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农村中创造出新天地来”

——读〔英〕班威廉、克兰尔《新西行漫记》

作者:雷艳芝 黄一耕    发布时间:2024-05-08   
分享到 :

班威廉 克兰尔著《新西行漫记》

班威廉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他是北平燕京大学的物理系主任、教授。1941年12月8日,得知日美开战的消息后,班威廉和夫人克兰尔离开北平,在共产党人和沿途群众的帮助下,历经艰险进入八路军游击区。他们先在晋察冀边区参观访问并工作了一段时间,直到1943年8月经过晋绥边区,辗转跋涉到达延安,后经重庆回到英国。为了使“这些快乐而勤奋的民族精神能够极其正确地被描画出来”,回国后的他们将这段经历真实准确记录了下来。1948年,二人在英国出版了“TWO YEARS WITH THE CHINESE COMMUNISTS”《与中国共产主义者相处的两年》,中译本书名为《新西行漫记》。这是介绍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区纪实著作中,仅有的由外国科学家执笔的作品。

“他们的队伍是精神上个个自觉,有坚强信念的同志”

离开北平后,班威廉夫妇就一直和共产党的军队在一起,这让他们第一次有了近距离长时间观察共产党人的机会。他们在书中谈到,共产党人的生活虽然艰苦,但“人人都有同一基本信念”,所以“在战争中,能够连成一气,如此坚强”。

1942年春节后,班威廉等人抵达河北平山县吊儿村,晋察冀军区在此开办了一个无线电培训班,给学员们“进修比较高深的学理”。培训班共有学员70余人,除个别在北平、天津等地上过大学外,绝大多数是抗战前的中学毕业生,但都有一定的无线电通讯工作实践经验。培训班的办学条件极为艰苦,房子是被日军焚烧后又经学员们自己动手修筑起来的,教室的屋顶是用木板搭成后,涂上了一层土泥铺就的,有时“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墙上有几个洞,算是窗户。教室里没有课桌,学员们就坐在木板或树桩上,面前打几个木桩,搭上一块木板写字。培训班没有图书和教学设备,教材是开学两个月后从北平买来的,实验仪器仅有无线电台。有时遇到日军“扫荡”、情况紧急时,还要转移到野外上课。即使这样,学员们也潜心学习,异常勤勉,进步速度“可以比较任何第一流大学成绩毫无愧色”。

班威廉在这个培训班讲授高等物理学、数学和理论电磁学等课程,学员们“专心钻研高等学识的热诚”,令他非常感动。除了授课之外,他与学员们有了许多接触的机会,他们经常谈话、讨论、散步。从学员们的个人经历中,班威廉了解到:为“真诚救国”,他们“赶到延安”;为争取抗战胜利,他们“准备战斗至死”;为将来建设新国家,他们潜心学习,希望完成学业,为国出力。与学员们一年多的朝夕相处,让班威廉对共产党人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他眼里,共产党人都是“精神上个个自觉,有坚强信念的同志”,他们“对于主义和工作极端信仰”。

“他们已建立了一个现代科学化的民主政体”

1943年1月15日,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隆重举行。班威廉夫妇应邀参加会议,成为“唯一有机会观察该大会之召开的西方人”。他们看到,这是一个“完全民主化的代表大会”。在这场代表大会中,根据地存在的各抗日阶级和阶层,都有代表出席。代表们服装不一、方言各异,不仅有“壮健的工人”“自耕农”“穿着制服的士兵”,还有“富有的地主”“穿着袈裟的和尚”。参会代表的言谈举止给班威廉夫妇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他们表现得十分坦然,毫不拘谨,对会议的民主方式也很是熟练,就像在他们自己村子里开会一样;代表们也不讲究气派与形式,没有“矫揉造作、虚伪铺张”。

班威廉夫妇谈到,大会所有选举均采用不记名投票制,选举结果非常令人满意,产生了真正的联合战线。会议上的工作报告“实事求是”,丝毫没有“竞选式的修辞”。代表们所提意见与批评,有赞扬有建议,但都是为了改进工作,没有像西方执政党与反对党那样为了争辩而争辩。代表们还就高利贷、地租、投资利润、单一累进税等关系到各阶级、阶层切实利益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各方都充分表现出友好的合作精神,一切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前提。

看到“地主与佃农,农民与工人,都能为了彼此的利益而和睦合作”,班威廉夫妇心中颇为感动。他们指出,“中国阶级斗争中的双方世仇,如今竟是站在平等的地位上,以坦白友好的精神互相商讨”。这样的民主政治实践使他们确信,边区人民“已建立了一个现代科学化的民主政体”,“中国前途有希望”。

会后,班威廉夫妇在共同署名的《晋察冀边区参议会观感》中赞扬边区参议会“是一个理想的实现,是由一个梦而变为事实”,使边区一千多万人民从封建压迫和法西斯专制下解放出来,并且获得了“科学的民主政治”。他们认为边区参议会“在晋察冀群山之中已造成一个奇迹”。

“这里的一切都洋溢着一种和平富饶的空气”

1943年8月10日,班威廉夫妇告别阜平,随同一支八路军部队,穿过敌占区,越过封锁线,经过晋绥根据地,前往延安。途中虽险情不断,但看到边区的飞速进步,令他们“大为欣慰”。

书中写到,在中国共产党“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方针号召和鼓舞下,边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高大的玉蜀黍沿路都是,一群群的骡子装着货物在路上到处可见”,“整个原野里是一片富有的农作物”。边区出现了“二十年来最大的丰收”,“公仓里贮积了大批食粮”,农民生活得到改善,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在荒年是啃树叶树皮了”。鸦片种植和吸食逐渐消灭。延安城里,合作商店、私人企业还有饭店和摊头林立,来往客商络绎不绝。工人们在战时体制下,每天工作10小时,其中2小时为学习时间,伙食住宿由厂方提供,每月另发一定数额的零用钱。边区科研、教育、文艺和医疗卫生事业也在有条不紊地发展之中。

班威廉夫妇在延安参观了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了解了他们在生物、植物实验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参观了延安的托儿所,看到儿童得到了很好的照顾,“食物很好,有鸡蛋和牛乳,并有常驻医生两名”,老师带领孩子们游戏和唱歌,托儿所里“弥漫着一种快乐的家庭空气”。他们谈到边区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陕甘宁边区克服医药用品严重不足的困难,在山上窑洞里建立了中央医院,医院设有各个病科,“任何病人完全免费,绝无阶级的歧视,每一个病人在原则上都能得到最好的治疗”。

在班威廉夫妇眼中,边区“洋溢着一种和平富饶的空气”,人们脸上喜气洋洋。他们称赞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已经得到伟大的成功”,不仅“从敌占区中解放了八千万人民”,而且还“在农村中创造出新天地来”。

来源:《学习时报》2024年5月8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