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那些树

作者:李 仲    发布时间:2023-08-21   
分享到 :

在广袤的神州大地,有一些特殊的树寄托了无数人的愿望,把华夏儿女的家国情怀根植在这一片热土,枝繁叶茂,成为一棵棵具有精神意象的树,装点了我们的精神家园。

红军树

1931年7月,为取得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和中共苏区中央局两万多人,来到江西万安的晓东村休整,隐蔽待机。红星闪耀,照亮了这个偏僻的山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党的组织和苏维埃革命政权,那红红火火的场景至今仍被百姓传颂。村里的小伙子向往红军,积极参军入伍,这其中就有谢家的6位青年,最大的谢加珠31岁,最小的谢恒慈只有16岁。几天后,红军队伍集结出发,这6位青年又相约来到后山,每人种下了一棵桂花树,他们憧憬着革命胜利那一天,再一起来树下欢聚。每棵树,就这样有了自己的名字:谢加珠、谢恒贞、谢恒智、谢恒慈、谢恒贺、谢嘉谟。

 然而一季又一季的桂花香飘,却没能等来主人的回归。只有早已白发苍苍的谢惠洲老人,用朴素的语言向来访的人们介绍自己的父亲:“谢加珠是我的父亲,他跟着毛主席当红军,是在福建牺牲的。现在,我们终于过上了好日子,父亲的死是值得的。”

夫妻树

1963年,工程兵科研三所副所长、爆破力学专家王茹芝接到组织通知,到罗布泊参加我国首次核试验。这头等机密大事,既不能告诉父母,也不能告诉丈夫。临出发时,她编了个理由,对丈夫张相麟说:“我到外地出趟差。”张相麟也只平静地说了一声“好啊”。        

平静的告别似乎预示了不寻常的再见。在试验基地的一天清晨,王茹芝穿着军装站在一棵老榆树下等开往场区的车,突然看到一名男军人朝老榆树走来。这男军人怎么这么眼熟?怎么像丈夫张相麟啊?王茹芝心头的疑问,很快就有了答案。待到男军人走到跟前,四目相对,两人心里都是一惊,但马上就平复下来,心照不宣地相视一笑。原来,张相麟也奉命随其他参试单位到罗布泊执行试验任务,只不过出发时间比王茹芝晚。这不同寻常的相见传到了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将军那里,他感慨万分,于是就给这棵老榆树起了个名字——“夫妻树”。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夫妻树”虽然只是记录了这一对夫妻的感人瞬间,折射的却是那一代人的历史足迹和精神境界。在蘑菇云升腾后的44年,这棵“夫妻树”被评为马兰原子弹试验基地20个纪念标识物之首。

相思树

 1984年初夏的一天,三角山哨所年轻的连长李相恩带领战士杨白依拉骑马巡逻,来到哈拉哈河边。两人行至河中央时,突然山洪来袭,杨白依拉的马受惊,把他从马背上摔到了河里。“几乎就在我被河水淹没的瞬间,连长抓住了我。”回忆起那惊险的一刻,杨白依拉情难自已。“连长用力托着我向岸边游去。渐渐地,我明显感觉到连长没有力气了。突然,我被连长用力地猛推了一把,被推到了岸边。”杨白依拉脱险了,但李相恩却被更猛的浪头卷走了,“连长、连长……”任凭杨白依拉如何撕心裂肺地呼喊,李相恩再也没有回来。

得知噩耗,李相恩的妻子郭凤荣带着两岁的儿子赶到了哨所。三天三夜,她在哈拉哈河边伫立,呼唤期盼着丈夫能够归来。流水为之呜咽,草木为之动容。最终,她昏倒在河边。第二年春天,郭凤荣带着儿子又一次来到哨所,她把对丈夫的思念化作了一棵树。从此,她亲手栽下的一棵樟子松,成为了三角山哨所永不退役的兵,日夜守望在山巅。后来,官兵们把这棵树称为“相思树”。 2010年9月,未曾再嫁的郭凤荣不幸病逝,她的骨灰按遗愿撒入了哈拉哈河,因为她相信,奔涌的河水会将她带到丈夫身旁。

  何事不看霜雪里,坚贞惟有古松枝。在“相思树”记忆的年轮里,新兵们来到三角山哨所的第一课,就是在树下学习老连长的英雄事迹。老兵们遇到难以开解的问题,也会来到树下敞开心扉倾吐烦恼。“相思树”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官兵的成长,也见证了一位又一位“郭凤荣”成为光荣的军嫂。

历史的荣光定格在2014年1月26日,三角山哨所的官兵在“相思树”下集结列队,向前来视察的习近平主席庄严敬礼。听完“相思树”的故事,习主席很感动,嘱咐要照顾好烈士亲属。

在广袤的国土上, “红军树”“夫妻树”“相思树”还有许许多多,它们四时不同,风姿各异,为我们遮风挡雨,撑开了一片晴朗的天空。仰望这一棵棵树,我们会看到一位位英雄的影子,会读懂他们心中那浓浓的家国情怀,这是用热血与忠诚铸就的精神财富。在渐行渐远的光阴里,草木生生不息,英雄从未远离。

(来源:《党史信息报》2023年8月16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