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怎样用知识武装自己

作者:    发布时间:2023-11-20   
分享到 :

19世纪的欧洲,曾流行一种“自白书”的问卷游戏,通过其中各项的回答,基本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格和爱好。在“您最喜爱的事”一栏中,马克思的回答是“啃书本”。

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成为一个时代思想的高峰,与他坚持不懈学习新知识密不可分。一旦发现知识不足,他就立即仔细地学习研究,阅读大量政治经济学、哲学、法学、历史学和社会学著作。马克思说:“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

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时,马克思对于一些经济方面的问题不是很了解,他就全身心地研究起政治经济学。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凡是有关经济学的书籍,马克思总要千方百计买来钻研。

为了确保精准掌握知识,他曾向恩格斯写信请求资助,要买一本名为《通货史册》的书。信中说:“这本书或许根本就没有我不知道的新内容,但经济学家们既然对它如此重视,而我又只读过它的节引,如果我不将它通读一遍,便不安于对经济学的写作。”正是源于对新知识的渴求与执着学习,马克思最终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

为了卓有成效地获取知识,马克思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书中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他都加以标记,并做笔记。马克思的笔记本,封面上写明做笔记的时间和地点,编好序号,有的还加上标题。在笔记的旁边留有空白位置,可以作粗细实线、虚线等各种记号。

为了查阅方便,他将笔记编制目录和内容提要,放到固定的位置。从1843年到1847年,马克思写出24本经济学笔记,摘录了从17世纪到19世纪大约70个经济学家的著作。

马克思一生颠沛流离,在许多国家流浪或寓居,但从没有间断读书。数十年如一日的读书,使马克思找到了“无穷的安慰”。

马克思学习的时候,喜欢讲求方法。他习惯将难读的“硬书”和易读的“软书”结合起来轮流阅读。“硬书”指理论性很强的书,“软书”指文学书,如诗歌、散文、小说等。

每当他工作疲倦,在理性的书籍里徜徉过久而需要休息时,便捧起一本诗集,或者是一部小说,走进另一个世界,并以此来舒缓自己疲劳而又绷紧的大脑。

获取知识是一个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过程。马克思通过阅读,拜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为师,但并不拘泥于他们的著作,而是从实践中检验每个理论,批判地吸收其思想精华。

他用黑格尔的革命精神和辩证法的“批判的武器”来克服康德哲学中抽象和具体的对立;继而又发现黑格尔的思想并不能帮他解决现实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于是坚决同黑格尔唯心主义决裂,宣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最终他了解了“革命实践活动”的目的,认识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是机械的、片面的、非历史非辩证的,进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实现“改变世界”的目的。

马克思认为,书“是我的奴隶,一定要服从我的意旨”。阅读、思考、验证、创新,体现出他对于追求真理的虔诚态度。他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马克思从书中得到启示,又用实践来检验真理,一次次完成了理论创新和自我超越。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