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念锻造一个纯粹的“人”

——纪念李鑫烈士牺牲95周年

作者:余红    发布时间:2024-05-13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

1929年5月16日,在云南蒙自, 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革命志士倒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之下,他就是中共云南党组织的创始人、云南工农运动开拓者李鑫,捐躯时年仅32岁。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将自己宝贵的生命献给了为国救民的共产主义事业,光辉业绩感天动地;他以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底色;他留下独特的入党誓词:“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犹如今日生;以前吃酒吃烟,今后重新做人”,用信念锻造了一个大写的“人”和一个纯粹的“人”。

在中国共产党的建党伟业中,一大批云南革命先驱以天下为己任,自觉投身到中国革命的大潮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华章——李鑫即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在中国共产党云南地方史上开创了“三不朽”功业: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创始人、云南农民运动的先驱、工矿运动的拓荒人。

云南地方组织创建者

对光明锲而不舍的向往、对真理如饥似渴的追求、对信念赴汤蹈火的践行,是支撑李鑫丰盈人生的血肉骨骼,也是他坚守革命事业的精神内核。

1897年,李鑫在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城月望寨的一个农民家庭出生。在昆明读书期间,他受到了进步思想的洗礼,激起了强烈的爱国热情,萌发了救国救民的朴素愿望。之后五四运动引发的强烈震荡,更是极大地冲击了李鑫的思想认知,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李鑫先后到南京、北京求学,寻求知识救国之路。在李大钊等革命先驱传播马列主义、开展革命活动的教育影响下,李鑫逐步认识到,中国只有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起来革命,消灭压迫和剥削,才是唯一的出路。

对李鑫来说,对真理的追求就像人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在北京农业大学,在广州大沙头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学校政训班和毛泽东主持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都留下了他追求真理的足迹。李鑫一面如饥似渴地阅读马列主义著作,一面与云南旅京学生王德三、王复生等一道,积极组织云南旅外进步青年革命社团“革新社”(后改称“新滇社”),并担任革新社北京分社负责人,努力践行革新社“团结云南革命青年,砥砺训练,钻入社会的中心,作根本的、实际的改造”的宗旨,把“用革命的手段打倒军阀与帝国主义者,及一切压迫民众的恶势力,实现国民革命及真正的民主政治”作为奋斗目标。1925年,李鑫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马列主义给李鑫指明了出路和方向,李鑫义无反顾地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将解放和拯救受压迫的劳苦大众作为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理想信念常常具有超越肉体生命的强大力量。在1926年北京发生的“三·一八”惨案中,李鑫与“新滇社”其他领导人一起组织云南旅京学生及北京农业大学学生,不惧反动政府的血腥镇压,参加了请愿和示威游行。血的事实使李鑫认识到,只有武装的革命才能打倒武装的反革命。

把一生交给党,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1926年8月,李鑫带着中共广东区委授予的3项光荣使命:即筹建中共云南党组织领导云南的革命斗争、联合各界人士推翻唐继尧在云南的反动统治、帮助建立云南国民党党部,毅然回到云南。为了在云岭高原点燃星星之火,李鑫像一个拓荒牛默默耕耘。他废寝忘食,从一个一个地发展党员开始,到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在云南的第一个组织——中共云南特别支部,仅仅用了3个月时间。中共云南地方组织的创建,开辟了云南人民彻底解放的道路,是云南革命斗争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工农运动的“拓荒牛”

李鑫甘做工农革命的“拓荒牛”,他是云南革命先驱者中最早发现农民运动伟大力量与重视农民运动的领导人,也是云南农民运动的开拓者。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李鑫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农村、工矿,开展党的工作。在昆明附近的嵩明、宜良、路南、晋宁、昆阳等广大农村,在滇南的蒙自、建水、文山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在个旧锡矿、滇越铁路沿线,都留下他奔波忙碌的身影,他把自己燃烧成一个火种,点燃人们希望之火,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

真正的共产党员都是用特殊材料铸成的。为了革命事业,知识分子出身的李鑫千方百计打入云南工人最集中的个旧锡矿开展工人运动,以惊人的意志和毅力,将自己从一个文弱书生打磨成苦难的砂丁形象,秘密潜入个旧矿山,宣传及组织革命工作。砂丁的工作、生活不如牛马,每天要冒着生命危险像老鼠一样出入矿洞背矿砂,每进出一次需要近3个小时,由于矿洞内缺氧,从矿洞爬出来时个个面如土色,精疲力竭。李鑫与矿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以各种方式接近工人,争取他们的信任与支持,并编写了大量歌谣揭露资本家的剥削压迫,抨击社会黑暗,诉说劳动人民的苦难,启发矿工的阶级觉悟。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终于赢得工人们的爱戴和信任,不仅在个旧矿山发展了党员,建立了最早的矿山党支部,还在工人中组织了兄弟会,领导工人开展要求增加工资的罢工斗争。曾担任中共云南临时省委委员的吴少默感慨地说:“一个知识分子,为了革命决心那么大,决心向工农学习,与工农相结合,锻炼成与工农一样,真是不简单。我们当时都提出向李鑫同志学习”。

作为云南工人运动的拓荒者,李鑫为黑暗的矿山带去光明,播下革命火种,党组织的建立更是像一个楔子打入了统治严密的个旧矿山,开创了云南工人运动的新局面。

以崇高的人格铸就革命丰碑

在阅读有关李鑫的历史资料中可以发现,凡是与李鑫有过接触、打过交道的人,一谈到李鑫,无不对这位革命者高尚人格的影响力表示称赞。曾经与李鑫一起开展革命斗争的马逸飞说:“李鑫同志,是当年云南地下党内一般同志们公认的最优秀的党员,模范党员。”吴少默说:“李鑫同志,我个人认为他是一个完整无缺的共产党员。……要怎样来描写、形容李鑫,不考虑自己,不怕一切,完全把自己贡献给党的事业,革命性很强,个人问题半点也没有考虑。”徐克评价道:“我认为他(李鑫)是我们当时革命队伍中最无私心杂念的一个好同志,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考虑个人的利益,整天踏踏实实地埋头工作。他对革命忠诚,从不因为暂时的困难而丧失信心……李鑫同志真是那时期最好的一个同志。”

在读书期间,李鑫是位成绩突出、意志坚定、热情开朗、乐于助人的优秀学生。成为教师的时候,他生活俭朴,教学认真而细致,对人态度谦和,学识丰富,积极宣讲革命道理,善于引导学生进步。在领导农民运动时,李鑫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把农民当作自己的亲兄弟,以通俗的语言、浅显的道理向农民群众指出摆脱被压迫生活的方法。在个旧矿山从事工人运动期间,他关心工人疾苦,设法为工人医治疾病,对工人展现了强烈的阶级友爱和感情,年仅30出头的李鑫被工人们亲切地称为“施大爹”。

1960年,小说《砂丁》的作者巴金来到个旧锡城,在短短几天内不断地听着人们讲述李鑫的动人事迹,他感受到李鑫烈士已经在每一位工人的心上树立了一座纪念碑。巴金说:“连我这个远方来的访问者听到李鑫的故事也一直牢牢地记在心上。我望见老阴山,就会想到他那个巨大的身影。我后来怀念个旧,也会想到他那个巨大的身影。其实李鑫并不是身长丈二的金刚,然而他的人格放射出万丈光芒!”

李鑫以坚韧不拔的意志、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伟大崇高的人格,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人生价值追求,在云岭大地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曾两次被敌人抓捕入狱,坚定的理想信念,使李鑫在监狱里也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面对敌人的审讯,李鑫坚贞不屈,就一句话:“共产党员革命就不怕死。”

1929年5月16日,年仅32岁的优秀共产党员李鑫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历史的车轮走过近一个世纪,我们很难用文字完整记述那些用鲜血与生命铸就的峥嵘岁月,但从历史遗留的碎片和见证者的只言片语中仍能追寻到烈士的革命印记,拼凑出那些于黑暗中找寻光明,于压迫中奋而挺身的高大身影。我们整理历史并追忆过往,除了视觉上的仰视,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希望从这些革命先驱的事迹中凝聚精神的力量,找到前进的方向。

(作者单位: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