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调查研究“下半篇文章”

作者:杨 丹    发布时间:2023-08-30   
分享到 :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当前,我们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领导干部做好调查研究的“下半篇文章”,下足研究的功夫,解决发现的问题,提实转化的对策,使调查研究真正成为解决问题、为民造福、推动工作的有力抓手。

深入研究是前提。正确的调查只有通过深入分析研究,才有实际意义。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深入调查、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一番交换、比较、反复的工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加工,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从而找准问题产生的根源,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和方案。人的认识总是有局限性的,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交流会等方式,与普通群众、基层干部、专家学者等就调查所了解的情况和拟采取的对策交换看法,对拿不准的问题要反复调查取证,有针对性地对调研报告查漏补缺。撰写调研报告既要避免“闭门造车”“主观臆断”,也要防止出现调查多研究少、情况多分析少的情况,做到“抓点时要善于管窥全豹,跑面中要能够见微知著,综合提炼”,所制订的措施不能大而化之、笼而统之,要详细回答“做什么、由谁做、做到什么程度”,形成科学的判断和可行的对策。

解决问题是目的。马克思曾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不断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实际工作中,不能只调研那些浅层的、表面的、不痛不痒的问题,要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开展调研。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群众满意不满意,是检验调研科学性、有效性的评判标准。那些走一圈过一遍聊一下、不拿出实际举措、不解决实际问题的调研,那些“成果”一大堆、成效看不见的调研,实质都是“作秀式”的调研,会严重损害党员干部的形象,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对调研中反映和发现的问题,在现场能解决的要当即解决;短期能够解决的,立行立改、马上就办;一时难以解决、需要持续推进的,要紧盯不放、久久为功。及时梳理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逐一落实整改责任、明确具体措施和整改时限,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

转化落地是保障。调研成果转化是调查研究的“最后一公里”,是事关调查研究质量和成效的关键一环。调研报告剖析问题再准、提出建议再实,还都停留在纸面上,不落实到解决问题的行动上,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经过充分研究、比较成熟的调研成果,要及时上升为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措施;对尚未研究透彻的调研成果,要更深入地听取意见,完善后再付诸实施;对已经形成举措、落实落地的,要及时跟踪评估,视情况调整优化。”要落地见效,一经形成决策部署或具体措施,就要制定目标、规定时限、确定人员、划分责任,一件接着一件干、一锤接着一锤敲,以钉钉子精神破解一个个难题,坚决避免“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等形式主义做法,防止出现研而不用、“束之高阁”的情况。要积极反馈,对成果转化运用中产生的新问题、出现的新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对形成示范效果的转化经验加以总结并宣传推广,把成果转化运用作为评价调研质量的重要标准,引导调研工作更具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要跟踪评估,加强对调研课题完成情况、问题解决情况的督查督办和跟踪问效,综合运用巡视巡察、审计督察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手段,定期对调研对象和解决问题等事项进行回访,使调研成果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办法、惠及民生的实招、战胜困难的良方。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