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重要论述

作者:唐蕊 何赟超    发布时间:2023-06-14   
分享到 :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中国发展实际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出的重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坚持自信自立的根本要求。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迈向新征程、面对新挑战的需要,是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要求,是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关键所在。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知识体系是人们如何认识世界、总结实践经验的系统反映。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因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需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解决中国问题,传播中国话语。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让世界读懂中国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具有独特作用。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这就要求我们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不断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需要把握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界迫切需要深入总结中国经验,进一步加强学理化和系统化阐释,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自主”是知识体系的核心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必须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不能简单以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标准和模式,更不能不加分析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而应当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就要牢牢地把中国故事的叙述权、解释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更好地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更好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大体系”是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这“三大体系”,是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三大体系”的核心内涵。离开了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三大体系”便无所依凭、无所遵循;没有“三大体系”的支撑,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就是空中楼阁,无从谈起。

“两个结合”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原则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要目的,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因此,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做到“两个结合”,既要扎根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又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从而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核心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这就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及时响应时代号召、回应党和人民关切,积极作为,奋发有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因而,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结与提炼时代产生的新实践新经验,思考并解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成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主题。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用好三方面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3方面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如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我国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党建等领域形成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和成果。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这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当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二是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三是体现系统性、专业性。这三个特点,对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同样适用。

体现继承性、民族性,意味着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既要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又要有所发展、有所进步;既要体现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质、独特智慧,又要胸怀世界、博采众长。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来源于千百年来世界各地人类文明的丰富成果,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程,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中,植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也必将为世界其他国家回答时代之问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答案。

体现原创性、时代性,意味着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不断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以时代的需要为出发点,既要在原有的知识体系发展基础上守正创新,也要在建构新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与时俱进。

体现系统性、专业性,意味着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结构合理、体系健全、优势突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一个大的系统,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要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从而不断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涌现更多高质量研究成果,更好服务中国实践,传播中国声音。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需要把握的原则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指导,把握一系列具有原则性的重要要求。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中国现代知识体系的塑形与发展;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断深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与知识体系也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自觉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全过程。

坚持人民立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就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

立足中国实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充分的资源和丰富的养料,也产生了迫切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靠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照猫画虎、依样画葫芦是行不通的。必须坚持“四个自信”,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解读中国实践,总结中国经验,传播中国话语。

坚持胸怀天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我们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应该吸收借鉴;对不适用中国实际的理论,也要敢于批判。固步自封和崇洋媚外都要不得。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将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因此,必须胸怀天下,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重视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高水平人才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前提和基础。高水平人才和高水平成果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要建设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结构合理、专业突出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培养造就一批善于思考和研究中国问题的人才。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

(来源:《学习时报》2023年0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