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化若:毛泽东请他作军事教育“顾问”

作者:王妍 何益忠    发布时间:2024-03-18   
分享到 :

郭化若,我军杰出的军事教育家、军事理论家,一生为我军军事教育、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作出很多开创性贡献。1955年,郭化若被授予中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军事教育功臣

1904年,郭化若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一个贫困家庭。1925年秋,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山舰事件”后,毅然退出国民党,成为公开的共产党员。大革命失败后,郭化若被党中央派到莫斯科炮兵学校学习,在得知毛泽东、朱德胜利会师,工农革命发展如火如荼时,毅然决定回国参加革命。回国后,郭化若曾任红4军第2纵队参谋、参谋长,第4军参谋处长,红一方面军代参谋长和总前委秘书长等职。1932年7月,受到王明“左”倾路线打击,郭化若被调到红军军事学校任教员。但郭化若并没有气馁,而是努力补习文化、潜心研究战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多次被推选为模范教员。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后,郭化若先在抗日红军大学第三科任训练处长,后调任抗日红军大学第二校教育长。1937年3月,第二校改名为抗日步兵学校(亦称庆阳步校),继续任教育长。步校撤销前后,郭化若向中央申请进党校学习后重新安排工作,并将自己有关军事教育的一些思考写成一封信呈交毛泽东。郭化若在信中提出,军事教育的基本方针是理论和实际联系、教育和作战联系、所学的和所用的联系。院校和部队的军事教育应该是互补的,院校要侧重普遍问题,部队要侧重具体问题。院校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教员,教员必须是“所教功课的精通学者,所在学校的忠诚教员,所教学员的知心朋友”。部队教育的关键是教材问题,要通过教材引导指战员学习和训练。

毛泽东十分重视郭化若的信,将其称为“意见书”,并在回信中说,“军事需要你的地方是很多的”,“请你对军事教育作我的‘顾问’(先生)”,要求郭化若继续留在军队中工作,不同意改行。此后,郭化若曾任抗大第三分校校长、军事学院教育长、中央党校军事教育处处长。1944年12月,郭化若奉命组建延安炮兵学校并任校长,并使延安炮校成为“人民炮兵的摇篮”。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研究军事辩证法第一人

1937年9月,郭化若进入中央党校学习。年底结业后,出任中央军委第一局局长兼中央军委编译处处长,成为毛泽东身边重要的笔杆子。抗战初期,郭化若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说明中国革命战争中的一些具体问题,阐述毛泽东的游击战争思想。1937年底,他写成《抗日游击战争一般战略问题》一文,强调政治上依靠群众,军事上主动、灵活、积极是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战略问题。1938年1月撰写的《抗日游击战争战术的基本方针》进一步强调游击战争是群众性的特殊形式的战争,需要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依靠群众。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巩固统一战线、坚持长期抗战是党的工作重点。为了宣传毛泽东的持久战战略思想,郭化若写成《日本的速胜论为什么必将失败》等文章,组织编辑《抗日战争丛书》。为了阐释联合抗战的重要性,在《赤壁之战及其对民族抗战的启示》一文中,郭化若提出,中华民族团结则存,分裂则亡。长期合作,不仅能创造新的“赤壁之战”,而且还能创建独立幸福的新中国。《齐燕即墨之战的初步研究》一文认为,一个被侵略的国家要生存,首先内部必须团结,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打败入侵外敌。

在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革命战争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郭化若开始尝试将唯物辩证法引入军事问题研究。1940年8月,他在延安新哲学学会第一届年会上作了题为《军事辩证法》的演讲。对战争的本质,战争与经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战争发展的规律,战争中的矛盾及其利用等做了初步探讨。1941年,《八路军军政杂志》以《军事辩证法之一斑》为题将演讲内容刊发。1949年12月,上海新群出版社以《军事辩证法》为书名编辑出版。郭化若因此被誉为“军队里第一个研究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人”。

“古有孙子,今有郭子”

研究、宣传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不能不涉及中国古代战争史及重要历史人物的战略思想。1939年八九月间,郭化若开始研究孙子,并打算撰写文章。毛泽东得知后,提出要从发扬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的高度去研究孙子,认为只有研究孙子以前的兵学思想、结合孙子所处的时代的政治经济状况,才能深刻地理解《孙子兵法》。

1939年11月,郭化若写成《孙子兵法之初步研究》一文,将孙子的战略思想归纳为“速快的进攻的运动战”“主动的灵活的指导法”“开明的严厉的纪律”“全能的高超的将帅”等四个方面。在文中,郭化若对《孙子兵法》进行了一分为二的评价,认为一方面应该挖掘《孙子兵法》中反映一切战争共同规律的精彩的战略思想,以及包含在其中的唯物论、辩证法要素;但另一方面,又应该注意《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和哲学思想存在的种种缺陷。

《孙子兵法之初步研究》公开发表以后,在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国民党军官甚至向周恩来询问郭化若和郭沫若是不是兄弟关系。抗战胜利以后,郭化若继续在《孙子兵法》研究领域耕耘。解放战争时期,他将《孙子兵法》翻译成白话文。1957年9月,《今译新编孙子兵法》出版,毛泽东得知后高兴地说:“古有孙子,今有郭子。”1984年9月,郭化若著《孙子译注》(中日文版)又面市。

除了在军事教育、军事理论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外,郭化若也在前线参与指挥作战。解放战争时期他作为华野4纵政委历经鲁南、莱芜、临朐战役,作为三野9兵团政委参与解放上海。新中国成立前后,郭化若曾任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上海防空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1995年11月,被中央领导人尊为“一代儒将”的郭化若在北京逝世。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