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途中毛泽东同志在甘肃的三十多个日夜

作者:刘正平 贾玉婷    发布时间:2023-12-26    来源:甘肃日报
分享到 :

长征抒怀(油画) 陈永祥

俄界会议旧址

腊子口战役遗址(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走过岷山(油画) 孙立新

今天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纪念日。长征时期,毛泽东自1935年9月11日进入甘肃迭部县俄界境内,到10月16日随陕甘支队从环县离开甘肃止,在甘肃境内度过了30多个日夜。甘肃这片红色热土不仅留下了毛泽东艰难探索的奋斗足迹,更见证了其波澜壮阔的心路历程,让我们追随毛泽东的足迹,共同追忆那段峥嵘岁月,共同缅怀其丰功伟绩和崇高风范。

出席俄界会议:加强团结再出发

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转移,开始长征。1935年6月,中共中央与中央红军主力到达四川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胜利会师。随后,产生了南下北上之争,张国焘反对北上,主张南下,中共中央率红一方面军主力先行北上。9月11日,毛泽东率红三军到达甘肃迭部县俄界,同红一军会合。其间,中共中央多次致电张国焘,要他立即率部北上,但其置之不理。9月12日,在党中央同张国焘分裂主义斗争的危急时刻和紧要关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甘肃迭部县俄界召开,毛泽东出席会议,并在会上作了关于同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的争论与目前行动方针的报告。报告指出,中央同张国焘作过许多斗争,想了许多办法与他接近,纠正其军阀主义倾向,但是没有结果。对于张国焘,要尽可能做工作,争取他。中央应继续坚持北上的方针。当前的基本方针,是要经过游击战争,建立同国际的联系,整顿和休养兵力,扩大红军队伍,首先在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造一个根据地,将来向东发展。报告还讲到加强党内团结问题,与红四方面军的关系问题。会议发言的同志一致同意毛泽东的报告和结论。

会议根据毛泽东报告和结论精神,作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决定提出,必须采取一切具体办法去纠正张国焘的错误。为了教育和争取张国焘,这一决定只传达到中央委员,未向全党公布。会议决定将红一军、红三军、军委纵队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治委员;由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彪、王稼祥成立五人团进行军事领导。会议结束后,整编工作逐步展开。

俄界会议的召开,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坚持了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确主张,加强了党对红军的领导,维护了党的团结统一。

指挥腊子口战役:突破天险开通道

9月13日,党中央率红一、三军和中央军委直属纵队离开俄界向旺藏寺出发。14日夜全部到达旺藏地区,红一军宿营旺藏村,红三军和军委纵队驻旺藏寺,毛泽东住宿茨日那。当夜,红一军军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将攻打腊子口的任务交给红二师第四团,红四团在团长王开湘(黄开湘)、政委杨成武带领下,星夜赶往腊子口。15日,毛泽东到达黑拉,16日到达俄界黑尕寺(今黑多寺),决定在天险腊子口打进入甘南的关键性一仗。16日下午,先遣部队红二师第四团拉开攻打腊子口的序幕。毛泽东同林彪、聂荣臻接连致电彭德怀,部署红军行动路线和夺取腊子口的战斗计划。

腊子口,位于甘南迭部县境内的腊子沟内,自古以来就是川西北进入甘肃的必经之路,地势险峻,素有“天险门户”之称。为防堵红军北上,蒋介石电令鲁大昌部扼守岷县和腊子口。国民党军以一个旅部率3个团的重兵,沿腊子口、康多、道藏、黑扎一带布设了数道封锁防线,以腊子口为防守重点,企图凭借天险将红军阻挡。

部队发起攻击后,由于国民党军火力凶猛,加上地形不利,几次冲锋都没有成功。16日20时许,红军得到情报:次日清晨,敌鲁大昌部将从岷县派两个团的兵力增援腊子口,另外还有千余名藏族骑兵从西面赶来。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毛泽东连续向红四团下达指示,强调在天亮之前必须拿下腊子口。当晚24时,毛泽东、林彪、聂荣臻联名给红三军军长彭德怀发电报,称:“顷据二师报告,腊子口之敌约一营踞守未退,该处是隘路,非消灭该敌不能前进,似此三军及军委纵队除派一个团至刀扎里接防并筑工事外,余在黑拉原地不动。”

经过激烈战斗,9月17日清晨,红四团接连突破鲁大昌部设置的两道防线,胜利夺取天险腊子口。腊子口战役的胜利,打开了红军北上进入陕甘的通道,粉碎了国民党军队企图利用天险腊子口将红军困死在雪山草地的阴谋。红军从此摆脱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进入新的发展局面。

哈达铺休整:明确方向再前行

攻克腊子口后,9月18日,红一军直属侦察连身着便装智取哈达铺。毛泽东翻越岷山,到达鹿原里。18日20时,毛泽东就部队行动和严整纪律问题致电彭德怀等人,要“部队严整纪律,没收限于地主及反动派,违者严处”。22时,又致电彭德怀,哈达铺已为我部占领。在此之前,毛泽东召见侦察连连长梁兴初、指导员曹德连,要他们到哈达铺找些“精神食粮”,只要是近期和比较近期的报纸杂志都找来。

9月20日,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彭德怀及红三军、军委纵队到达哈达铺。哈达铺是陇南一个较为繁华的集镇,这里物产丰富,商号云集,贸易繁荣。几个月以来,红军第一次进驻如此繁华的集镇,为此,党中央决定在哈达铺作短暂休整。

当日,中共中央在哈达铺毛泽东居住的“义和昌药店”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组织工作和干部问题等。毛泽东在发言中说:为巩固部队,需要了解干部;为扩大部队,需要支配干部;为与反革命作斗争,需要了解干部的一些倾向问题。在哈达铺期间,毛泽东从缴获的国民党报纸上了解到陕北有相当大的一片苏区和相当数量的红军,获悉陕甘红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相关消息。根据这一重大发现,毛泽东找来时任总政治部白军工作部部长贾拓夫询问详情,贾拓夫将1933年7月陕西省委被破坏前陕甘游击队、红二十六军的活动及陕西革命斗争的情况作了详细汇报。随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初步决定与陕甘红军会合。22日,中央领导人在毛泽东住处召开碰头会,决定改变俄界会议计划,到陕甘革命根据地去。当日下午,红军在哈达铺关帝庙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党中央正式宣布向陕甘革命根据地进发,指出“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就是我们抗日前进阵地”,明确了红军北上的方向。同时,按照俄界会议的决定,正式将红一方面军改编为陕甘支队,总计7000余人,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第一、三军和军委纵队分属陕甘支队第一、二、三纵队。

经过哈达铺休整,红军不仅物质上得到了重要补给,精神上也受到了极大鼓舞。在哈达铺,毛泽东和党中央作出了向陕甘革命根据地进发的战略选择,为长期徘徊的长征队伍找到了前进方向。哈达铺不仅是长征路上的加油站,更是长征路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转折地。

参加榜罗镇会议:确定长征落脚点

9月23日,党中央率陕甘支队离开哈达铺。毛泽东同陕甘支队第一纵队到达岷县闾井。在此期间,在毛泽东指挥下,陕甘支队佯攻天水,巧渡渭河,突破了国民党精心设置的防线。

27日,毛泽东同陕甘支队到达通渭县榜罗镇。榜罗镇是通渭县西南的重镇,距县城100多里,经济、文化比较发达。陕甘支队到达后,从镇上一所小学校里发现了许多报纸和杂志,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又从中掌握了一些新的情况,进一步增强了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了解和对全国革命形势的掌握。当晚,中共中央在榜罗镇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毛泽东参加。会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讨论了党和红军面临的任务,正式作出将中国革命大本营和红军长征落脚点放到陕甘革命根据地的重大决策,使中国革命找到了一个战略转移的落脚点和走向抗日前线的出发点。为传达贯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精神,28日,陕甘支队召开支队连以上干部大会。会上,毛泽东作当前形势和任务的报告,阐述了五个问题:(一)日本侵略北方的严重性;(二)陕北根据地(陕甘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状况;(三)北方可成为抗日新阵地的经济、政治条件;(四)避免向国民党军作战,迅速到陕北集中;(五)严格整顿纪律,充分注意群众工作,宣传我军北上抗日的意义,注意扩充新战士。报告号召全支队突破长征的最后关口——固原、平凉封锁线,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同志会合。毛泽东的报告极大地鼓舞了陕甘支队全体指战员,使大家更加坚定了革命必胜的信念。

在榜罗镇,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通过召开榜罗镇会议、陕甘支队连以上干部大会,使红军长期受到困扰、从长征一开始就围绕的到哪里去的问题有了答案,使事关中共中央和红军生存落脚点这一根本问题最终得以解决,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提振了信心,为中国革命走向新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以诗言志:红军不怕远征难

长征期间,毛泽东在甘肃这片红色土地上共酝酿创作了三首诗词:《念奴娇·登岷山》(后改名为《念奴娇·昆仑》)《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词不仅生动反映了红军长征辗转曲折的行动轨迹,艺术再现了红军长征历经困苦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更道出了毛泽东“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喜悦、“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乐观和“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宏伟抱负。

1935年9月27日,红军长征到达位于通渭县西南的榜罗镇,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29日,红军挺进通渭县城,决定暂作休整,做好进入陕甘苏区的准备。当晚,在通渭县城东文庙街小学,毛泽东接见驻扎在通渭县的第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讲话时,即兴朗诵了自翻过终年积雪的岷山后就酝酿在心中的诗篇《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把两万五千里的万水千山串在一起,回顾了红军长征的历程,歌颂了长征的伟大壮举,毛泽东伟大的胸怀、英雄的气魄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全体指战员,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同月,毛泽东还创作了《念奴娇·登岷山》,后改名为《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现存毛泽东手稿照片清楚地表明,《念奴娇·昆仑》一词,毛泽东自注“调寄念奴娇·登岷山”,时间是1935年,原稿现存中央档案馆。1957年《诗刊》1月号公开发表时,毛泽东将词名修改为《念奴娇·昆仑》。毛泽东登上岷山,只见群山连绵不绝,山顶白雪皑皑,联想到近一年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寻找落脚点的艰辛和中华民族因外敌入侵面临的内忧外患,豪情满怀的毛泽东文思泉涌,构思了这首诗词。

之后10月2日,毛泽东同陕甘支队第三纵队离开通渭县城,到达距陇西川二十里之处。3日,同陕甘支队和中共中央机关到达静宁县界石铺(今高界)。5日,同陕甘支队第一纵队主力到达静宁县单家集(今属宁夏西吉)。6日,离开单家集到达张义铺。7日,到达乃家河。途经甘肃固原青石咀(今属宁夏),指挥陕甘支队第一纵队歼灭国民党何柱国骑兵军两个连,缴获战马百余匹。毛泽东率陕甘支队顺利地越过六盘山主峰,继续向环县与庆阳之间前进。面对红军摧毁敌人最后一道封锁线,翻越六盘山高峰,胜利在望的喜悦景象,毛泽东写下《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首词既抒发了毛泽东及其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险阻、胜利完成长征的英雄气概,又表达了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情壮志。

10日,毛泽东到达镇原县三岔,13日,同陕甘支队第一纵队日行70里,到达环县苗家庄、真家湾、小南沟之线宿营。14日,到达环县洪德城。15日,同陕甘支队第一纵队到达环县耿湾一带。16日,从耿湾出发到达木瓜城一带宿营。其间10月中旬,毛泽东途经甘肃、陕西两省分水岭,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从江西算起到现在,我们已经走过了十个省(指当时的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走下山去,就进入第十一个省——陕西省了,那里就是我们的根据地,我们的家了。

毛泽东离开甘肃近一年后,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地区实现大会师。11月21日,毛泽东和党中央指挥会师后的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境内发起了山城堡战役。此战役共歼胡宗南部七十八师二三二旅及二三四旅两个团,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装备物资。山城堡战役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协同打的第一个歼灭战,体现了党和红军的空前团结和统一。以此为起点,中国革命实现了把党中央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基在西北、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前沿的战略任务。

长征时期,毛泽东在甘肃虽然度过了短暂的30余天,但这是他艰难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和未来命运的重要阶段。在甘肃这片红色土地上,有党中央和长征红军落脚陕甘、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从容,有党中央坚决同张国焘分裂主义作斗争、坚持北上抗日的坎坷,更有红军三大主力会宁大会师、实现革命力量大团结的辉煌,在这些重要事件和节点中,毛泽东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为我们进一步弘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崭新篇章提供了力量源泉。

(作者刘正平系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贾玉婷系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干部)

来源:《甘肃日报》(2023年12月26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