上的自主性原则立场,特别指出要防范外部势力“干预”“干涉”中国内政。

香港是中国的香港、澳门是中国的澳门。香港和澳门回归后能不能保持长期繁荣稳定,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香港和澳门问题上,我们的根本方针是“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要坚持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增强港澳同胞的爱国精神,形成更广泛的国内外支持“一国两制”的统一战线,坚决打击反中乱港乱澳势力,坚决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

台湾是中国的台湾。“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事关中国核心利益和中国人民民族感情,不容任何外来干涉”。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决不允许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搞分裂活动。祖国完全统一,本身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没有完整统一的“一个中国”,就谈不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我们的根本方针是争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因为这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对两岸同胞和中华民族最有利;但是我们的底线也是明确的,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是中国的内政,这就是中国党和政府给国际社会划定的底线,尤其对中美关系而言,这就是双方政治基础中的基础,是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我们坚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这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绝非针对广大台湾同胞。”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方向。这一历史大势不可逆转,祖国完全统一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二)体现在外交政策和外交工作上的自主性: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基本立场。在这一原则、立场下,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表达“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时,也点明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一内涵;同时规定了其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要求。这样的现代化内涵和本质要求,就决定了我们不是关起门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的独立自主与开放包容历来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包含着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包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中国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同时,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因此,中国在追求现代化和发展自身的过程中,始终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搞双重标准。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始终坚定地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清晰地表明了中国对外政策的明确态度,充分显示了中国内外政策的公开透明和战略意图的光明磊落。

值得一提的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详细阐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战略支撑和方针原则后,还特别强调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大力量源泉:一是团结的力量,强调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二是青春的力量,提出“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工作是党和国家的战略性工作,要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引导青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青春的绚丽之花。

总之,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党和国家在新征程上的中心任务,完整系统地作出全方位多角度的部署安排,体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这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纲领性文献,是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特别是全国代表大会史上,第一个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主题展开的党代会报告,必将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杨明伟(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局长、研究员,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教授)

(原载《中共党史研究》2022年第6期,注释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