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全面创新党史宣传工作充分彰显资政育人价值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去年以来,成都市持续推进党史宣传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党史资政育人实效。
突出“场景营造”,创新拓宽党史宣传平台。一是打造公园城市红色场景。丰富党史“七进”活动场景,北湖主题公园“红心驿站”以“党建红+生态绿”“小公园+大党史”工作模式,构筑“实景+沉浸”体验场景,让市民在公园、商圈、田野接受景观化、沉浸式的党史教育。二是打造成都革命历史红色场景。把握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重大时间节点,联合推出《抗美援朝中的成都力量》档案展。全力参与市委重大项目红色场馆建设,撰写高质量展陈文本,全面展现成都解放恢弘历史,弥补常住人口超过2100万的超大城市缺乏地标性红色场馆的短板。三是打造群众身边红色微场景。推动“三线建设”主题莲花社区“川齿记忆”馆评审省级党史教育基地,提档升级位于闹市区的祠堂街新华日报旧址,优化位于郊区的“刘邓潘”起义旧址,打造“推窗见景,出门入画”的麓湖公园社区党建党史角,让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飞入寻常百姓家”。
突出“润物无声”,创新丰富党史宣传手段。一是借助科技手段,让党史宣传“身临其境”。利用全息投影、虚拟现实技术、裸眼3D等科技手段,增强受众代入感、体验感、参与感,沉浸式剧目《星光·1953》引发观众深切共鸣。在“成都党史”官网上开设成都革命历史数字展馆,为受众随时随地学习党史提供图文并茂、展陈讲解的平台。二是借助艺术手法,让党史宣传“有声有色”。充分利用音乐、诗歌、戏剧、影视等艺术手段,增强党史宣传的鲜活性和艺术性。制作播出的《红色征程·壮丽诗篇》短视频,累计播放量800万余人次,点赞留言120万余人次。微电影《驿路繁花》、报告文学《情暖巴塘》、红色剧本《烽起锦江》《信》等从艺术层面实现党史宣传“百花齐放”。三是借助文旅体验,让党史宣传“入脑入心”。系统普查红色遗址资源447处,成都战役纪念馆暨烈士陵园等13个点位纳入《四川省红色遗址普查成果汇编》,成都市烈士陵园入选四川省首批红色资源保护名录,“建川博物馆聚落-红军长征邛崃纪念馆-成都战役纪念馆”等红色文旅研学路线融入蓉城红色文旅品牌塑造。
突出“开门开放”,创新构建党史大宣传格局。一是建立融入重大主题宣传机制。把党史宣传融入重大主题宣传,积极谋划组织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成都党组织成立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制作《“孤胆英雄”胡修道》短视频,推出《纪念中共成都地方组织成立一百周年》宣传片,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党史支撑。二是建立跨区域共建协作机制。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与重庆和德阳、眉山、资阳等市建立党史工作常态化合作机制,在井冈山举办“成德眉资四地党史工作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班”,构建成德眉资红色乡村旅游联盟,协同发展成渝红色联线、巴蜀文旅走廊。三是建立跨部门横向合作机制。把握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时代机遇,与高校、社科院深入合作,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马克思主义学院就共同助推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党史研究宣传等方面达成共识,合力形成党史宣传“一盘棋”格局。
(成都市委党史研究室 供稿)