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的创作与传唱

作者:张 磊    发布时间:2023-07-24   
分享到 :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咳哟……”这首经典民歌用朴实的语言唱出了人民群众对伟大领袖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深深敬仰,情感真挚,旋律好记,流传极广,曾伴随着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遨游太空。

《东方红》取材于20世纪40年代陕甘宁边区生活。陕北是民歌之乡,在这里长大的李有源从小就听惯了当地民歌抒情、活泼的节奏,也熟悉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心声。在生产和生活中,他积累了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开始尝试用民歌形式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和愿望,满怀激情地编创了许多民歌、快板、秧歌、小剧,深受人们喜爱,成为方圆几十里远近闻名的多才多艺之人。1940年1月,葭县人民政府成立,张家庄也建立了乡政府。爱好文艺的李有源被群众推荐到乡政府担任文书。闲暇时间,他家里总是挤满群众,听他演唱新歌。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了文艺的工农兵方向,解决了文艺如何为工农兵服务的问题。这个讲话的发表使李有源明确了创作方向,增添了创作热情。1942年初冬,他试编了一首新秧歌:“共产党好,毛主席好,他是我们人民的好领导,一来就把生产搞,亲自上山把荒掏。”在李有源的带动下,张家庄附近的几个村子都编起了新秧歌。以后,他又写出了《交公粮》《打坝歌》《人民江山万万岁》等优秀民歌。

创作一首反映自己和广大劳动人民对党和毛主席热爱崇敬的颂歌,是李有源由来已久的一个念头。1942年深冬的一天,他像平常一样,天还没亮就爬起来,背上两个筐去城里拾粪。当他拾满两筐粪坐在一块石墩上歇脚时,一轮红日从东方喷薄而出,灿烂的阳光照亮了陕北高原,也把李有源的心照得暖洋洋的。眼前壮丽的景色,使他不由得心潮澎湃。他想,毛主席不正是驱散黑暗、给人民带来了光明的红太阳吗?李有源情不自禁地唱道:“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又想到,自从葭县解放,人民翻了身,生活一天比一天强起来。今年,他开了七八亩荒地,打下10石谷子。要不是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和领导,哪有我李有源的今天,哪有我们劳动人民的今天?于是,他以朴素的感情,接着唱出了:“他为人民谋生存。”但是,最后一句怎样写呢?李有源一时想不出合适的句子。他边走边想,走到城墙跟前,看到墙上一条醒目的大标语——“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这时,最后一句编写出来了:“他是人民大救星。”这4句精练的歌词,语言朴素,比喻确切,配上群众熟悉的《白马调》,充分表达了李有源的心情,也表达了千千万万劳动人民对毛主席深厚的崇敬之情。

李有源分外愉快地回到村里,把这首歌曲唱给侄子李增正听,侄子非常喜爱。后来,天生一副好嗓子的李增正又把这首曲子唱给村里的群众听。

葭县位于黄河西岸,大部分是丘陵地带,气候寒冷,土地贫瘠。1942年葭县遭遇严重旱灾,边区人民政府号召一部分地少人多的村庄组织群众南下,到延安一带开荒。1943年冬,葭县组织70多位贫困农民组成了一支移民队,李增正任副队长。李有源在村里为参加移民的老乡做思想工作,说明南下开荒的意义,要他们安心生产。李有源、李增正一句一句地教大伙唱这首歌,大伙越唱越起劲。移民队从葭县出发,走到哪里唱到哪里,在村子歇宿时还教群众一起唱。群众把这首他们十分喜爱的歌曲叫作《东方红》,从葭县唱到绥德,又从绥德唱到延安,越唱就流传越广。

不久,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秧歌队的文艺工作者在绥德分区演出后,计划编写一部反映移民题材的大型秧歌剧《下南路》。负责人刘炽带领王大化、张平、贺敬之、王岗等人到葭县、吴堡一带慰问八路军将士,途径葭县乌龙铺,夜宿在一家骡马店里。得知移民模范李有源、李增正叔侄也住在这里,他们便赶紧请二人过来。闲聊中,听到李有源“为宣传移民编了个歌”,刘炽赶快拿出纸笔记录歌词、曲谱。李家叔侄扯开嗓门唱道:“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生存,呼儿咳哟,他是人民大救星……”

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党中央抽调干部团从陕甘宁边区赴东北开辟东北根据地,延安鲁艺也组织了一个文艺干部队随行,这首歌因此随之一路传唱到了东北。为了使歌曲内容更加丰富、更加集中,由作词家公木执笔,刘炽、王大化、高阳、田方、严文井等共同对歌词进行了改写。同年11月,鲁艺文艺干部队在沈阳组织公开演出,这是这首歌正式以《东方红》为名进行演出,赢得了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此后便在更广大的群众中流传开了。后来,每当人们请李有源介绍创作《东方红》的经过时,他都十分谦虚地说:“《东方红》不能说完全是我一个人创作的,那是许许多多热爱毛主席、热爱共产党的干部和群众集体创作的。”1965年10月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摄制时,这首歌又作为开幕曲被搬上舞台,场面宏大,气势磅礴,成了对一代伟人的著名颂歌。

(来源:《党史信息报》2023年6月14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