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的音乐教育:所获远在音乐之外
中学里新来的音乐老师
1943年秋季,成都甫澄中学教导处贴出了本期各科教师名单,其中音乐教师中竟有冼星海的大名,师生们为之振奋。谁都知道——冼星海创作的交响曲《风》和《黄河大合唱》,是蜚声国内外的名作,与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齐名,为音乐史册增添了不朽的篇章。
学校开学第一周可把校长难坏了,各班纷纷要求增开音乐课和课外音乐辅导,校长考虑到冼星海每周排课已达22小时,相当一个半专任教师的授课量了,他还要搞创作,这怎么能行?但同学们再三敦促必期于成,校长只好鼓足勇气,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前往冼星海住处商量。校长还尚未开口,早已得悉学生心愿的冼星海,毫不迟疑地主动要求每周承担30节课,并自愿义务进行课外辅导。校长喜出望外,紧握冼星海的手,感激地说道:“你不但是杰出的音乐家,而且还是一个模范教师啊!”
音乐教育远远不止音乐本身
每次冼星海上课,教室内外都站满了旁听的学生。他讲道:“我们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自来就重视音乐,有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育,音乐在教育内容上一直占重要地位。还有‘观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的名言。而糜糜之声可以亡国,足见音乐与国家兴衰成败、文明礼貌、道德风尚是分不开的。好的歌曲,可以激励斗志,焕发豪情,充实青春活力,指引美好前景,还能瓦解敌人,动其心曲……”
讲音乐效果时,他经常会讲到“伯牙碎琴”“张良吹散霸王八千子弟兵”“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等故事。有时也谈国家大事,他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好,解放区人人平等自由,无剥削压迫。他强调一个人应有远大抱负和崇高理想。学生们受到很大的启示和鼓舞,所获远远在音乐以外。
冼星海还告诉同学们,音乐既然有如此重要的功用,就应该懂得如何作词、作曲、使用乐器以及识谱等多种知识。作词要符合客观生活现实,表达广大群众喜、怒、哀、乐的心声;词句简洁明了,雅俗共赏,切忌过分修饰,艰深难懂,要不以文词害意,唱起来要心领神会,能起共鸣作用。而作曲既要创作节奏明快,旋律流畅,高亢嘹亮,豪情奔放,气壮山河的曲调,也要琢磨低沉缓慢,抑扬顿挫,忧郁悲怆,情意缠绵,思绪万千,如泣如诉,柔肠寸断的音调。两者均须谐音悦耳,要久闻不厌,久唱不倦,才能有引人入胜的高度艺术魅力。至于使用乐器,则只有苦练深思,不断摸索,最终达到熟能生巧。
讲到这里,他还讲了个故事勉励大家:从前有个卖臭虫药的人,宣传药效如神,睡觉臭虫吸血时,打开纸包立即见效,切忌提前开包,只售几分钱一包。大家争相抢购,照他吩咐实行。晚上臭虫吸血时,打开纸包并无药粉,只有一个“捉”字。这说明了一个真理,就是任何事物只有实干,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更无捷径可寻。尖子出于勤奋,天才源于实践。
冼星海所教,除部分名歌外,还有不少是他自己取材于现实生活所作的词曲,如他创作的《插秧歌》《割麦歌》《播种歌》等等。对于民间歌谣、地方戏曲、小调、山歌、嫁歌、丧歌等,他都加以精心琢磨,刻苦提炼。经过冼星海的悉心教导,学生们有的能作词、作曲,有的会使用几种乐器,一向被视为冷门的音乐从零度沸腾起来了!甫澄中学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弦歌之声,终日不绝。
历久不灭的风采
冼星海虽然毕业于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在音乐创作上取得了优异成绩,但他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决心再度出国深造,攀登音乐艺术新高峰。学生们知情后,主动为他筹集了一笔足够出国的费用。冼星海再三谢绝,拒不接受。但学生们真挚的诚意,最后使他大为感动,只好暂时收下。
但这件事却被早已对冼星海恨得牙痒痒的反动派,用来怂动部分学生家长和校董,向学校当局大兴问罪之师,对冼星海横加非议。所谓理由,有3条:第一,不该在学生面前穷诉苦,诈取钱财,不堪为人师表;第二,来历不明,思想不纯,言论有共党嫌疑,应予解聘;第三,教学质量不高,所教歌曲不是“阳春白雪”,纯属“下里巴人”,不能登大雅之堂,不能留用。还有个校董向校长说:“我同共军作过战,他教的歌曲共军都能唱。”这样一来,校长便为难了,进退维谷:如中途解聘,冼星海在学生中威信很高,恐酿成学潮;若继续留用,向校董、家长们如何交代?好在快放假了,校务会议草草通过决定:让他把这两周的课教完了事。放假后,冼星海没有接到继续任教的聘书,学生们下期到校也无从问起了。但是,冼星海的风采在学生们的脑海中却历久不灭……
(来源:《党史信息报》2023年8月16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